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感冒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治。
(二)病因病机
1.中医学中医学认为感冒病位主要在肺卫。肺主皮毛,由于肺的宣发功能而使皮毛得到温润,若皮毛受病,则肺卫功能失调;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宣发不行,发为感冒。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关系密切。
(1)风邪:是感冒的主要病因。其致病与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温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风邪侵袭人体,往往非单独伤人,而在不同的季节,常兼挟其它时令之气,相合致病。其多导致普通感冒,以一般症状为主。
(2)时行病毒: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气,天时疫疠之气流行而造成。其多导致时行感冒,以全身症状为主。
2.现代医学一般感冒多为病毒性,细菌性较少见,并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又有所区别。
(1)普通感冒:感受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所致,以局部症状为主。
(2)流行性感冒:感受流感病毒所致,以全身症状为主。
(三)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而喷嚏、鼻塞、流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烧、咳嗽、胸痛,呈现肺卫症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持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嘶,恶风,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多人同时突然发病,迅速蔓延,首发症状常见恶寒、发热,体温在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初起,全身症状重而肺系症状并不突出,1~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体力恢复较慢。若为散在性,因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不易确诊,但及时掌握疫情,对诊断有帮助。
2.病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人,病程较短,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发病季节四时皆有,以冬春季多见。
4.检查可结合血液分析等常规检查,有利于诊断。
(五)治疗
普通感冒治疗主要为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再适当应用抗生素。流行性感冒还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其间,均可配合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流行性感冒需按呼吸道病人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3.磺胺和抗生素的应用主要作用是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应用磺胺与抗生素:①继发细菌感染;②有风湿病史者;③抗抵力差的幼儿、老人,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4.抗病毒治疗
(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对各型流感病毒均有疗效,用药治疗24小时有73%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副作用少。以0.5%溶液滴鼻,同时口含2mg片剂,每2小时1次,退热后减至每日4次,连续2日。
(2)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其机制是抑制病毒增殖,使患者排毒量减少,排毒期和病程缩短。早期用药疗效好。金刚烷胺口服0.1克,每日2次,小儿4~5mg/kg/日,分2次服,共服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较金刚烷胺疗效高,半衰期长,副作用少。治疗量为0.1克,每日2次,口服。
5.中药治疗清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抗病毒口服液等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六)预防
公认有效预防感冒的唯一措施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更要这样,并避免与患感冒的人接触。大多数专家并不认为感冒的康复必须是卧床休息,但呆在家中有助于限制感染者同其他人接触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的传播。大多数感冒3天到1周痊愈。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风池、合谷、列缺、大椎。
配穴:鼻塞不通加迎香;头痛加太阳;咽痛加少商;高热加曲池。
2.定位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
列缺—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达处。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向后一寸凹陷处。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曲池—肘横纹外侧,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二)自我按摩法
1.快速擦手心两手心快速互擦,每分钟达300次,直至两手发烫,有热流向上肢传导为止。
2.环摩面部用擦烫的手按在前额,先逆时针方向由额至头部、耳边、下颌,绕到对侧回到额。
3.推鼻用两手中指、无名指在鼻两侧(迎香穴)作快速上下推擦,每分钟200次左右,用力不宜太猛,使热感向鼻腔内传导。
4.按揉迎香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上,按揉1分钟,使该处产生酸胀感。
5.点振风池用双手拇指分别用力按压风池穴,并进行有规律的振动,使之产生明显酸胀作用,点振1分钟。
6.提捏耳垂用两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双耳垂,一边揉捏,一边做环形提拿,使耳垂有酸痛感和耳根不疼痛为宜,做后可使整个耳朵发红、发热。提捏1分钟。
7.揉大椎微低头,用中指在大椎穴处用力揉捻,以皮肤潮红为度,约2分钟。
咳嗽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降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它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
(二)病因病机
咳嗽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
1.外感咳嗽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其发病多因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是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发为咳嗽。
2.内伤咳嗽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多为它脏病变,累及肺脏而致咳嗽,如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得下降;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盛烁肺,气失清肃,均可导致咳嗽。
无论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由此可见,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三)临床表现
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时为多见,并以小儿和年老体弱者发病率高。其多由肺气不宣,失于宣肃,肺气上逆引起,是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并可根据咳嗽的性质、出现的时间与节律、音色推断具体的疾病。
1.咳嗽的性质咳嗽而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与急性支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等。咳嗽伴有痰液时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与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骤然发生的咳嗽,多由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特别是刺激性气体吸人所致)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引起。长期的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等。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或癌瘤压迫气管分叉处等情况。慢性支气管扩张与肺脓肿,患者往往于清晨起床或夜间卧下时(即改变体位时)咳嗽加剧,并继而咯痰。
3.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是声带发炎或肿瘤所致,可见于喉炎、喉结核、喉癌等。犬吠样咳嗽多见于会厌、喉头疾患或气管受压。咳嗽声音低微,可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的患者。金属音调咳嗽可由于纵膈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等直接压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