书城励志时尚社交礼仪(时尚生活指南)
7681700000053

第53章 幽默技巧(1)

一、歪释曲解法

歪解能造成幽默。所谓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一本正经地从事实出发,从科学出发,从常理出发,那就找不到幽默。只有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自在的解释,把两个看似毫不沾边的东西捏在一起,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却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种因果关系的错位与情感和逻辑的矛盾之中,幽默的效果也就出来了。下面再举一些具体方法和例子。

1.引申发挥

有时,歪解从某一角度看,可以显得若有其事,几乎可以自圆其说。歪解变成正解,自然没有多少幽默可言,但是,荒谬在这里仍然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如果再把这一句歪解来一个“举一反三,引申发挥”,荒谬得以突现,歪解的幽默效果也就放大了。

看一则幽默小故事:

懒汉到朋友家做客。早晨,朋友替他叠被,懒汉说:“反正晚上要睡,现在何必去叠?”饭后。朋友忙着洗碗,懒汉说:“反正下顿要吃,现在何必去洗!”晚上,朋友劝他洗澡,懒汉又说:“反正还是要脏,现在何必去洗!”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的饭呢?’‘朋友说:“反正吃了要饿,你又何必去吃?”睡觉时,朋友同样只管自己,懒汉又问:“我睡哪儿?”朋友说:“反正迟早要醒,你又何必要睡?”懒汉急了,叫道:“不吃,不睡,不是要我死吗?”朋友答道:“是啊,反正总是要死,你又何必活着?”

懒汉运用歪解的手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逻辑有着巨大的荒谬性。而朋友第二天以其人之道,来了一个举一反三,引申发挥,马上就使懒汉陷入一个尴尬境地。不由得人们会心而笑。

歪解确有一种幽默效果,但有时可能过于含蓄而使人未能体会其中幽默的机锋,这就需要我们引申发挥,把它的幽默效果放大。

2.故作天真

“妈妈,人真的是从猴子变来的吗?”

“是的。”

“哦,怪不得我看见动物园的猴子越来越少了。”

“妈妈,是谁生下我的?”

“是我,我的宝贝。”

“我知道准是你,如果是爸爸生的我,那我就会有胡子了。”

“王刚,你听课时为什么老是把一只耳朵捂住?”

“老师,你不是说,我听课时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吗?”

有时孩子出于天真,有时是故意,最善于用歪解来制造幽默。当然,这幽默二字是我们加封的,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孩子们那种表达幽默的能力和方式,却对我们大有启发。事实上,不少大人的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故作天真。”

3.偷换概念

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一天接到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友刚刚去世,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几分钟后,他又接到新泽西州的一位政客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用的正是歪解的方法,他暗中转换了对方话题中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对方原来觊觎的是议员的席位,而威尔逊故意临时置换为已去世的议员在殡仪馆所躺的位置,从而在幽默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反感和讽刺。

偷换概念是歪解的一种方法。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将对方说的话的原意,以另外一种概念来解释。

4.曲用谲辞

所谓曲用,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借用基本定型的语言材料如词、语、句、篇等,赋予它以全新的甚至与本义相反的意义,实际上,曲用也就是歪曲地引用;但引用在引述原文时不改变原义,曲用改变原义。正是这种改变之中,让听者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请看一则对话。有个工人问厂长室秘书。

“厂长看戏怎么总是坐前排?”

“带领群众。”

“可看电影他怎么又坐中间了?”

“深入群众。”

“来了客人,餐桌上为啥总有我们厂长?”

“代表群众。”

“可他天天坐在办公室里……”

“傻瓜,相信群众呗!”

秘书正是用“曲用”之法进行歪解。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某人犯了偷窃罪,被官府戴枷立街示众。有人问他:“你到底犯了什么罪?”“唉!”那人长叹一声,委屈地回答,“人倒了霉,喝水都要塞牙的。昨天我偶然在地上见到一条草绳,心想以后会有用,就随手拾了起来,这就给人捉住了。”问的人十分奇怪,又问他:“拾了一条草绳就算是犯罪吗?”那人这才继续说:“最倒霉的是绳子的那头,还绑着一头牛哩!”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一则幽默对话:

法官:你被指控犯什么罪?

被告:过早地采购圣诞物品。

法官:那并不犯法。你什么时候买圣诞物品的?

被告:商店开门以前。

在这里,两个犯人都是用谲辞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歪解和诡辩。

5.利用歧义

有一则幽默小故事。

阿凡提当理发匠时,大阿訇总是来找他剃头,却从来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好好教训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闯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

“好,您要我就给您!”说着,嗖嗖几刀,把大阿訇的眉毛刮了下来,递到阿訇的手里。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过要呢?

“阿訇,要胡子吗?”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您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又嗖嗖几刀,大阿訇的胡子又被刮下来,扔在地上。

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刮得精光,简直像个光溜溜的鸡蛋。

在特定的时空中,某些话语往往具有歧义;我们在交际中,应避免因歧义而误解。但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某种需要,又可故意造成歧义,阿凡提在这里为了整一整剃头从不给钱的无赖大阿訇,就是运用这一方法,歪解他的本意,而这样歪解,往往又让人抓不住把柄。

再看一则幽默:

弗里茨是个懒学生。老师为了教育他,特意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什么叫懒惰》,好让他好好反省自己。批改作文时,打开弗里茨的本子,第一页是空白的,第二页又是空白的,翻到三页,上面写着:“这就叫懒惰。”

“什么叫懒惰”在这里具有歧义,一是作为作文题目,二是作为一种行为,懒惰而调皮的弗里茨利用了这一歧义进行歪解,造成了幽默效果。

6.难得糊涂

钢琴家波奇到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全场座位空了一半。于是他走到台前,对听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张票。

这显然是一种歪解,建立在“故作糊涂”基础上的歪解。

杰克受聘为一家制造公司的生产部经理,他引进一些新的管理观念,三个月内,使产品产量增加了30%。

老板很高兴,拍拍杰克的肩,说:

“你干得真好,继续努力,表现更好。”

“好。”杰克说:“但是你为什么不把这话放在我的薪水袋里?”

“一定。”老板说。他真的遵守诺言。

当下个月杰克领薪水时,发现薪水袋里面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你干得真好,继续努力,表现更好。”

老板自然明白杰克要求加薪的愿望,但他却故作糊涂,利用杰克的话的歧义进行歪解,令人忍俊不禁。

7.谐解智辩

歪释曲解沦人末流,那是胡搅蛮缠,不会让人觉得幽默,反觉得可憎、可鄙。

歪释曲解上一层次,就成了谐解智辩,虽然仍有歪曲,却让人感到机变百出,幽默异常。

请看几个例子:

英国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的第二个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有人问她:为什么找考古学家做自己的丈夫。

她说:“对于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因为妻子越老,他越爱她。”

这显然是歪解,但却是充满智慧的歪解。

旅客:真让人受不了,火车老晚点,你们的时刻表干什么用的?

列车员:如果没有时刻表,你们就不会知道火车晚点了。

同样机变百出。

二、依样画瓢法

模仿、依样画瓢往往能有幽默的效果。下面再看一些具体例子。

1.生搬硬套

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

“无论说话、处事、待人接物,都应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了,把事做绝了!”

儿子大惑不解:

“怎样才是留有余地呢?”

父子俩正谈得起劲,碰巧有位邻居来借几件家用的东西。父亲将邻居打发走了之后,便以这件事为活教材启发儿子。

“比方说,刚才人家来借东西,你既不能说样样都有,也不能说样样都没有。最稳妥的说法是,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这样说,就留有余地了。我儿来日方长,对待天下诸事若能照此类推,包你万无一失。”

儿子恍然大悟。

第二天清早,有位客人来到门口,问道:

“你父亲在家吗?’‘

儿子想起昨天父亲的教诲,赶紧回答:

“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这则故事所以幽默,在于做儿子的自以为得了秘笈真传,不看场合,不看对象,生搬硬套。

还有一相似的例子:

五岁的小女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派对。

母亲告诫她:“如果大人们问起你爸爸和妈妈怎样,你只要说不知道就行了。”

小女孩回来,母亲问:“他们有没有问你什么问题?”

“有啊!”女儿说:“他们问我爸爸是谁?我告诉他们说我不知道。”

一句不知道,落了个私生子的嫌疑,这是做母亲的没有想到的。

2.如法炮制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邻居的图书室里浏览书籍时,发现有一本书深深吸引他,他问邻居可否借阅。

“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邻居说,并解释道:“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栋房子。”

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锄草机。“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但是依我的规矩,你得在这栋房子里用它。”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美国第32位总统之前,曾当过美国海军部长。一天,他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谈话阔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可这事关机密,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罗斯福压低嗓子向好友问道:“你能对此保密吗?”

“能!”朋友急切地回答道。“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马克·吐温和罗斯福的幽默对答令人捧腹。

再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萧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邱吉尔,并附上短笺说:“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上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茶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邱吉尔看了短笺后也不肯示弱,他马上写了一张回条给对方:“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来观赏《茶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来观赏第二场的演出,假如你的戏会有第二场的话。”

邱吉尔素以机智幽默著称,果然名不虚传,这里他如法炮制,以牙还牙,有力地回击了萧伯纳的玩笑。

3.仿词套句

所谓仿词套句,是指故意仿照现成的词语、句子、篇章而拟出某一新的词语、句子、篇章,这样旧瓶装新酒,会显得很不协调,滑稽可笑,从而产生很强的幽默感。

马年伊始,几个朋友相聚一室,对主人挂历上印刷精美、栩栩如生的《奔马》图发生了兴趣。大家对徐悲鸿非凡的艺术才能赞叹不已,其中一位脱口而出:“各位知道徐悲鸿画马成功的诀窍吗?徐悲鸿画马之所以如此传神,关键在于四个字:胸有成马!”

一言既出,众人大笑。很清楚,这“胸有成马”是仿拟成语“胸有成竹”而来的。

侯宝林的相声《给你道喜》中,有一段:

甲:你不会跳舞?

乙:我会跳六。

这里的“跳六”是根据跳舞的“舞”的谐音“五”仿拟的。

要注意,仿词套句时,无论是局部仿拟,还是整体仿拟,原来的句式和部分词汇要保留。这是为了使仿拟的痕迹十分清楚,—看就知道仿拟的是什么。唯其如此,才能使人一看就想起原旬的文字,回忆起原句形式上的“常规”,再在和仿句中新内容的对比中发现不协调的“变异”,幽默效果也才会产生。

4.将错就错

在讽刺对方的错误时,自己仿制—个更大的、更明显的错误。将错就错,让对方从你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依样画瓢的方法非常幽默。

如,甲说:“我家有一面鼓,敲起来,百里外也可以听到。”乙说:“我家有一头牛,在江南喝水,头可伸到江北。”甲连连摇头:“哪有那么大的牛?你在吹牛!”乙说:“你怎么连这点都不懂得?没有我这么大的牛,就没有那么大的牛皮来蒙你的鼓。现在,正因为有了我这么大的牛,才会有牛皮蒙你的鼓呀!”看,乙比甲“吹牛”更厉害,更荒唐,也正因如此,才能揭露出甲的谎言

5.类比推理

古时一位僧人大讲轮回报应,宣称杀一牛一猪,来世就变为牛、猪。有人插言道:“如此说来,最好去杀人。”僧人惊问缘由,答道:“唯其如此,来世才可再变成人。”

这一回答,以对方的逻辑为依据,依样画瓢,既幽默机智,又显示出对方逻辑的荒谬性,从而否定了对方的理论。

赫尔岑是俄国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道:“演奏的是流行音乐。”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东西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

赫尔岑微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一定也很高尚!”这句反诘很漂亮,用的正是类比推理之法。

6.事件重复

西方世界的电视节目泛滥成灾,有人称之为“电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