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7681000000015

第15章 针灸基础理论(7)

【命名】厉,磨砺,又登高、涉水,也称厉;兑,尖端。本穴位于足趾端,故名。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①腹胀;②面肿,鼻衄,齿痛,咽喉肿痛;③热病;④多梦,癫狂。

【刺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齿龈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

六、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内踝前,循小腿内侧面中间至内踝上8寸处转至内侧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上行至腹,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大包穴。一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腹,属脾,络胃,上注人心中,与膈、食管、舌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足走腹胸,为多气少血之经,巳时(9~11时)气血旺盛。

(2)共21穴,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3)分布于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大腿内侧前缘,腹、胸部的前外侧。

(4)上接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胃上膈注心中后交于手少阴心经。

(二)主要病候

1.胃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

2.舌根强痛。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溃疡病,肠麻痹,腹泻,痢疾,便秘,蛔虫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脚气病。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白带,难产,盆腔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炎,遗精,遗尿。

3.经脉所过的肢体痹痛,功能障碍,如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

4.其他如疝气,神经衰弱,皮肤湿疹,荨麻疹。

(四)本经腧穴

1.隐白*(Yǐnbái)井穴

【命名】隐者,藏也。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多梦,惊风。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可灸。

【应用】隐白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病症。

2.大都(Dàdū)荥穴

【命名】都,指盛,穴在大趾内侧,此处皮肉较隐白丰盛,故名。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胃痛,泄泻,便秘;②热病无汗。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大都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3.太白*(Tàibái)输穴,原穴

【命名】为星象名,即金星。其穴在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此处白际甚大;加之此穴为输土,能生五行之金,故名。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①胃痛,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纳呆;②体重节痛,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应用】太白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等病症。

4.公孙*(Gōnɡsūn)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命名】脾居中土,灌溉四旁,有中央黄帝,莅临四方的意义,黄帝姓公孙,故以此为名。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应用】公孙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5.商丘(Shānɡqiū)经穴

【命名】穴在内踝下方,此处形似丘陵,该穴又为脾经的“经”穴,五行属金,商为金声,故名。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疾;②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商丘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病症。

6.三阴交*(Sdnyinji丘o)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命名】足三阴在此交会,故名。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遗精,阳痿,阴茎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③失眠,眩晕。④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妇禁针;可灸。

【应用】三阴交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性皮炎、湿疹、神经衰弱、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病症。

7.漏谷(Lòuɡǔ)

【命名】该穴主治湿痹,小便不利,故名。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小便不利;②遗精;③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漏谷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尿路感染、下肢麻痛等病症。

8.地机(Dìjī)郄穴

【命名】该穴主治遗精,月经不调,能使生机旺盛,化生万物,故名。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腰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地机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细菌性痢疾、胃痉挛等病症。

9.阴陵泉*(Yīnlínɡquán)合穴

【命名】穴在胫骨内侧髁下,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③膝痛。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应用】阴陵泉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10.血海*(Xuèhǎi)

【命名】本穴善治各种血证,有引血归脾之功能,犹如百川归海,故名。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法:患者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经闭,崩漏;②湿疹,瘾疹,丹毒。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应用】血海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病症。

11.箕门(Jīmén)

【命名】箕,指簸箕。以取穴姿势命名。取穴时,两膝足分开状如箕,左右两侧之穴犹当簸箕之门,故名。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直上6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腹股沟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可灸。

【应用】箕门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病症。

12.冲门(Chōnɡmén)

【命名】冲,指冲动,因与气冲穴相平,是胃气通过脾经之处,故名。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①腹痛;②崩漏,带下,疝气。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可灸。

【应用】冲门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尿潴留、睾丸炎、子宫内膜炎等病症。

13.府合(F6sh6)

【命名】府,指聚;舍,指住。此穴为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意指脏腑所居之处。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应用】府舍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脾肿大、便秘、子宫附件炎、腹股沟疝等病症。

14.腹结(Fùjié)

【命名】此穴主治绕脐痛,是腹气结聚之处,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①腹痛,便秘,泄泻;②疝气。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应用】腹结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病症。

15.大横*(Dàhénɡ)

【命名】平者为横,穴与天枢相平,旁开2寸内应横行之大肠,故名。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平脐,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大横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道寄生虫病等病症。

16.腹哀(Fùāi)

【命名】哀指鸣,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细菌性痢疾等病症。

17.食窦(Shídòu)

【命名】食,此处指乳汁;窦,为孔窦。穴在乳头外下方。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腹胀,翻胃,食人即吐,水肿;②胸胁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可灸。

【应用】食窦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肋间神经痛、腹水等病症。

18.天溪(Tiānxī)

【命名】穴在天池外侧,主治乳少,故名。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天溪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病症。

19.胸乡(Xiōnɡxiānɡ)

【命名】居处为乡,穴在胸部,主治胸胁支满,故名。

【定位】第三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胸乡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病症。

20.周荣(Zhōurónɡ)

【命名】周,指周身;荣,与营通。因是穴上接中府而荣敷周身,故名。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喘,不思饮食;②胸胁胀满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周荣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21.大包*(Dàbāo)脾之大络

【命名】包,为概括,该穴为脾经的大络,总统阴阳诸经,由脾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名。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喘,胸胁胀痛;②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大包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肢体疼痛等病症。

七、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腋窝部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下行,人第四、五掌骨之间,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联系脏腑器官起于心中,属心,下膈,络小肠。另有一支脉,从心挟食道上行,与眼睛相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胸走手,为少血多气之经,午时(11~13时)气血旺盛。

(21)共9穴,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3)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4)上接足太阴脾经,在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二)主要病候

1.心痛,咽干,口渴,目黄。

2.手心发热。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

(三).病症归纳

1.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2.神经、精神疾病如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如目黄、胁痛,肘臂痛,掌心热。

(四)本经腧穴

1.极泉*(Jíquán)

【命名】极,高大;泉,水泉。穴在腋下,当心经最高之处,心主血似水流,故名。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刺灸法】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极泉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核等病症。

2.青灵(Qīnɡlínɡ)

【命名】青,主痛证;灵,指效验。因该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解衣,故名。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①头痛,胁痛,肩臂疼痛;②目视不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青灵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腋下淋巴结核等病症。

3.少海*(Shǎohǎi)合穴

【命名】少,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似水之流,该穴为阴合水穴,故名。

【定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心痛;②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③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