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7681000000060

第60章 神经系统疾病(2)

④张嘴:慢慢地将嘴巴张到最开,再慢慢闭上。

⑤移动下颌:嘴巴微张,左右移动下颌。

⑥皱鼻:用力将鼻子向上挤,像闻到恶臭一样。

⑦扮鬼脸:随兴地作鬼脸,像小时候一样。别担心,你的脸不会就此变形。

2.常见头痛病家庭护理

(1)全身疲倦引起头痛:洗热水澡,解除疲劳。冬天洗完头之后仔细地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然后热敷头的后部。

(2)更年期引起的头痛:用手掌按摩前额至头后部,或用手指压内踝骨上3寸的三阴交穴位,也有极佳疗效。

(3)高血压性头痛:用两手指捏揉喉结、外侧颈肌进行按摩,同时指压喉结两侧动脉搏动处的人迎穴。

(4)因感冒发烧引起头痛:用热水烫脚的同时,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前额及头后部,即解除疼痛。

(5)牙痛引起的头痛:如果上齿牙痛引起的头痛,对颧骨中央突起部做冰袋敷,亦在颧弓下缘的下关穴进行。如果是下齿痛引起的,则冷敷下颌,并指压下颌角前方的颊车穴,亦有极佳疗效。

(6)伴有眼部疲劳、眼痛的头痛:把冷毛巾或冷冰袋放在眼睑上部和前额上,冷敷5~10分钟。用冰袋冷敷眼部,并轻压按摩,亦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

分部取穴:前额痛取阳白、印堂、攒竹、合谷、陷谷;偏头痛取太阳、率谷、四渎、外关、足临泣;后头痛取后溪、金门、束骨;头顶痛取内关、太冲、涌泉。

配穴:感受外邪者加合谷、列缺;肝阳上亢者加三阴交、太冲;痰浊中阻者加中脘、丰隆;气虚加气海、足三里;血虚加三阴交、脾俞。

2.定位

百会—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太阳—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阳白—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印堂—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攒竹—面部,眉头陷中。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陷谷—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率谷—头部,耳尖直上人发际1.5寸。

四渎—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足临泣—足背外侧,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后溪—手掌尺侧,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金门—足外侧,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束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内关—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太冲—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涌泉—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中1/3交点上。

列缺—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达处。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中指)。

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自我按摩法

1.分抹先用两中指指腹从眉间的印堂开始,沿着眉弓上缘分抹至太阳穴,起点时用力稍重,分抹时力量渐渐减轻,操作9次。

2.揉眉弓用两中指,从印堂开始,沿眉头上缘,分别向外轻揉,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髂至太阳穴上加以揉按,反复9次。

3.点压鱼腰用两手中指在鱼腰穴上按压9次。

4.抹眼球以两手食指从睛明穴开始。分别经瞳子髎抹至太阳穴,反复18次,动作要求轻柔,如伴有红肿,加抹18次。

5.按压头面部穴位用中指从印堂开始,分别按压睛明、迎香,合于人中。再分别按压地仓,合于承浆穴。然后按压人迎、颊车穴。最后用中指沿翳风、听会,听宫、耳门穴的顺序,向上压至太阳穴。以上各穴按压反复3次。

6.压三经用两手中指从印堂开始,沿督脉向上压至头顶百会穴;然后再从两眉上之阳白穴开始,沿膀胱经压至络却穴;再对百会、印堂、阳白等穴加重按压,反复8次。此法有明显止痛作用。

7.抹擦用两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端紧贴两额部进行半环形抹擦,抹擦时从一点开始,逐渐向后移动,直至头顶。

8.干梳头十指稍分开,各手指屈曲,用手指指端从前发际开始向后头顶部,在头发内作快速而有节律的梳抓。

9.勾点风池一手压住前额部,另一手中指微曲并用力勾点风池穴,至有酸胀感并向前额发散为止。点完一侧,另换一侧。

10.掌叩手握空心拳,以手背在头顶、前额上下叩击,手法宜轻快。

11.指弹十指分开,用指尖在头皮上快速地上下弹打1~2分钟。

失眠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失眠又称不寐,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表现为人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防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及针灸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二)病因病机

失眠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是由于心胆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与下面几个因素关系密切。

1.忧思过度、劳逸失调导致心脾受损,进而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最终致使失眠的发生。

2.惊恐或房劳伤肾,致使心肾不交,心火独炽,导致神志不宁,失眠发生。

3.素体虚弱致使心胆虚怯,导致失眠的发生。

4.情志抑郁,使得肝失条达,肝阳扰动心神,发生不寐。

5.饮食不节或宿食停滞,致使胃气不和导致失眠的发生。正如《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述。

(三)睡眠障碍的形式及表现

1.睡眠时间短睡得晚,起得早,每日睡眠时间只有5~6个小时甚至更少,一般多发于老年人群。

2.入睡困难型上床后很长时间还眼睁睁睡不着,整夜辗转反侧。

3.过早清醒型早早醒来再不能人睡。

4.睡眠维持困难、质量差多梦、睡得断断续续,很小的声音就被惊醒等。

(四)诊断

1.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防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虚者宜填精生髓,滋补肾阴,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者应燥湿祛痰,清肝泻火,清镇潜降。但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

1.生活安排应养成起居有定时、工作学习有计划,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习惯。

2.药物治疗可适当选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易引起依赖性,不宜长期服用。

3.医疗体育疗法体育锻炼和适当的体力劳动对改善患者的躯体状况有良好影响。气功、太极拳、瑜珈等民间健身术,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均可选用。

4.音乐疗法可选用旋律较为轻柔的音乐,对全身有良好调整作用,可配合以上治疗进行。

(六)预防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对于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心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内关、神门、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

2.定位

百会—前后正中线上,入前发际5寸。

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印堂—两眉连线的中点处。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1寸处。

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内关—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丰隆—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两横指。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二)自我按摩法

1.推抹前额在前额部用四指分别从印堂穴沿上、中、下推至太阳,并在印堂、太阳处进行适当点按。再从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穴。最后闭目点按睛明,并用抹法在上下眼眶操作。共操作5~10分钟。

2.调理头部先分别点按百会穴及四神聪穴,以酸胀为度。再分别用指叩法、扫散法、抓法在全头部操作。共操作5~10分钟。

3.拿风池用两手拇指分别提拿双侧风池穴,以局部有较明显的酸胀感为度。

4.拿肩井用两手提拿双侧肩井穴,以局部有较明显的酸胀感为度。

5.点穴点按前述诸穴,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6.擦肾俞双手背伸,擦双侧肾俞穴,以局部透热为度。

面瘫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面瘫全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发病多有面部感受风寒或局部病毒感染等诱因,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为主症。本病多由于睡卧当风,感受风寒后出现,发病急速,并且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二)病因病理

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因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激发因素可能是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也可作为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一个体征。

面神经炎的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伴有病变一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使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性,偶见双侧,多为Guillain-Barre综合征。

3.由于面神经中部分神经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故部分患者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另外,还可能出现听觉过敏,患侧耳后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4.临床可根据经验和肌电图来判定其预后:①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并逐渐痊愈;年轻患者预后好;轻度面瘫无论治疗与否,痊愈率均可达92%以上;②有受凉史而起病者预后较好;③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老年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均预后较差;④如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恢复时间则将延长,平均需3个月。完全性面瘫患者病后1周内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预后判定,如患侧诱发动作电位M波的波幅为健侧的30%或以上时,则2个月内可望恢复;如10~30%者需2~8个月恢复,并有可能出现合并症;如仅10%或以下者则需6~12个月才能恢复,并多伴有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面瘫根据发病部位又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中中枢性面瘫的病因在对侧,且只出现面部下2/3表情肌的瘫痪(眼裂以下);而周围性面瘫病变在同侧,面部同侧的表情肌全部瘫痪。此处讨论的是周围性面瘫,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容易鉴别。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Guillain-Barre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伴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以及腮腺炎、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等所致者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多起病较慢,且有原发病及其他脑神经受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