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人活用孙子兵法
7661800000033

第33章 用间篇(2)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信息之争、原料之争、市场之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之争。当今国外的大公司,也是将互挖对方墙脚,争夺对方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当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做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者,靠拉拢利诱对方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来取胜是不道德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借才异地”的办法,通过充分协商,聘请知识密集地区或单位的人才来帮助工作,也易于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中国许多乡企业招聘人才,开发新产品成功的事例,为“明间”的可行性做了有力的论证。

专利情报战

1982年6月,轰动一时的工业间谍事件“计算机丑闻”使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的股票大跌,它们企业用巨款行贿,把IBM的3081K型计算机软件悄悄搞到手,结果自投罗网,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件。

在事情败露的第二天,也就是1982年6月24日,《纽约时报》在报道这次工业间谍事件时指出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日本企业能把任何产品轻易搞到手,通过解剖别人的产品就能搞清其中的技术奥秘。不仅如此,他们还能自由地采访技术人员,并通过分析专利情报抓住新技术动向。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日本企业能够搜集足够的情报,在分析研究这些情报的基础上,形成他们的技术战略布署。如此看来,还有必要派工业间谍吗?”

《纽约时报》这样报道是有道理的。1971年1月以后,日本的专利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此之前,在日本从提出申请到专利公告,一般需要5年时间。在此期间,无法迅速地掌握其他公司的技术动向。各公司都是从专利较快的国家把专利情报搞到手,然后用航空邮件寄回日本。尤其在比利时申请专利,不进行新颖性调查,只需3~6个月便能公开,所以布鲁塞尔成了重要的情报源。

日本企业在比利时申请件数每年已近500件,许多公司都利用从比利时搞到的专利情报迅速搞清对手公司的科技发展动向。比如,以对手公司在比利时申请的专利为线索,日立制作所窥测东芝的动向,日本电气窥测富士通的动向。不仅日本企业,各国企业都是如此,如杜邦公司等世界各国超一流的大公司,都是利用这一手段尽快地查清对手在哪个国家提出了什么专利申请。

日本的专利法修改以后,专利文献公开所需时间大大缩短。1971年1月1日的申请,经过1年零6个月,到1972年7月就能全文公开。从此,日本的专利信息与其说是单纯的某种权利的信息,倒不如说是一种新技术情报。

虽然不像比利时那么快,但毕竟日本在1年6个月后就公开了,使得矛头对准日本的外国企业,开始把耳目移向了日本。

既然专利信息已被视为技术情报,那么专利情报的分析工作便与企业的存亡密切相关了。

聚酯的发明者——英国加勒比印公司的温菲尔特博士,调查了尼龙发明者——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为开发尼龙所做的工作,收集了他发表过的论文,然后对专利文献进行了分析,从卡罗瑟斯半途而废的地方继续研究,最后终于取得成功。聚酯就这样问世了。

无独有偶,为美国哈尔昆公司赚进49亿日元专利使用费的氧化丙烯,也是捡昭和电工的便宜开发成功的。

哈尔昆公司开发出氧化丙烯的大型生产技术之后,便与昭和电工、住友化学工业合资1100万美元。在这100亿日元的合作资金中,49亿日元是与哈尔昆公司有协作关系的大西洋、利奇菲尔德公司以专利使用费的形式提供的。哈尔昆公司从该项基本专利引出了一系列的新发明,为哈尔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敝公司完全彻底地领受了昭和电工的技术。”哈尔昆公司的技术部长塞夫阿离开日本时,在羽田机场丢下这样一句话扬长而去。

也就是说,哈尔昆公司与昭和电工携手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弄清昭和电工的技术潜力。而昭和电工是在哈尔昆公司申请专利之前就进行这项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昭和电工已经取得了在含碱的金属氧化物触媒上,使丙烯、氧和过氧化物气体等原料接触制取氧化丙烯的专利。可惜后来中止了进一步开发研究,真是追悔莫及。

【商人活用】哈尔昆公司的策略,使人们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发。在企业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要善于利用对方的潜力,吸收、消化对手企业的技术,使自己获得成功。这是一种战略,但在制定战略之前,首先要根据对专利情报的分析,确定合适的协作对象。

在本案例中,昭和电力在开发技术过程中,对已取得的技术成果未能正确评价,于是中断了开发研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在研究公开的专利情报时,如发现半途中止的发明要特别留意,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许正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重大发明。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

多元信息

孙子的“五间俱起,莫知其道”,在现代商战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通过同乡、同学、亲友关系从对方公司员工的口中获得情报(生间、内间);派自己公司的员工到对方公司上班,担任刺探情报的工作(生间);发现竞争对手派人来卧底,收买后为我所用,传送假情报回去(反间);故意令我方派去的间谍暴露身份,并让他汇露假情报,以误导对方(死间)。

情报活动一向以诡谲多变、花样百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像侦探电影那样扣人心弦,而是需要人们长时间艰苦乏味的案头劳动,需要开动脑筋,发挥人们的智慧。它在平时,往往以公开合法的方式出现。比如,西方的大公司为了压倒竞争对手,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加紧研制新产品,另一方面不惜耗费巨资在世界各地从事工商情报活动,不择手段地窃取和探听到别人的技术机密。他们欲了解某地区的产品销售情况,就在那里委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专项调查。有时这种普通的情报搜集方式不能满足需要,也尽量争取采用其他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在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时装展示会上,会议保卫人员奉命特别仔细观察那些衣冠楚楚的观众和记者,因为他们中间很可能混有受人雇佣的工业间谍,或是用钢笔照机偷拍。几周之后,一些式样相同的仿制品便会出现在服装厂的车间里,它们甚至比设计师本人的真产品更早进入市场。在这种间谍活动中,并非像“乡间”那样运用本乡本土之人为间谍,但司空见惯的记者在麻痹人们的防谍心理上,所起到作用却是相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寓巧妙的用间手段于平常无奇的形式之中,更能保证情报活动的成功,也更令对手防不胜防。

一条腿的代价

一位德国经理的汽车不小心断了一日本人的右腿。这只是一起意外的交通事故。那名德国经理多次去医院探望被压腿的日本人,看到日本人靠一条腿行走不便,就说:“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给我一个工作吧,我愿意到你的工厂当门卫。”

当门卫的要求被应允了。日本人出院之后,就在工厂当起了门卫。他显得十分和蔼可亲,对每一个职员都十分礼貌。不久,他就获得了大家的好感,不少人下班后还来他的值班室坐一坐,聊聊天。

一年后,日本人到期回国了,这很正常,谁也没有在意,倒是有不少人还时常想到那个“善解人意”的中年人。

过了不久,日本一家啤酒公司的产品打着“与德国啤酒一样”的宣传口号,与德国的啤酒公司抢占市场,使德国的啤酒业受到重创。而那家日本啤酒公司的经理,恰恰就是当年被压断腿的那个日本人。这难道是巧合吗?

不,这是那个日本人精心策划才获得成功的。他到德国的目的就是当间谍,以窃取德国先进的啤酒制造技术,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一条腿。

原来,德国啤酒公司的保密系统十分完善,一般人难以进入工厂。这个日本人在啤酒公司的外面转了几天,发现早晚都有一辆黑色轿车开进开出。于是,他便制造了一次交通事故,争取到啤酒公司当门卫的机会,为的是接近那些掌握着制酒技术的工人。

他以自己的友善伪装,先博得别人的同情,再获得工人们的信任,使他们放松戒备,随意在他面前谈论工厂里面的事,更以帮忙为由,进到工厂里送吃送喝,一步一步实施着自己的计划,终于得到了啤酒的制造技术。然后,他以正当理由离开德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紧接着,他在日本用德国先进的啤酒制造技术造出日本的名牌啤酒,与德国相抗衡,取重了胜利。

看来,他以一条腿为代价获得的情报,的确是有价值的。

【商人活用之一】对敌人的同情,就是对自己的残酷。苦肉计在今天仍然大有用武之地,这种打入敌人内部的方法要求施行者有无比的决心,即使失败也甘心情愿的勇气。要做“内间”就一定要用让敌人难以识破的办法。

不会说谎的垃圾

垃圾伴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而产生,垃圾做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对垃圾研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对垃圾进行分析研究,命名垃圾成为获取经济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

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威廉·雷兹,对该校所在地的陶森市的垃圾随机取样,按重量、成分、种类等200个项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有的调研结果,还纠正了一些人们过去凭主观判断得出的错误看法。例如:与人们的推理相反,劳动者阶层比高收入层吃更多的食物,按重量计算,他们扔在垃圾里的食物15%仍可食用。究其原因,中产阶级家庭大都夫妻二人外出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剩余食物。威廉教授认为,垃圾桶绝不会说谎,什么样的消费水平的家庭就扔什么样的垃圾。查看人们丢弃的垃圾有时比正面的市场调查更有效。

垃圾的多寡也是经济变化的一个征兆。日本东京政府的官员提供了如下数据: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东京收集的垃圾量下降了。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垃圾量大幅上升,年增长率达5%。垃圾的增减与经济升降同步的原因不难理解。当人们手中的余钱增多时,购物爽快,包装废物自然增加,新居入住者多,旧家什抛弃的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