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自前,灸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防治临床各科疾病。在内科疾病,有报道用瘢痕灸足三里、曲池防治高血压,用艾灸百会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抗休克等收到很好的疗效。用化脓灸或天灸风门、肺俞、肾俞、定喘、膏肓治哮喘疗效也较为满意。有人用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精子减少症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头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胸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外感、鼻衄、阳萎、早泄等施用灸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传染病中,有人报道对肺结核、痢疾等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在外科、皮肤科疾病中,有用灯火灸治疗带状疱疹,用薰灸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用直接灸治疗扁平疣等,均收到一定的疗效。在妇儿科疾病中,灸疗对小儿厌食、月经不调、痛经、乳疾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艾灸至阴穴能纠正胎位等等。
保健灸法简便易行,安全而无多大痛苦,又可在家中操作,常年坚持施灸,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值得推广应用。这里介绍保健灸法最常用的一些穴位和临床应用。
保健灸法主要穴位的临床应用
一、灸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关于灸足三里养生保健,我国古代有很多的记载。《医说》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意思就是说,若要保持身体健康平安,应常灸足三里穴,使其灸疮常流脓,不要干燥愈合(即“莫要干”)。《针灸大成》记载中风先兆时“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预防中风的发生。古人还有“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之说,明确提出无病之人,常灸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寿,故也有人称灸足三里为长寿之灸。
施灸方法有温和灸和化脓灸两种。
1.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熏烤,以局部有红晕和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施灸10~20分钟,隔日施灸1次。
2.化脓灸在足三里行化脓灸,艾炷如黄豆大或枣核大,1~3天灸1次,每次3~5壮。施灸后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针灸资生经》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即是说,能化脓(即“得灸疮”)效果好,不发脓者(即“不发”)没有效果,把灸疮的发或不发看成是疗效的关键。但今人因灸疮会给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少用疤痕灸。
灸足三里适宜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高血压等。
二、灸关元、气海
关元又名丹田,是任脉经穴,又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一身元气所在。穴在脐下胞宫之上,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补肾固精、回阳固脱的功效,主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气海也是任脉经穴,具有培补元气、调理气机、益肾固精之功效,为保健之要穴。
关元穴和气海穴,古代施灸多以艾炷直接灸(化脓灸),现代多用温和灸、直接灸(非化脓灸)、隔姜灸和隔附子灸。
1.温和灸参照足三里温和灸法。
2.直接灸(非化脓灸)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每次5~7壮,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作为保健,每年可灸2~3疗程。
3.隔姜灸取鲜生姜一块,切成0.2~0.4厘米厚,中间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艾炷如黄豆大或枣核大,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
4.隔附子灸取附子切片0.2~0.4厘米厚,水浸透后中间针刺数孔,放在穴位上,于附子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穴3~5壮,隔日1次。
三、灸神阙
神阙属任脉经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此穴施灸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多用于老年元气虚衰、中气不足及阳气虚脱之证。此穴一般用灸法,禁针。常用灸法有以下两种。
1.隔姜灸可参照隔姜灸关元、气海的方法。
2.隔盐灸取干净的食盐适量,研为细末填脐内,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每次灸3~5壮,隔日1次。
四、灸大椎、风门
大椎是督脉经穴,为诸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有总督诸阳的作用,具有振奋人体阳气、强壮保健、清脑宁神、退热镇静的功效,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热性病、癫狂痫证等,为保健之要穴。
风门为足太阳经穴,又是与督脉的交会穴,灸之具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之功效,主要用于防治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气喘、鼻病等,亦为常用保健穴之一。
常用灸疗方法有艾条温和灸、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法。
1.温和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每次5~10分钟,隔日1次。
2.直接灸艾柱如枣核大,每次5~7壮,隔日1次。
3.隔姜灸取0.2~0.4厘米厚生姜片,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以枣核大小艾炷灸之,隔日1次。
五、灸身柱
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接近肺脏,属督脉,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头痛、脑血管病、癫痫等,以及儿科的小儿消化不良、泄泻、食欲不振、哮喘等,此外常灸身柱尚可以用于防治感冒。灸治可用温和灸、直接灸或隔姜灸。
六、灸肾俞、命门
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精气出入之源泉。本穴是养生保健主穴之一,有补益肾气、强腰健脑、强壮身体之功效,常用于老年人,肾虚体弱者,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如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
命门属督脉经,为生命之门,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多用于肾虚及各种虚寒病证,如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萎、早泄等。
二穴灸法可用温和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直接灸,每穴5~7壮,隔日1次。
七、灸膏肓
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古代常用养生保健穴之一,有调理肺气、益气补虚的功效,灸之可防治肺痨、咳喘、遗精等证。
灸治可用直接灸每穴5~7壮;温和灸15~30分钟。
八、灸涌泉
涌泉是足少阴经井穴,灸之有宁神醒脑、补肾益精、调理肝气、保健益寿的作用,是老年保健要穴。灸治可用温和灸、直接灸或隔姜灸。
九、灸绝骨
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具有补肾益精、强壮筋骨之功效,常灸绝骨配足三里穴可预防中风,防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灸治可用直接灸每穴3~5壮;温和灸每穴5~15分钟。
灸法秘方验方精选
历代中医文献所载针灸处方数以千计,近代制定的针灸处方,其数量也相当可观,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病种,一病一证多方,或一方治疗多病多证的现象很普遍,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使针灸处方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但针灸处方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又必须与刺灸法密切联系,没有刺灸法的正确配合,就会使处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逆反的作用,体现了针灸具有明显的刺灸特色。现将临床常用的验之有效的针灸处方介绍如下。
一、保命延寿方(《扁鹊心书》)
处方:关元、气海、中脘、命关。
用法:依次灸关元、气海、中脘、命关(食窦穴),每穴灸10~15分钟或灸5~10壮,亦可用针,均浅刺1寸左右。
功用:培补元气,益肾固精。
主治:年老气血虚弱之证,如少气、懒言、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亦可用于无明显症状者,其目的是保健。
加减:心悸、怔忡加内关、神门以益心气,安心神;头晕、耳鸣加百会、风池以益髓填脑;食少加足三里以健运脾胃之气。
二、补气益血方(《现代针灸医案选·姜德绪》)
处方: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
用法: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以补为主,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灸疗每穴可7~14壮,可隔一天针灸一次。
功用:健中补气,养精益血。
主治:气血两虚。症见:头晕,心悸易惊,手颤纳差,身乏无力,语音低微,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皆低于正常值。
加减:若患者兼受放疗,当放疗到一定剂量,往往有热邪入里伤阴的表现,患者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呈阴虚阳亢、肝胃不和时,可配用肾经太溪穴,以养阴潜阳;配肝经太冲穴,以舒肝和胃。
三、强肾壮腰方(《针灸大成》)
处方: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用法:肾俞、太溪用灸法,委中、白环俞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并可用灸。
功用:补肾强腰,调经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绵绵不已,劳作则加剧,可兼健忘、耳鸣、遗精带下等。
加减:肾虚症状较明显者,可加关元、气海以大艾炷灸之,以补元气、益肾气。健忘、遗精者加志室、气海、三阴交,以益气固精。带下者,加中极、带脉以固经止带。
四、壮阳方(《临床经验方》)
处方:命门、神阙。
用法:灸命门、神阙。命门用大艾炷灸,神阙用隔盐灸,不拘壮数。
功用:温肾壮阳。
主治:神昏,意识丧失,目合,口开,手撒,尿遗,鼻鼾或呼吸微弱,汗出痰壅,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证。
加减:神昏、意识丧失者,加刺人中、十宣,开窍醒神;痰多壅盛者,加丰隆,健脾化痰;四肢厥冷者,加足三里,回阳救逆;汗多者,加合谷、阴郄,固表止汗。
五、程氏安神方(《经验方·程莘农》)
处方:神门、大陵、内关。
用法:仰卧位或坐位,内关直刺1.6~2.6厘米;或艾条悬灸5~10分钟;大陵直刺1~1.6厘米,或艾条悬灸3~5分钟;神门直刺1~1.6厘米,或艾条悬灸3~5分钟。以上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功用:安神定志。
主治:多种病因所致之失眠症。
加减:本方为治疗失眠的基础方,如心阴亏损不寐,可加心俞、足三里等以滋心阴,养心神;心肾不交之不寐者加肾俞、太溪以滋肾水,降心火,交通心肾;心脾两虚之不寐者加足三里、心俞、脾俞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胆气虚之不寐者加胆俞、肝俞、风池以温胆益气宁神;肝经郁热之不寐者加肝俞、胆俞以清热泻火安神;痰热扰心之不寐者加丰隆、心俞、巨阙以清热化痰安神;心火亢盛之不寐者加大椎、曲池、合谷、心俞以清心安神;胃腑不和之不寐者加厉兑、中脘、丰隆以化痰和胃。
六、二中腰痛方(《针灸大成》)
处方:人中、委中、尺泽。
用法:先刺人中、委中,后刺尺泽。急性腰扭伤,痛甚者,重泻人中,刺委中出血,再刺尺泽,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功用:祛瘀通络,强腰止痛。
主治: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或闪挫撞击,经络受损,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
加减:若陈伤宿疾腰痛者,加肾俞、腰阳关、命门;扭闪腰痛甚者,加支沟、昆仑、束骨、阳陵泉;兼有发热者,刺大椎以泻热邪。
七、腰脊痹痛方(《备急千金要方》)
处方:腰俞、膀胱俞、长强、气冲、上髂、下髎、居髎。
用法:先刺腰俞、膀胱俞、上髎、下髎,均用补法,再刺长强、居髂、气冲,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腰脊冷病者,可灸腰俞、膀胱俞5~7壮。
功用:补肾壮阳,通经止痛。
主治:腰部冷痛,或拘急不可俯仰,或连及骶、臀、股、膝,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缓,遇寒冷则加剧,舌淡,脉沉。
加减:若肾阳虚较重、腰脊冷痛者,可加肾俞、关元,针上加灸5~7壮;小便频数者,加水分、气海、关元;腹泻者,加天枢、阳陵泉、大肠俞。
八、程氏腰痛方(《临床经验·程莘农》)
处方:腰阳关、肾俞、次髎、委中。
用法:先刺腰阳关、肾俞、次髎,用补法,留针30分钟;再刺委中,用泻法,不留针;腰痛甚者,也可泻委中出血。
功用:强腰壮肾,通经止痛。
主治:腰脊冷痛,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四肢厥冷,甚则小便频数,下肢浮肿,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