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7629000000013

第13章 我为南师做川菜(1)

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太湖大学堂十天了。

这十天来,天气倒也适应,作息时间也符合我的生物钟,唯独天天吃着以清淡见长的江浙菜,嘴里能淡出传说中的那个来。

我知道,我是开始想念麻辣爽口的川菜了。

我从小就喜欢辣味。小时候在村上,是远近闻名的辣子虫,亲戚们非常欢迎我到他们家去耍,因为我这个小客人最好招待,只需要饭桌子上有炒青辣子,就算是至美之味了,我就会吃得神喜人欢的。后来读书,远走德阳,热爱辣椒之名动机校(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之简称),被誉为辣子王。

1996年,我怀揣着一颗火辣辣之心,来到都江堰,在一个工厂里开始了我的火热生活。开始不是以文字名世,而是以敢于挑战极辣食物而小有影响,在面馆吃面时,我会很低调地对老板说:三倍海椒,三倍花椒……遇到抠门的老板,听到我的话,总会马上变成一张苦瓜脸。据坊间消息,亦有人称我为辣欢天。因此,以麻辣著称的青椒鸡手掌鸡尤兔头绵阳敬米粉宏油坊和几家火锅皆是我最爱光顾的饭店。

我并不大的胃虽然具有无限包容之心——任何风格的菜系都可接受。但自从离开都江堰前,与马及时、王克明、施廷俊诸位在青椒鸡一别之后,这些天来,吃着温柔的江浙菜,回味着青椒鸡的余香,对川菜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我思念川菜,但我并不孤单。

因为我深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思念,太湖大学堂里还有很多人在思念川菜,比如南师。

南师自1937年5月入川,1947年离川,寓居四川达十年之久,舌头天天与辣椒和花椒打交道。七十多年来,南师也无论身在何方,胃却朝着四川,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川菜。

我来太湖大学堂之前,南老师就请人发来短信,要我在灌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找两个做家常川菜的厨师,南老师的要求很简单:不要专业的厨子,就要家常菜做得很地道很巴适的就行了。

一次,在饭桌上,南老师说:国平啊,你尝一下,这个油炸花生怎么不像四川的那么好吃啊?我尝了一颗,答道:没放盐。南老师说:对,四川的这道菜是要放盐的。南老师后来又多次说:你们不知道,四川菜那个好吃哦,这么多年了,我很想念川菜,红油鸡块、麻辣鸡丝,那个吃起才叫过瘾哦!

还有一次,南师讲:四川人好客、会吃。那时,有很多老朋友住在四川乡下,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主人就从鸡圈里逮只鸡,到鱼塘里抓条鱼,到田边地角摘豆荚,拔青菜,在磨子上推豆花……一会儿工夫就弄出一桌非常可口的菜了,吃得之舒服哦!

有一次,南师说:提到消夜,我就想起了成都的担担面。味道很好,麻辣味重,就是分量很少,一小碗。为什么会这样呢?分量少因为是晚上十一二点,很多人刚从剧院看完戏出来,吃点东西然后回家,分量少,才会意犹未尽。味道重则是因为深夜还有一些人从烟馆出来,麻辣味重,可以盖住鸦片烟的味道。

后来,魏承思先生来太湖大学堂,跟我讲:老师在很多地方都要找川菜馆子。而且,老师的舌头非常敏感,尝一口,菜味高下立判。

魏先生随后讲了一件事:老师在台湾时,台湾开有一家四川官府菜,名气大,价格也贵得吓人,吃饭的人趋之若鹜。排起队等。有一回,魏先生拿了一笔稿费约8000元,想到南师爱吃川菜,于是专门请厨师上门为南师做了一桌官府菜。南师兴高采烈地坐上桌子,把菜肴一一品尝后,说:这根本就不是地道的川菜。结果魏先生一问厨师,他们也只是见过这些菜谱,根本没有认真地学过,他们以为台湾人不懂川菜,可以蒙混过关,结果没有想到遇到了舌头与川味打了十年交道的南师。

长随南师的刘雨虹老师今年92岁了,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南师不止一次对我说:国平啊,假如我没空做口述的时候,你可以先采访刘雨虹老师,她很了不起啊。

听了南师介绍,我才知道刘老师原本是河南某县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向往革命,15岁投奔延安,见过毛泽东,先入延安公学,后进鲁艺,著名作家王实味曾是她的老师,在四川待了很长时间,先后读过六所大学。后奔赴台湾,曾任驻台美军司令部英文翻译。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官袁晓园是她的姑姑,著名女作家琼瑶是她的外甥女,当代著名学者、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是她的小叔子。

刘老师跟随南师四十多年,默默无闻地为南师整理了很多著作,我看南师的第一本书《金刚经讲什么》就是她整理的。她以前也在四川待过。

有一天晚饭有道菜是梅菜蒸肉,刘老师说:看到梅菜蒸肉,我又想起了四川的咸烧白啊,最好吃的是垫碗底的咸菜,真香!还有夹沙肉(甜烧白)和龙眼肉。我们在成都的时候,还爱去吃龙抄手、赖汤圆、麻婆豆腐、夫妻肺片。

接着,刘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龙眼肉、夹沙肉的做法。

因为大家都想吃川菜,于是就有人问我:国平,你会不会做川菜呢?我说:还可以吧,以前也经常做。听者都很高兴,说:老师那么想吃川菜,你就做一两个给老师尝尝吧!

负责南师饮食的王爱华,更是多次跟我说:国平,你就给老师做几个川菜吧,他老念叨。以前有川菜厨师在的时候,还可以经常吃到,现在好久没有吃到川菜了,老师想川菜了。

这些话听了两三次之后,我也有点心动了。

早些年,我父亲就是做厨子的一把好刀,村上哪家婚丧嫁娶,都要请他帮忙。就是在非常穷的那些日子,几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也能在父亲的刀下和铲中变成美味。我至今记得,父亲曾经在我爷爷生日时,做过一道简单的土豆烧肉,至今想起来,依然觉得是人间美味,便忍不住要流出思念的口水。

后来,从贫困年代走过来的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周能吃一回熬锅肉(回锅肉)。因此无形中,我对美食的向往,也变成了我学习、热爱做菜的动力。在所有的家务事中,我唯一愿意做而且做得很好的就是做菜。这还要特别感谢我二舅舅开馆子的那段时间,他们当时请了一个竹园坝来的年轻厨师,还在读书的我与他很谈得来,便经常与他交流厨艺,我还经常动手炒菜,客人居然还很满意。

我对周星驰演的《食神》非常推崇,百看不厌。我个人以为,做菜最大的诀窍是用心,只要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爱和诚,他做出来的菜一定有味道。我做得比较有感觉的菜有回锅肉、土豆烧排骨、香菇炖鸡、土豆烧鸡翅膀、番茄炒蛋、素炒平菇、酸菜鱼、火爆鸡杂等。对我的手艺,批评者有之,但是称赞者更多。

我身边也不缺乏美食界的朋友,比如成都电视台的飞哥,著名美食学家袁庭栋、李树人、苏树生、易冠群,著名诗人兼美食家流沙河、石光华、李亚伟、聂作平,电影表演艺术家兼美食家黄宗江,著名道教学者兼美食家王家祐、著名设计师兼美食家古亚东,著名策展人黄礼雄,著名作家兼美食家吴鸿、李中茂、洁尘、何小竹,新加坡著名作家兼美食家尤今,著名辞赋家兼美食家李镜,柴门掌门屈立等……我的抽屉里至今还保存着被誉为饮食菩萨的98岁高龄的车辐先生的书信几札。

我以为,是美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因此,听到大家的建议,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出手了,为一群想念川菜的师友们做几道力所能及的菜。

7月6日晚,听说我明晚就要动手做川菜,南师特别高兴,对着一桌江浙菜说:好啊!你就做几个给我们尝尝!看看怎么样?我问道:老师,回锅肉您是喜欢五花肉还是坐墩肉?坐墩肉不肥,但是五花肉更好吃。南师说:肥瘦不管,主要是吃味道!

我一听,本来有点跃跃欲试的心情,一下子有点紧张了。

因为南师是懂得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啊,好不好吃,其他人不一定吃得出来,但肯定逃不过南老师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