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7681000000020

第20章 针灸基础理论(12)

【定位】坐或仰卧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①心痛;②咳嗽;③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臂痛、支气管炎等。

3.曲泽*(Qūzé)合穴

【命名】穴属合水,正当肘内,微曲其肘始得其穴,经气至此如水进沼泽,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泄泻;③热病,中暑,瘾疹;④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等。

4.郄门(Qièmén)郄穴

【命名】郄,孔隙;门,门户。此穴为本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之会,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仰掌。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①心悸,心烦,心痛;②呕血,咯血,衄血;③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癔病、消化道出血等。

5.间使*(Jiānshǐ)经穴

【命名】间,间隙;使,信使。此穴在两筋之间,有传递经气的作用,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仰掌。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癫痫、癔病、疟疾等。

6.内关*(Nèiɡuān)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命名】内,臂内侧;关,在寸口关脉的斜后方。意指此为经气出入之处,似关隘,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悸,心痛,胸胁痛;②胃痛,呕吐,呃逆;③中风,眩晕;④失眠,癫狂痫,郁证;⑤热病,疟疾;⑥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7.大陵*(Dàlínɡ)输穴;原穴

【命名】崇高者日“大”,高耸处为“陵”。类比取象,本穴位于掌根阜起处,似丘陵之状,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仰掌。在腕横纹中点,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悸,心痛;②胃痛,呕吐;③癫狂痫;④疮疡;⑤腕臂痛,腕下垂。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肌炎、神经衰弱、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8.劳宫*(Láoɡōnɡ)荥穴

【命名】劳,劳作、劳动;宫,皇宫、中宫。手掌为操劳的要所,穴在掌心,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仰掌。在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处是六。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②心烦,心痛;③癫狂痫;④口疮,口臭。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

9.中冲*(Zhōnɡchōnɡ)井穴

【命名】手经井穴皆位于指侧,唯本经井穴位于中指尖端正中,故名。本穴属于心包经,其经气循手臂中道运行,直达手中指尖端中央的冲要之处,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手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②热病;③心痛,舌下肿痛。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无名指端关冲穴,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峰后上颈,绕耳后到耳前止于眉外端丝竹空穴。一分支从耳后到耳前,分布于面颊部,到达眼外角(瞳子髂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缺盆,络心包,属三焦。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手走头,为多气少血之经,亥时(2l~23时)气血旺盛。

(2)共23穴,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

(3)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4)上接手厥阴心包经,有一分支从耳后到耳前,分布于面颊部,到达眼外角(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二)主要病候

1.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2.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

3.耳后、肩臂肘外侧疼痛。

(三)病症归纳

1.头面五官疾病如偏头痛、眼痛、耳鸣、耳聋,中耳炎,腮腺炎,咽炎,扁桃腺炎,面神经麻痹,颈部淋巴结肿大。

2.经脉所过部位的颈项痛,肩背痛,肘臂痛,手背肿痛等。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3穴。

1.关冲*(Guānchōnɡ)井穴

【命名】出入之处为关,此穴在少冲、中冲之间,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热病,中暑,昏厥;②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热病、中暑、耳聋、头痛等。

2.液门(Yèmén)荥穴

【命名】此为本经荥水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手背部,当4、5掌指关节之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芷治】①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②热病,疟疾;③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咽喉炎、牙龈炎等。

3.中渚*(Zhōnɡzhǔ)输穴

【命名】中,中间,“输”在五输的中间;渚,水中沙洲。穴在两骨之间,若江中有渚,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手背部,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处,当液门穴后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②热病;③肩背肘臂痛,手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神经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眶上神经痛、肩周围炎、急慢性腰痛等。

4.阳池*(Yánɡchí)原穴

【命名】腕背凹陷似“池”,穴属阳经,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②消渴,疟疾;③肘臂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炎等。

5.外关*(Wàiɡuān)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命名】穴在前臂外侧,与内关相对,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③胸胁痛;④上肢痿痹不遂;⑤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

6.支沟*(Zhīɡōu)经穴

【命名】支,与“肢”通;狭窄者,沟。穴处上肢前臂两筋、两骨狭窄之处,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便秘;②胁肋痛;③耳聋,耳鸣,暴喑;④热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等。

7.会宗(Huìzōnɡ)郄穴

【命名】此为本经郄穴,是经气会聚之处,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当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①耳鸣,耳聋;②痫证;③肘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聋、前臂疼痛麻木等。

8.三阳络(Sānyánɡluò)

【命名】此穴联络手三阳经,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耳聋,暴喑,齿痛;②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臂疼痛麻木、神经性耳聋等。

9.四渎(Sìdú)

【命名】古称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为四渎。三焦为决渎之官,经气至此,渗灌更广,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俯掌。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尺骨鹰嘴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偏头痛,耳聋,暴喑,咽喉肿痛;②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臂疼痛麻木、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10.天井*(Tiānjǐnɡ)合穴

【命名】喻上为天,穴在上肢鹰嘴窝处,其陷如井,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处。

【主治】①偏头痛,耳聋;②瘰疬;③癫痫;④肘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11.清冷渊(Qīnɡlěnɡyuān)

【命名】因本穴有清热泻火之效,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屈肘。在臂外侧,当尺骨鹰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臂疼痛、偏头痛等。

12.消泺(Xiāoluò)

【命名】热灼津液为泺,该穴有消散热邪的功能,故名。

【定位】正坐或侧卧位,臂自然下垂。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膈会连线的中点处,或清冷渊上3寸。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臂疼痛、癫痫等。

13.臑会(Nàohuì)

【命名】臑指上臂,穴为三焦、阳维之会所,故名。

【定位】正坐或侧卧位,臂自然下垂。在臂外侧,当肩髂与尺骨鹰嘴连线上,肩髂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主治】①瘿气,瘰疬;②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疼痛、瘰疬等。

14.肩髎*(jiānliáo)

【命名】肩,肩端,肩关节处,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个穴;髂,为骨之凹陷,故名。

【定位】正坐或侧卧、俯卧位。在肩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骨禺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

15.天髎(Tiānliáo)

【命名】喻上为天,穴在肩胛冈上方之骨隙中,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卧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连线的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凹陷处。

【主治】颈项强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肩周炎等。

16.天牖(Tiānyǒu)

【命名】喻上为天,牖指墙窗。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墙窗,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颈侧部,当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处。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痛,耳聋;③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后神经痛、落枕、颈椎病等。

17.翳风*(Yìfēnɡ)

【命名】翳,遮蔽;风,风邪。穴在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聍耳;②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痄腮;③瘰疬。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18.瘼脉(mòmài)

【命名】穴在耳后,布有脉络,善能治癫痫,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耳后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②小儿惊风。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19.颅息(Lúxī)

【命名】颅,头颅;息,安神。穴在头颅部,有安脑宁神的作用,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头部,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②小儿惊风。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

20.角孙(Jiǎosūn)

【命名】角,角隅;孙,孙络。穴在颞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①痄腮;②头痛,项强;③目赤肿痛,目翳。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腮腺炎等。

21.耳门*(ěrmén)

【命名】穴在耳前,犹如耳之门户,故名。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

【刺灸法】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22.耳和髎(ěrhéliào)

【命名】和,调和;髂,骨隙。穴当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