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7629000000002

第2章 一湖涛声忆初逢(1)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晴

这注定是一个将被我一生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向一个名为太湖大学堂的地方而去,随身携带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支录音笔、几件换洗的衣物和几本书。那是为口述历史和创作传记而准备的图书,计有《宫女谈往录》《胡适口述自传》《曾国藩》《季羡林口述历史》《变革社会中的人生与学术》和三卷本民国人文史诗著作《南渡北归》。

上午9时15分,我如约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口述史学家谭继和先生在他家中见面,请教有关口述的问题。谭先生得知我要去江苏做南怀瑾先生的口述,非常高兴。他谈到上次我做的南先生关于四川的口述非常好,他在发表前专门就那篇文章向何郝炬和章玉钧做了汇报,大家都很感兴趣,在《当代史资料》上发表后,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谭先生接着说:南先生是海内外人所共仰的大学者、大宗师,在儒、释、道等诸多领域造诣精深,有大成就,他的口述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历史,都有重要意义,一定要认真对待,严肃治史。希望你这次去南先生那里,静下心来工作。同时,要特别注重两个问题:一是请南先生谈他的重要学术思想之缘起,二是要请南先生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这是其他学者容易忽视的问题。谭先生说,他以前就一直想做有关恩师徐中舒先生的学术思想整理,由此可见,这个内容之重要。

随后,谭先生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自己的重要学术著作《巴蜀文化辨思集》,签名后,托我送给南师。

10时40分,去成都双流机场。

12时10分,飞机起飞。

坐在飞机上,看着舷窗外的云卷云舒,我心潮澎湃,今日之行仿佛还在梦中。过去,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竟已成真。此时,飞机托起的,不仅有我的体重,更有巨大的喜悦。

15时50分,抵达上海虹桥机场。

17时50分,抵达太湖大学堂。在七号楼总台,我刚一报名字,服务员就说:你就是王先生!房间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就在6211房间。随后,南师的学生牟炼打来电话,说马上到餐厅吃晚饭,南师已经在等着了。我匆匆放好行囊后直奔餐厅而去。

南师一袭白衣,精神矍铄,正在与同桌的人说话,不时传来欢笑声。这时,牟炼告诉南师:国平来了。南师高兴地对我说:来了好,路上还顺利吧!然后让我坐下来吃饭,我在李传洪先生身边选了个位置落座,左边是少林武术大师王洪欣。

晚餐桌上。南师仔细询问路上的情况,并非常热切地询问寻找做川菜的家常菜厨师的事宜。早在一个月前,曾在四川待了十年,喜欢吃川菜的南师便让人发短信给我,希望在都江堰市找两位会做家常菜的乡下老太太,来太湖大学堂做川菜。可惜事不凑巧,这么简单的事情偏偏还没有完成,老太太们都觉得太远了,不肯来。南师听说后说:没事,慢慢找。

晚饭后,闲聊至9时,南师对我说:国平啊,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啦,你在这里不要客气,跟在自己家里一样。你刚来,很累啦,先休息几天,我们开始口述,好不好?

南师取下拐杖时又说:你初来这里,可以到处走走,附近的几个小镇都是江南名镇,有时间的话,可以慢慢地去看看。

回房间的路上,王爱华告诉我:国平,你很有福气啊,你住的6211房间,正是老师初来太湖大学堂时住过的房间,老师把他以前的房间腾出来给你住,说明老师很看重你啊!

听了爱华姐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欢喜,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此时此刻我内心的那一份感动。

爱华姐告诉我,房间里的很多家具,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包括床的长度与宽度、书桌的高度、椅子的弧度、窗户的样式等,都是南师一手一脚亲自测量,绘制设计图纸制造而成。

靠在床上,虽然有些疲倦,我却久久难以入睡,在太湖轻柔的涛声里,我与南师第一次相见的场景又浮上了心头……

那是2011年9月2日。

在得知要见南师之前,我不胜欢喜,特地连夜赶制了一本画册《都江堰市灵岩寺百年影像》,书中收录多帧老灌县及灵岩寺照片。其中既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植物学家、摄影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先生拍摄的《都江堰》,清宣统二年(1910年)德国建筑师、摄影家恩斯特·柏石曼先生拍摄的《灵岩寺藏经洞》,亦有民国六年(1917年)美国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的《灵岩寺千佛塔》,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加拿大著名学者文幼章拍摄的《灵岩寺摩崖石刻》……更有我的同事、青年摄影家何勃于两天前(2011年8月31日)拍摄的《灵岩寺新景》多帧,春夏秋冬,尽在其中。

不算很厚的画册里,却装着近一百年的悠悠岁月。

当时还带有一部《维摩精舍丛书》和《未进山门先一笑——20世纪40年代佛学大师袁焕仙、南怀瑾在灵岩寺的佛事活动》书稿。

9月1日夜,抵达上海,心不能静,夜难成寐。

2日午饭后,乘车去吴江太湖大学堂。

车行平稳,未近太湖,我心已荡起无数涟漪……

2日晚上6时许,终于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南先生。

先生慈眉善目,精神很好。手持拐杖,而几乎不拄。着灰色对襟装。虽九四高龄,仍脚步轻盈,有大家风范,却无大家倨傲。

主宾落座,在座者除南师外,还有终南山的一位住持等十余人。一听说我们来自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南师非常高兴,他说:我在成都华西坝待了八年,当年我还在灌县的灵岩寺学佛,原来灌县的县长萧天石是我的老朋友。大家不用客气,到了我这里就是不吃白不吃。来,抽烟喝酒,好摆龙门阵嘛。

听了南先生一席话,大家都笑了起来,拘谨气氛一扫而空。

说到四川,说到灌县,说到灵岩寺,南师的话匣子一打开,他就深深走入了回忆,娓娓道来,为我们轻轻展开了一帧民国时期四川的风土人情画卷……四川人的幽默和仗义、川西坝子的宁静与富庶、灵岩寺的云烟和书声、青城山的剑侠与滑竿、朋友们的热心和真诚,被先生一一从记忆的唱盘里拣了出来。

而南师的记忆力之惊人,也是我始料不及的。讲述六十年前的往事,先生如数家珍,仿佛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昨天。我想,不为其他,只因为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深深地想念着成都,想念着四川,想念着那一段匆匆而又珍贵的在川十年。

南师说:四川、重庆我都待过,川西、川南、川东、川北都去了很多次。原西康、云南、贵州的边境都是出土匪的地方,我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土匪头子……我在四川待了近十年,成都的五老七贤,有几位是我的老朋友,其中有个七十多岁的刘豫波老先生,他的一个小砚台都还在我手里。四川的朋友是那么值得怀念。

南师讲到了四川的文化,他认为:四川文化一大景观就是,喝喝茶,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然后又特别补充道:一个文人必须到过四川,一生才不会有遗憾。

说到四川人的性格,南先生立即跷起了大拇指,说:四川人非常讲义气,真痛快、真义气、真耿直,袍哥大爷讲的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

南师说:四川人很幽默,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歇后语,连抬滑竿的都有一套。以前我们上青城山就坐的滑竿。然后,南师又给在座的其他人讲什么是滑竿,原来滑竿是过去四川地区人们代步的主要工具。滑竿起源较早,是简易的轿子,因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而得名。滑竿制作简单,先砍两根2米长的斑竹,在两端各绑上60厘米的短杠作为抬肩,中间用竹片和绳子编成软扎,前面系上一个脚踏就成滑竿。滑竿轻巧灵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适合川西地区。南师说:譬如前面抬滑竿的师傅报一声天上一个亮,后面的就应地下有个水凼凼。前边的说左边立起大,后边的讲让它不会说话,意思是左边有一头牛。前边的说下下坡,后边的就讲慢慢梭,意思是下坡的时候,不能走快了,要慢慢儿地梭下去。我以前记了一大本子四川话。譬如叫花子要饭,遇到有狗对他叫,他就会说黄狗白犬你莫咬,你我前生命不好,意思是,你叫什么嘛,我们都是前生做错了事,我变叫花子,你变成狗,都是命苦。

四川人也喜欢民间文学,我们以前在川南乡下旅馆,幺店子,一碗豆花,一碗海椒,门口挂个旗帜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也有小二会站着喊未晚先投二十八(宿),鸡鸣早看三十三(天)的歇后语。这些我以前都记在本子上,现在老了,都忘了。哎呀,四川人太幽默了。还有人说半夜起来贼咬狗,拿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阴沟踩到脚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