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诗意罗浮
7631900000001

第1章 序

郭小东

穷诸诗性觅罗浮——序毛锦钦《诗意罗浮》

面对这本书的作者,或者说品读作者这些叙说罗浮的文字之后,我想至少是我,关于罗浮,已无话可说。似乎关于罗浮的一切,都已然为作者说尽。尽管我知道,对罗浮,作者尚有许多话要说,他还将继续为我们叙说他的罗浮,继已经出版《问道罗浮》、《仙境罗浮》和即将出版的这本《诗意罗浮》之后。

我惊叹的是,一个人,和一座山,如何有这么多的对话?如何有这么绵远的关于一座山的思绪?他和罗浮一起,经过几千年的穿越,而一点也不感到疲倦——文化与文明的疲倦,却依然矍铄,更深入地进入罗浮的内心,把一座山的神秘、活泼和沉淀呼唤出来,让世人惊羡于它原本藏匿着的沉默着的灵魂,原来是如此的悠远与生动。

在当下的广东,似乎还没有学人,像本书作者毛锦钦一般,执著地沉迷于故乡与童年的山水,把解读神山圣水,当作自己毕生的文化追求,孜孜不倦地把玩着、精研着,然后捧出一本本关于罗浮的书。

这些书写得大气,雅致,尽收罗浮物事风习,有精微的历史考据,沉静的时间梳理,丰满的知识撑持,充沛的宗教精神。有一种虔敬的伦理,一种神明的叩问,同时人文化成,修葺出道脉源远流长,道宗清晰有序的罗浮;穷诸彼时彼地的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诸神密语幽藏的罗浮。

细究作者,并非历史学的专业人士,而是有过新闻电视兼顾文学方面的工作经历,主业还是行政官员,现还在任上。可是他文化之心拳拳,对罗浮的文化破解和本土文化的建设如弦切切。毛锦钦的作为,更为权重的,自然还有别的价值。而眼下有些官员,对学问大有嗜好,却缺失本真的文史修养,为官一方,对其文事,却如游鱼走鲫,如蜻蜓点水。套用文学批评史术语,说得含蓄轻曼一点,叫做重文轻质,亦即重形式轻内容。若身陷罗浮,亦将视为无物。

毛锦钦将这几年诉之罗浮的系列散文结集,命名为“东樵意韵丛书”,分别以“仙境”、“问道”、“诗意”等,诠释演绎着全新视野里的罗浮,贯通融出与西樵遥相呼应,同本同源的岭南文明。他诸集中的罗浮,可谓是在诸神合唱之中簇拥而出的圣灵。在“仙境”与“问道”之后,氤氲着大地与星空之太息的罗浮,如贤达如上善者,诗意地栖居。罗浮也作为道法自然的人,或说人作为道法自然的罗浮,合体而为东樵山峦的樵夫,在时间的绵远中自如地穿行。这是罗浮对人的关照,也是人诉之罗浮的理想。毛锦钦的文章,让读者进入了这样的仙境,而问道、而诗意地存在着。这就是毛锦钦散文的意义群所彰显的魅力。

与一般的所谓文化散文、学者散文不同的是,在毛锦钦的文章里,罗浮的历史与现状,是处于人文包围与建设之中的。而人与自然的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人文化成,是罗浮正大光明、延衍生息的根本法则。

《问道罗浮》集中研究、铺陈、讲述同时生发道教之于罗浮的脉络,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的存在之间,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异变。它之形胜,之钟灵毓秀、之岭南文化涵泳,是自古以来,无数贤德君子,圣人智者乐于斯的滋养,是在中国民间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包裹与挟持中,自然而然地诞生并渐次丰盈超脱、自成一体且傲然于世的品格。它既立根于中国文化的根柢道教,又充分地延展伸张了道教中最为自由最为虚无的力度。这种解读罗浮的主体思想,使毛锦钦的散文既有一种智者的天启,又是一种铺陈排序的朴质。他的文气并不气壮如牛,往往从史实出发,娓娓道来,在客观的叙事中,把无数湮没的陈年旧事,以一种文学的方式,予以智慧的略带学术判断的议论,绝不虚浮而是引经据典,老老实实地铺排开去,既叩问且释疑。既为读者和研究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史线索包括资料,又不失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向学的特立精神。这几成他文章的基本立场。他所有的散文作品,几乎都可以寻找到这样的潜伏,那就是恪守出于老子的千古密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在宇宙精神与哲学认知上,自觉笃守这千古密语所耗散辐射之无穷无尽的灵异触须。这触须所到之处,衍生着关于罗浮的一切因缘和万物生成,包括人文精神的造化。凡是进入毛锦钦散文视野的罗浮物事,无不超越罗浮的历史时空,超越罗浮的形而下状况,而获得一种高远高蹈的精神感应和遥缈的时间审视。

称道毛锦钦,首先他关注的是罗浮文化与人的关系,也即自然生成与人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人文化成的奥秘。在《问道罗浮》和《诗意罗浮》中,他着重描述的是古往今来与罗浮共生共命的历史名人,他们打造罗浮的同时,也锻造了罗浮仙山。在《问道罗浮》前言中,毛锦钦梳理出了各朝各代相关罗浮的名人及其文事功绩,包括学术建树和精神资源。从秦代的安期生、桂父、霍龙,到汉代的朱灵芝、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左慈、葛玄、郑隐;从魏晋的鲍靓、葛洪、东野人,到唐宋的苏元朗、轩辕集、陈楠、白玉蟾;从元明的徐子明、梁可澜,到清代的曾一贯、杜阳栋、李明彻、陈铭珪等等,他们都在罗浮修炼并留下文化履痕。至于陆贾、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汤显祖这些古代文坛大家,对罗浮更是思之慕之,留下千古诗文。是这些名人塑造了名山,堆积起罗浮的文化高峰;又是这名山高峰,培植了更多更为丰厚的文化名人。罗浮正是在这样互为因缘的法则中,被一点点推簇到众山之巅的。

欲谈《诗意罗浮》,就必然不可忽略《问道罗浮》中,那篇长达数万字的长篇散文,或当作学术论文来读也未尝不可。这篇叫做《仙风道骨成就卓越》的散文,系统地讲述了葛洪的学术思想和知识谱系及其成就贡献。这位著述宏富,生于1700年前的道人,据毛锦钦所述,至今留下可以确信为他所著的典籍至少有四部:《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对抱朴子的描述与研究,奠定了毛锦钦之于罗浮的文化认知和哲学见识。可以说,只有在这个文化底蕴上,《诗意罗浮》的立论与立意方可成立并发扬光大。作为一种处世与治学的思想和方法论,它直接地牵囿着《诗意罗浮》中讲述的民间生存状况及文化衍化。

集中22篇散文,分别讲述了与罗浮仙山有关的民间物事,包括器物与风习的生成与传播。作为一种民间生活方式自然也包含思想方式,在民间的诗意化生存,尤以所引道家葛长庚词为甚: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细草如氈,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洞天福地,魂断时空。这种宽阔的精神视阈,这种容天涵地的广袤胸怀,这种对生命和人生持实存又虚无的情操,几成毛锦钦散文的一种风度,它造化了罗浮,又得益于诗人睿智放达、无疆无羁的情性。

《诗意罗浮》就是在这样的开台锣鼓及其所由的诗性理想中展开。凡“罗浮鼓韵”、“药池仙影”、“罗浮狮舞”、“古窑沉思”、“神奇,仙山龙脉”、“古树余思”,不一而足,篇篇都满溢着毛锦钦对罗浮诗性存在的冥思和想象。而这一切都源于毛锦钦此前早已铺垫夯实了的文化机缘。

青铜与金丹、木与果、瀑与水、灯与火、土与陶的交相融合而绘成的五彩罗浮山,犹如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带着沧桑,带着微笑,带着‘天人合一爷和’道法自然爷的伟大思想,从远古走来……毛锦钦的这段话,就当作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自觉吧!

是为序。

2011年5月1日

(郭小东系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民族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