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现代生活百科)
7652600000018

第18章 书法详解(4)

横向连点:

1承上笔带下,逆锋向左按下,即向右转锋,完成第一点;

2向右按顿,然而向右上挑提,完成第二点;

3转向右下按下,即向右上挑出,完成第三点。

顾盼点:

1承上露锋着纸,向右转按顿,即速向右上挑出,完成左侧点;

2承左露锋落笔,按顿中向左回锋勾出,完成右侧点。

行书横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虽然只有300余字,但是横画的表现却是最丰富的。有的强调欲右先左的藏锋、无往不收的回锋;有的略带波势,有的凝重短粗……,所有横画都随形取势,神韵洋溢。

上挑横:

1承接上字的末笔,露锋落笔;

2落笔即向右上方行笔;

3笔锋左转提起收笔。

下钩横:

1直下落笔,稍顿转锋,向右略取斜上势行笔;

2先提后顿,笔势转为右下,速回锋逆向,取左横向勾出。

细腰笔:

1笔锋随右向露锋落笔,由轻及重,向左上行笔,边行边提;

2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锋微转,取势平下,边行边按。最后顿笔回锋,提笔收锋。

行书撇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中的撇笔,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有的如利剑出鞘,峭秀俊拔;有的如长袖轻拂,舞姿翩翩。撇笔在行书中常被视为最为潇洒的笔画。

粗腰撇:

1逆笔藏锋落笔,转向左下,取弧势撇出。先按后提,然后边行边按;

2撇至二分之一处,笔锋逐步提起,最后露锋掠出。

长直撇:

1横侧逆锋落笔,转笔藏锋,向左下撇出,取势平直;

2迅速提笔掠出。

回锋撇:

1右侧逆锋落笔,向左下沉着运笔;

2略顿,转笔藏锋,向右上方收笔。

钩撇:

1由提策折锋转为撇;

2由轻及重,收笔时稍驻,然后折锋向上提笔勾出。

折锋撇:

1由提策转锋为撇;

2收笔稍顿,笔锋逆转向上提锋收笔。

弧撇:

1逆锋落笔,转锋向左作弧圆撇出;

2撇出着力均匀,收笔迅速提笔。

行书撩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的捺笔变化丰富,形式多样,随意中却很精到,在流畅的笔势中体现出一波三折的变化。

波折捺:

1顺势落笔,起笔轻微,然即折锋撩下,笔锋逐渐按下;

2至捺笔三分之二处,取右向斜平势捺出,提笔中锋收笔。

回锋捺:

1顺势落笔,一波三折捺下,由轻及重,沉着凝重;

2略按,提笔回锋收笔。

出锋捺:

1顺势露锋落笔,直势捺下;

2由重及轻,将笔提起出笔收笔,使之成柳叶状。

钩捺:

1露锋落笔,向右平横捺出;

2顿笔转锋,向左下迅速勾出。

横捺:

1逆锋落笔,取平横笔势捺;

2稍顿,回锋收笔,捺笔作横画处理。

行书竖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中的竖笔,最显得轻松活泼,形态各异的竖笔不少于悬针竖:

1逆锋落笔,回锋转笔竖下;

2中锋悬针收笔。

钩竖:

1露锋落笔直下;

2回锋向右上勾出收笔。

曲头竖:

1露锋横侧落笔,转笔竖下;

2顿笔、回锋向左勾出。

粗尾竖:

1逆势轻锋落笔竖下;

2稍顿,回锋勾出收笔。

弯弧竖:

1露锋横侧落笔,取弧势向左竖下;

2回锋收笔。

行书钩画的表现方法

在所有的书体中,行书的钩笔表现最丰富。除了楷书中的钩笔之外,各种笔画之间的笔势绵联,便产生了广义的钩笔,这在前面的笔画介绍中已有反映。钩画是笔势贯连的一种表现,所以练习好钩画就显得更有特殊的意义。

直钩:

1横向侧入落笔,转锋竖下;

2略顿,向左勾出。

圆曲钩:

1横侧露锋,按顿成点,然后圆转竖下;

2圆转向左提笔勾出。

背抛钩:

1露锋落笔,取斜横经折勾而下;

2略顿,稍带逆势向上勾出。

戈钩:

1逆锋落笔,转势向右下弧势行笔;

2回锋向右上方勾出。

浮鹅钩:

1逆锋落笔,向右斜竖下,略带方折转锋,向右平画;

2逐渐按笔,向右上取弧势勾出。

回锋钩:

1横斜势落笔,竖下,圆转向右平画;

2顿锋,逆势收笔。

行书中的楷草相间互用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于是就产生行书中相间楷书和草书的情况。这在晋唐的行书中是常见的。如唐陆柬之的作品《陆机文赋》,就十分典型。其中“可”、“得”、“而”、“言”等字,是十分典型的小草;而“蚩”、“好”、“恶”等字,施笔精到,又是十分完美的楷书。

行书中楷、草相间的现象,还表现在某一些文字中,如作品中的“难”字,左侧的“”部,作草书处理,右侧的“隹”则为行书。这种情况在明文征明的行书中也是很突出的。如《滕王阁》中的“耸”、“腾”等字。“耸”字的上部和“腾”字的右部等,都以草书处理。

行书中的楷、草相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行书的表现形式,也能最充分地调节作者的创作情绪。作者的情感,随着楷、行、草的相间表现而充分地显露出来,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米芾行书的艺术特色

米芾作行书,最反对的是整齐平直的排列,认为这是“印版排算”。他以正侧、俯仰、背合的强烈变化,体现飘逸超迈的气概和沉着痛快的风姿,被人誉为“米颠”。米芾的行书体势,有他的强烈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苕溪诗》中有“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句,稍加分析,“修竹三时看”等字,就能发现,这些文字都是向左倾斜的。这种倾斜,显示出舒展大度,跌荡险峻的动势。然而又不觉失去重心,这是因为米芾的行书十分强调上下贯连的行气,字字紧扣,构成的无形的行气“线”的贯一,便化险为夷,起到了统一的作用。

就具体的字来说,有些字的左倾斜度还是非常大的。如《苕溪诗》中的“点”、“转”等字,“点”字的四点排列左低右高,构成与水平线的夹角有20度“转”字的斜度与垂直的夹角也达20度。米芾行书的艺术特色,正是与这种强烈的倾斜度分不开的。

王羲之所创造的“蟹爪钩”

“蟹爪钩”是行书竖钩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在笔锋勾出时,有一个转折的过程。

“蟹爪钩”是由晋代王羲之所创,这在《兰亭序》中可以找到见证,如“殊”、“不”等便是。

“蟹爪钩”的出现,是书法用笔强调“疾”、“涩”两字的结果。冯武《书法正传》记载了蔡邕的主张:“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疾”是指行笔快迅,“涩”是指笔在运行过程中不要在纸上滑过,而要使笔锋在运行时与纸增加磨擦,以增强线条的力度。

“蟹爪钩”的表现形式到了宋代,在米芾的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如《苕溪诗》中的“将”、“转”、“浮”、“宁”、“成”、“赓”、“度”等字的钩笔,勾出时的转折过程特别明显。由于米芾在书法中“蟹爪钩”应用得特别多,而且典型,影响也就特别的大,所以一般的人们都以为“蟹爪钩”是米芾的“发明”。

米芾善用“刷笔”

《海岳名言》记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曰:‘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所谓排字、描字、画字和刷字,都是书法家各不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和艺术特色。米芾曾这样说过:“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周。”可以理解为运锋的灵活性、多样性,在坚持“中锋用笔”的同时,加以侧锋的辅助,并以四面出锋,这样笔法的变化就丰富得多了。

这里集米芾的行书“宫”、“襄”、“为”、“流”、“松”、“我”、“彼”、“集”等字,便能看到强烈的顿挫提按所产生的节奏感。同时,以米芾的行书与其他书家的行书作比较的话,便能发现,他善于将笔毫铺开,以此表现浓重宽厚的“点”、“横”、“竖”、“撇”、“捺”。从这些灵活的笔法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刷字”的滋味。

现代大书法家邓散木对米芾的“刷字”曾有专门的论述,他谈道:“竹叶有背复偏侧,竹子有长短粗细,一丛竹子,从枝到叶绝不相同,所以画家当画竹,也运用不同的笔法来画出它的不同姿态。米南宫的字,就跟画家画竹一样,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笔法,使整幅字里呈现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这样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的‘刷字’。”

文征明行书的结结体化

文征明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研究行书的结体美。随之,日趋严谨的行书,便产生了结体的固定化。这种固定化的结体,便是文征明行书楷化的一种表现。关于这一点,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今我们只要分析以下这几部分字组,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阎”、“阍”、“阁”、“关(关)”的“,门”部,“雅”、“雕”、“睢”、“难(难)”的“隹”部,“潦”、“流”、“江”、“清”的“水”部,结体都是完全相同,而且用笔的轻重、转折、顿挫等情况也是完全相同的。特别是这些部首,并没有因结字的另一部的笔画多寡,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种固定化的结体方式在历来其他书法家的作品里则是很少有的。

此外,文征明的书法中即使同一个字,几次在作品中出现,但结体形式,用笔方法也都保持不变。如“路”字,“家”字,“车”字都反映了这个情况。

在一篇作品中,同一个字,几次出现,写法却各不相同,一般认为是高明的处理,如《兰亭序》中的“之”字,那么文征明行书的楷化现象是否可取呢?就文征明行书而言,这种楷化现象有其可取之处。这是因为文征明的行书,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逐步形成的,每一部分体现了形式美的佳构,仿佛是良珠,虽没有过多的外形变化,但其圆润光洁之文质足为世人所珍。

行书的主要碑帖集录

王羲之:《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圣教序》。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张翰思鲈帖》。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陆柬之:《文赋》。

李邕:《云麾李思训碑》。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杜牧:《张好好帖》。

杨凝式:《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寒食诗题跋》。

米芾:《蜀素帖》、《苕溪帖》、《研山铭帖》。

蔡襄:《尺牍》。

赵孟:《仇公墓志铭》。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

文征明:《滕王阁序》。

龙飞凤舞的草书

草书,最初只是为了书写得快,能认识就可以,“草”字含有草率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在汉代隶书定型的同时产生的,是隶书的解散和简便草率的写法。从历来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帛书,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流沙坠简》、《可以殄灭简》、《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都是带有很浓重隶书笔意的章草作品。这些草写的隶书,经过草法的条理化和规范化,在不完全失掉隶书用笔的情况下,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生成了章草的书法艺术。传世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师颂》等。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比章草更为灵活多变,字体可以大小不同,粗细杂糅,正斜相倚。如果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那么今草也可以说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书史上被誉为“草圣”的张芝(伯英),就是善写今草的大家,相传今草也是他创造的。还有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都是善写今草的大家,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作品,历来被书家们所推崇和效法。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狂放的书体。狂草虽然看起来狂放,但它也有规律和标准,绝不是胡涂乱写。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千字文》和怀素的《自叙帖》,就是狂草的典型代表。用笔奔放,大气磅礴,笔势连绵回绕,纵横开合,变化无穷,真好似一首雄壮的交响乐,气势非凡。

草书因较难识别,也较难掌握,平时应用不多,但在书法艺术史上却有很高的地位。因草书冲破了其他各种书体的局限和束缚,把篆隶楷行书体熔为一炉,以高度的概括和变化多端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形式。

急就章·史游

学草书如果没有楷书、行书的深厚功底,不懂得草法,就很难学好。

章草的起源

章草,是草书中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章草是在秦代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书体。据《书苑》记载“羲之书初不胜庾亮,尝以章草答亮”。章草的定名是在章草出现后,是为了有别于“今草”而产生的。为何定章草,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说与汉章帝倡导有关。一说汉代的杜度以此种书体书写奏章。一说与汉元帝时史游所作《急就章》采用此体有关。

章草的出现,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后汉赵壹作《非草书》谈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唐张怀瓘《书断》中也谈道:章草“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都说明了章草产生的原因。

章草与今草、狂草虽同属草书,但它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章草用笔沿袭隶书,结字中保留隶书的“燕尾”波磔。故宋黄伯思云:“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

古代有不少善章草的书法家,主要有杜度、史游、崔瑗、崔寔、罗晖、赵袭、皇象、索靖等。传世作品主要有,《急就章》、《秋凉平善帖》、《平复帖》、《月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