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诗意罗浮
7631900000013

第13章 坚守年味

早晨刚起,接二连三地接了几个电话,电话都是同一个内容:今天是元宵节,请到我家吃个便饭。已持续好些年了。

这一天,有快乐,也有困惑,怕它到来,又怕它离去,因为“走”元宵,“吃”元宵,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它又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回味”。

每到这一天,罗浮山下沸腾了。元宵,这既是传统意义的节日,更是有地方特色的盛会。这里所说的“节日”,当地人称“过节”或“做会”,是某一个姓氏族系或整条村落为纪念祖宗而确定某一天为庆典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设宴请客,所有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在罗浮山下,各个村落姓氏都有自己的“做会”日子。这种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族人利用“做会”这一平台,沟通感情,互通信息,增进亲情,也可以通过“做会”这一良机谈婚论嫁。在当地已成佳偶的男女,必须通过这一门槛。因此,“做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情人节”。

元宵节兼“做会”是讲“福佬”话的地方才有的。讲“本地”话的我,自然而然要去做“人客”了。

今天,“做会”的亲戚很多,“户户到位”,不懂分身术;“有所选择”,肯定会得罪朋友;全然不去,又行不通。所以“赴会”也是件很烦恼的事情,只好夫妇分工负责了,老婆去亲戚家,我去朋友或同学家。

根据家里分工,我“单刀赴会”到老陈家。老陈是我高中时的同桌。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很少来往。但自从我调回本地工作后,自然见面的机会也多了。他一直在家务农,生活过得很好,子女都长大了,各立门户,而他与老伴坚守“岗位”——种养、做生意,发家致富。他为人正直,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这几年对我的工作也很关心和支持,所以这几年,每过元宵节我必到他家。

进入福佬居民区,热闹的场面让我眼花缭乱。红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红红的鞭炮纸屑把道路变成了一条条红地毯。一辆辆摩托车、小车,一群群身着五颜六色服饰的客人,承载着家人的祝福,带着挥之不去的年味,沿着红色地毯流向千家万户,走亲访友,享受团圆之乐。啊!浓烈的年味在罗浮大地飘浮着。

车子慢慢行驶,好不容易到了老陈家,已是中午时分。

老陈家坐落在村子的尽头,是一幢两层高的楼房,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是一块风水宝地。老陈很客气,我人还未到,他就在路口等我了。见后,同学一见如故,我们肩搭着肩走着、说着、笑着。

老陈家里的设备齐全,现代化程度也很高:大屏幕液晶电视、激光音响、高档茶几、真皮沙发……眼前的一切,是城市,还是农村?如果是第一次见,必会为之一震。

老同学,了不起呀!我高兴地说。

“哪里,哪里,做了点小生意,发了点财。”他用带“福佬”口音的普通话俏皮地说。

其实,他从事木材生意十多年来,发了财,成为当地的老板,我早有所闻。

今天的客人很多,大厅、小厅、屋内、屋外都是,客家话、广州话、东莞话、本地话、福佬语,还有那麻将的碰击声,交汇在一起,叽叽喳喳,热闹极了。正在客厅坐着的几对男女,见了我们客气地让出了座位,几个老同学也不客气地坐下聊天。

茶几摆满了招待客人的食品,琳琅满目,有包装精致、五颜六色的糖果,有光滑红润的柑橘。面对如此丰盛的食品,感觉少了一些什么似的,而且有点纳闷,呵,想起来了,孩提时的米饼、松糕、糖环、油角等全然不见了。为此,大厅像炸开了的油锅,一场关于年味的大讨论开始了。有的说年味越来越淡,有的说越来越浓,面红耳赤,你一句我一句,一声高于一声,争论不休。

开饭啦。

陈夫人那不大不小的声音,终止了这场年味的大讨论。

酒宴开始了,龙门阵设在大厅和走廊里,有好几张桌。老陈宣布:今天的菜除味精、豉油和盐,全都是自产的。我心想,老陈是在夸耀吧!经他介绍,我才恍然大悟,饭桌上菜色很多,琳琅满目,红焖猪肉、白切本地鸡、清蒸桂花鱼、烧鹅、酿豆腐、茨菇焖猪肉、生炒黄鳝片、水浸菜心,应有尽有。呵,这一桌菜,还没有品尝,这些色泽鲜艳的颜色,已让我们垂涎三尺了。你看,那红红的大虾,似乎在预示着今年有一个红红火火的日子,那金黄色的腊肉和绿绿的葱段混合在一起,真的是红得发紫,绿得耀眼……细细数来,一共12道菜,真的是道道可口,盘盘诱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秀才强喧宾夺主,带头举起酒杯表达了一番谢意后,一饮而尽,差一点把酒杯送进肚里。午宴的战斗打响了,银筷飞舞,香气四溢,酒杯的碰击声,敬酒的吆喝声,交融在一起,回荡着。

酒过三巡,大家的话自然多了起来,学校欢快的读书生活、人生的苦短、婚姻的趣事、张三李四的风流,等等,像打开闸门的洪水奔涌而出。最后,话题又回到了不变的年味,最后是远在深圳工作的阿强作了总结:年味越来越浓。

无须去寻找过去的影子,无须再去回味过去的年味儿,身临其境,眼见为实。时光荏苒,一年又一年,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像少年时那样热切期盼过年了,在“天天过年,日日过节”的日子里,物质的丰富和营养的过剩,消减了人们期盼幸福的耐性,淡化了人们迫切盼年的心情。但我相信,这千百年来积淀的年味一定会代代相传,因为过年的魅力和生命力,不因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不因“洋节”的加入而褪色,不是吗?

一副副春联写出了时代的春光。

一张张笑脸展出了幸福的喜悦。

一阵阵笑声传递着美好的祝愿。

这就是年的味儿。年味是一种凝聚,凝聚着祥和安康,凝聚着欢乐喜庆。

新年要的是热闹和欢快,更需要热闹中的和谐和欢快中的宁静,年味变了,变淡了?变浓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年味变了,但年的根基没变。人们在追求丰盛物品的同时,更加追求高雅的娱乐;在追逐平等公正的同时,更加坚守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的中华传统。

春节确实是个好日子。《前汉书》里记述道:“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道,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春节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节,多指节气,春与节连起来,这一天就是年之首,月之首,日之首。古人又把阴历每月初一谓之“吉”。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欢欣祥瑞自然堂而皇之地无处不在。喜庆镶嵌在习俗里,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

此情此景告诉我,这个经久不变的、永远鲜活的传统节日,是一种足以坚定自己、熏陶他人的浓郁纯正的文化,是一种世人不容轻视、不能忘记的情结,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源头、生命的根基。

春节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细想起来,春节并非光阴流逝所带来的必然,而是人们本身的要求;千篇一律的日子难免会使人生厌,日复一日的奔波免不了让人产生一种不堪重负的疲惫。如果能换一种方式来充实一下生活,找一个理由来松弛一下神经,让热热闹闹的气氛给平淡的生活营造一份别样的滋味和美丽,岂不是更好?于是便有了春节,有了像老人一样慈祥、满含着温馨和抚慰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