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7681000000018

第18章 针灸基础理论(10)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盆腔炎、下肢瘫痪等。

32.次髎*(cìlliáo)

【命名】髎指骨之系,穴在骶骨下第二孔,故名。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的中点。

【主治】①小便不利;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③遗精,疝气;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

33.中髎(Zhōnɡlliáo)

【命名】髂指骨之系,穴在骶骨下第三孔,故名。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便秘,泄泻;②小便不利;③月经不调,带下;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

34.下髎(Xiàliáo)

【命名】髂指骨之系,穴在骶骨下第四孔,故名。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小便不利;③带下;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等。

35.会阳(Huìyánɡ)

【命名】足太阳经穴属阳,又与阳脉之海督脉交会,故名。

【定位】尾骨尖旁开0.5寸。

【主治】①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带下。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炎、肠炎、痔疮等。

36.承扶(Chénɡfú)

【命名】承,承受;扶,搀扶。即用人手或用物扶人体使之不倒,故名承扶。

【定位】臀横纹中央。

【主治】①腰、骶、臀、股部疼痛;②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痔疮等。

37.殷门(Yīnmén)

【命名】殷,浓厚,正中,亦指大、红的意思,穴当大腿后面,主治扭伤腰痛,恶血瘀结,故名殷门。

【定位】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股部炎症等。

38.浮郄(Fúqiè)

【命名】胭弯处称“系”,“浮”指在其上方,故名。

【定位】委阳穴上1寸,在股二头肌腱内侧。

【主治】①便秘;②股腘部疼痛、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等。

39.委阳(Wěiyánɡ)三焦下合穴

【命名】委指委中穴,该穴位于委中外侧,故名。

【定位】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缘。

【主治】①腹满;②小便不利;③腰脊强痛,下肢挛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泌尿系感染等。

40.委中*(Wěizhōnɡ)合穴;膀胱下合穴

【命名】委,屈,穴在胭窝中央正中,取穴必须让患者胭膝弯曲,找出腘窝最凹陷处,故名委中。又称委中央。

【定位】胭横纹中央。

【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遗尿;③腹痛,吐泻;④丹毒;⑥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胭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神经;禁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

41.附分(Fùfēn)

【命名】附,指旁;分,指别行。该经自天柱分出,从此下行,故名。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肺炎、肋间神经痛等。

42.魄户(Pòhù)

【命名】肺藏“魄”,穴在肺俞旁,故名。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43.膏肓*(Gāohuānɡ)

【命名】重症难治,称病人膏肓,此穴能治虚损重症,故名。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痨;②肩胛痛;③遗精;④健忘;⑥完化。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

44.神堂(Shéntánɡ)

【命名】心藏神、居室为堂,穴在心俞旁故名。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闷;②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45.譩譆(Yìxǐ)

【命名】譩譆为叹息声,在取该穴时,令患者发出譩譆之声,故名。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疟疾,热病;③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46.膈关(Géɡuān)

【命名】穴在膈俞之旁,故名。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胸闷;②嗳气,呕吐;③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食道狭窄、肠炎等。

47.魂门(Húnmén)

【命名】肝藏魂,穴在肝俞旁,故名。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胸胁痛;②呕吐,泄泻;③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等。

48.阳纲(Yánɡɡānɡ)

【命名】阳,指六腑;纲,指统领。是穴位居胆俞之旁,为六腑背俞之首,故名。

【定位】第卜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肠鸣,腹痛.泄泻,黄疸;②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等。

49.意舍(Yìshě)

【命名】脾藏意,穴在脾俞旁,故名。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胃炎、糖尿病等。

50.胃仓(Wèicānɡ)

【命名】胃为仓廪之官,穴在胃俞旁,故名。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②水肿;③背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炎等。

51.肓门(Huānɡmén)

【命名】卫气出于三焦,着于肓膜,该穴位于三焦俞旁,是三焦之气转输之门,故名。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腹痛,便秘,痞块;②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

52.志室*(Zhìshì)

【命名】肾藏志,穴在肾俞旁,故名。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阴痛;③腰脊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性功能障碍、肾炎等。

53.胞肓(Bāohuānɡ)

【命名】胞(脬),指膀胱;肓,指维系膀胱之膜。穴在膀胱俞旁,故名。

【定位】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肠鸣,腹胀,便秘;②癃闭;③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等。

54.秩边*(Zhìbiān)

【命名】秩,指序,排列;边,指旁、远之意。膀胱经背部诸穴,依次排列,而该穴正当最下边,故名。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②阴痛;③便秘,痔疾;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5~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等。

5S.合阳(Héyánɡ)

【命名】足太阳经于大腿后和外侧分两支,至委中会合,此穴在其下方,故名。

【定位】委中穴直下2寸。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疝气,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腓肠肌痉挛等。

56.承筋(Chénɡjīn)

【命名】穴在腓肠肌中,这是承受以上部位的主要筋肉。

【定位】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和麻痹、下肢麻痹、痔疮、脱肛等。

57.承山*(Chénɡshān)

【命名】承,承受,穴位于小腿后面肌肉最隆起的地方,好似小山,对人体起支持作用,故名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脚气;③疝气。

【刺灸法】直刺1~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疮、脱肛等。

58.飞扬*(Fēiyánɡ)络穴

【命名】飞,指迅速。言膀胱经之气从此迅速别走少阴;加之该穴主治癫狂恍惚,魂魄飞扬,故名。

【定位】昆仑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痔疮、下肢瘫痪等。

59.跗阳(Fūyánɡ)阳跷脉郄穴

【命名】外侧为阳,穴在小腿外侧,近“跗”部,故名。

【定位】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①头痛;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踝关节疼痛、下肢瘫痪、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60.昆仑*(Kūnlún)经穴

【命名】昆仑,高山或山丘,穴在足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外踝骨、跟骨高大似昆仑山,故名昆仑。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腰骶疼痛,脚跟肿痛;③小儿惊风,癫痫;④难产。

【刺灸法】直刺0.5~0.8寸。《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

61.仆参(Púcān)

【命名】仆,指从;参,指拜。穴当足跟骨下陷中。当行屈膝礼时,身体弯曲,手臂下垂,故名。

【定位】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癫痫等。

62.申脉*(Shēnmài)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命名】申,伸展;脉,血脉,筋脉。此穴有伸筋、利节作用,可使血脉畅通,筋脉得伸,故名申脉。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痛;②癫狂痫,失眠;③项强,腰腿酸痛,足内翻。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内耳眩晕、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63.金门(Jīnmén)郄穴

【命名】金,指贵重,该穴是膀胱经郄穴,是气血深聚之处,如金玉之贵重,故名。

【定位】申脉穴与京骨穴连线的中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癫痫;②小儿惊风;③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炎、踝扭伤、头痛、癫痫、小儿惊风等。

64.京骨*(Jīnɡɡǔ)原穴

【命名】足外侧大骨(第五跖骨)为“京骨”,是穴位于其前下方。

【定位】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目翳;②癫痫;③项强,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落枕、腰肌劳损等。

65.束骨(Shùɡú)输穴

【命名】古称足小趾本节后为束骨,穴在其处,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目翳;②癫痫;③项强,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66.足通谷(Zútōnɡɡǔ)荥穴

【命名】通,指经过;谷,指凹陷。穴在足小趾本节前陷中,是膀胱经所溜之荥水穴,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眩,鼻衄;③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癫痫、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67.至阴*(Zhìyīn)井穴

【命名】至,到,尽。此穴为太阳经脉之气终止处,由此交给足少阴肾经,即说明阳气已尽,阴气将起,由此进入阴经,故名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