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玉谷传奇
7606900000013

第13章 幽谷玄机蒙尘古玉难自弃,古刹清韵潇洒闲客也随风(1)

秦教授进入山洞之后,先是用随身的手电筒向洞深处照了照,却见山洞黑幽幽的看不到底。地上满是尘土和鸟粪,还有一股泉水从洞深处缓缓流出来,溅出一片清泠泠的水响,格外悦耳动听。

靠洞壁有条踏踩出来的小径,秦教授打着手电筒,沿着小径慢慢向洞深处走去;走过几百米,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却见一处开阔地,洞顶长长短短地垂下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来,怪影幢幢,扑朔迷离;地面上满是高低不平的溶岩巨石,奇诡莫测,千变万化,幻化出许多奇异的景色来;四壁则是凹凸不平的山岩,横生斜挂,如魅似幻,写尽神奇。

再往里走,地势更显开阔,却见一处简陋的石室建在一泓绿水边,石上厚厚的黑褐色青苔显示着古老。对着这座遗存,秦教授不由地生起了兴趣。他绕着石室转了一圈,却见石室用许多圆圆扁扁的石块堆砌而成,其间孔洞宛在,犹可对面视人,显然只起一种遮挡作用。

对着那些椭圆形石块,秦教授心头泛起一丝疑问:未曾风化的岩石,何以会如此浑圆?如果山石从外面采来,在这到处落石的山洞里,建造的人何以要舍近而求远呢?细细审视之下,秦教授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圆圆的石块,有许多竟是恐龙蛋的化石。

这个发现使秦教授十分震动,他小心翼翼地迈步走进石室,但见里面有一张石床,一张石桌;桌上摆放着几只碧玉碗,一个石窞里尚有未燃尽的灯芯。他端起碗一看,但见碗壁很薄,却莹润剔透得让人爱不释手。他知道这玉碗的琢制十分不易,不仅选料难,加工起来难度更大。但这样珍贵的玉碗在这里出现,究竟说明了什么?再看石室依建的山壁上,竟突出许多恐龙蛋化石,细细研判之下,竟发现其间还有一颗类似于人类的牙齿化石。

关于物种的起源和发展,人类早在进行着最艰难的探索。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它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古生物研究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

当然,现代科学研究己部分地推翻了达尔文的一些具体论断,但这些研究仍在一种扑朔迷离和漫天大雾中摸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化石,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达尔文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

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最早祖先是鱼类,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虫类,爬虫类又进化为鸟类与哺乳类,哺乳类又进化为人类。物种如此这般慢条斯理地发展衍变,也曾引起许多学者的质疑,但苦于证据,谁也得不出更好的结论来。

近几年来,我国境内发现了距今一点二亿年,处于中生代早白垩纪的两栖类“三燕丽蟾”的化石,与前此发现的距今两亿四千万年前早三迭纪时期的贵州龙相比较,爬虫类比两栖类早一亿多年出现。

而在云南澄江发掘的、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化石群,以及云南海口马房村出现的远古鱼化石标本,更加证明了脊椎动物在五点三亿年前就已出现;这些虽然是星星点点的发现,很可能彻底改变达尔文的结论,更新人们对于古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关于生活在距远古时代的恐龙,人们更多地争论的是它的种属,这种把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做比较的研究方法,反映的正是人类认识的偏窄和狭隘。

在最近来自美国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大约八千万年前,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动物,曾经和恐龙共存;这就暗示了一个可能的事实,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所谓进化,仅仅是面对大自然的一种适应,而这种适应只会对同类物种造成一点点不同。

生物进化论把人们带入两种认识的误区,一是对异类的歧视,突出人类自已的生存优势,把自已看作生物界最高的主宰,最了不起的精灵;孰不知,科学家早就告诫说,这种以人类智慧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公平地忽视了其它物种超越人类、战胜人类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小小的“丧斯”病毒一筹莫展时,还会相信自已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吗?

二是进化论使人们偏执地认为:物种生存的原则是竞争,后来者总是居上;这就把人们的思维导入误区,忘却了世间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如今的发现表明,有些古人拥有的技能和技巧,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也是现代科技无法解释的。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物种进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模拟,非要在那些古古怪怪的异类中找寻自己的祖先;我们只需对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心而大胆的求证,进行一些触类旁通的研究,去发现一些对人类生存起码有一点点帮助的真实。

秦教授想,面对苍茫的宇宙,遥远的星空,远逝的过去,模糊的未来,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都在进行着从未间断的思考,都在进行着千奇百怪的遐想和推论,并按照自已的人生经验对它进行着似是而非的结论,在创造真理的同时也创造着谬误。

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对着这个由许许多多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圆圈组成的反复缠绕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能渺小地站在时与空的交叉点上发表一些幼稚而天真的议论,不管是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那些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理论,充其量只是井底之蛙无可如何的一声叹息。大自然如此众多的谜团,我们能对哪一个作出更加合乎实际的结论?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中心说,当人们把具体目标变为抽象,把抽象的目标变为具体之后,终于认识到了世界的无穷无尽,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可知的迷茫和肯定:那个看起来无边无际的宇宙,是一个不被人认识的无穷大的空间,而在这无穷大之中却又包含着永不穷尽的无穷小,小到人类生存的地球,小到肉眼难及的细菌、病毒,原子、分子,质子和中子,还有许许多多不被人认识的小到永远的事物。而在每个环节上,这些事物的大小形态都是相对的,既是大,也是小;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是古人早就作出的肯定的结论!

谁能否认这种大与小的世界的存在,还有浮动在这些世界表层的聚与散、生与死、化合与分解,变化与重组、鲜活与生动、欢乐与悲伤的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呢?

从物质不灭的基本定律讲,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只是一种组合形式的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仅止是自已熟悉了的一种组合方式和由此派生的规律和规则,而对我们存在形式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却是一种未知,一种不了解,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寻找和探索。

看来,宇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对于这些物质,现代人用了好多方法,辛辛苦苦地研究、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怪圈,弄得连自己都难以说得清楚;倒是古代人聪明些,他们把物质抽象化,有用土、气、水、火、四种物质概括的,也有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表述的,这种抽象化了的划圈圈的研究,似乎更能反映物质的本来面目,这种粗疏的表述看起来虽然幼稚了些,但它毕竟反映了一些基本的事实。

中国人的研究,不仅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同时还针对这五种物质的相互关系,提出物质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观点,把五种物质连成一个首尾相接、彼此联系的圆,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在这一点上,有些人却在那里兜开了“否定之否定”的圈子,大谈“波浪式”、“螺旋式”运动,不仅搞晕了自己,也把别人弄得糊里糊涂。

中国人用于解释世界的五行说出现得较早,其五行生克的理论在战国末年,被阴阳家邹衍用做解释朝代更迭的原因后,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从而被推广到各个领域;而在世纪初进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使劲地画着往返、“轮回”的圆圈,还玩起了数字游戏,提出“九”为极数的观点,告诉人们上面有九层天,下面有十八层地狱;但在最后,却仍然是“九九归一”,把连结点划到了“善恶”两个字上去。

其实,当人类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后,它只是人类生存规则的总结,它的合理只具有一种时空意义上的偏面性和阶段性,不可能涵盖和说明人世间所有的规则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是变化发展的,而发展就是否定,我们决不可以拘泥于陈腐的理论,而去相信什么根本不存在的真理和永恒。

秦教授在这样一番思索后,作出了大胆的假设:也许,这颗被自己发现的牙齿化石的主人,正是曾经与恐龙共存的远古人,人类自已的真正祖先!那个曾经是鲜鲜活活的生命,已变为另一种形态的存在,但今天的发现却证实了这种生命现象在那个遥远时空点上的有与无。

秦教授怀着一腔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兴奋,来到室外池边,这里到处是乱石杂草,一片狼藉;散落的碎石和尘土,掩埋了应有的存在,也给秦教授带来一腔遗憾和无奈。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个山洞隐藏了远古生物的大量信息。

秦教授用手电筒照着仔细打量四周,但见不远处一处平滑的山壁,显是人工锥凿而成,上面刻着许多龙飞凤舞的文字。因为光线太暗,字迹又很潦草,一时也无法辨识书写的内容;只是秦教授觉着上面的文字扭扭曲曲的,究竟是什么字?因为识见有限,一时也说不上来。

过了开阔地,前行不远,见山洞又分出一左一右两条通道。左面的一条较大,间可直立行走;右面的山洞却很低矮,自是缩首躬身方可入内。

秦教授犹豫半天,最后选择了左边最大的山洞,小心翼翼地往里走。

走过几百米远近,但觉微风爽然而至,隐隐传出一阵轰隆隆的水响来。这时,秦教授眼前透出一片亮光,却见一处巨岩横挡在面前,岩上激流飞湍,垂下一片瀑布来;水流虽然激湍,却未见流入洞中,显然另有去处。只是飞溅的水花,犹自滴入洞中,汇成了洞里那条长流不断的小溪。岩石上端透光处,树木蓊郁,老藤高悬;阳光洒在树梢上,透出一片灿灿的金光,分外触目。

秦教授循着水声来到瀑布前,发现下面是一个被水流冲刷而成的小池,汇聚起来的水流淌进脚下另一个山洞中,掀起震天的轰鸣。秦教授想,在那个山洞里,埋藏的也许是比恐龙更古老的生物,一个暂时不会被人类认识的曾经存在过的繁荣。

瀑布旁边有条石阶,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青苔。

秦教授弯身捡了条枯树枝,拄着它小心翼翼地踏上石阶。这数丈高的石阶很陡、也很滑,让秦教授爬了好半天。当他爬上瀑布顶端的时候,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里大约在中指峰的中段,是一片空阔的平地,长满了各种罕见的树木,早熟的山果和摇曳的山花;从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间垂挂的瀑布直泻而下,用它飞扬激湍的气势在这片开阔地里制造了一个不规则的小湖,又成为方才洞里那条瀑布的源头;湖水清澈,里面有几条不知名的奇特的鱼儿,很像是被考古界称之为海口华夏鱼的远古鱼种。

这些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用它奇特的外表,也用它对水流的抗争,诉说着自然的神奇和生动。水底满生奇异的水草,鲜绿一片,在旋转涌动的流水中曼舞轻摇,舒展腾挪。

池边开满簇簇鲜花,红白相间,绿紫斗艳,黄褐纷呈,粉嫩俏丽,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

更为奇特的是,湖面上水气蒸腾,犹似霭霭烟霞浮动,给这里罩出一片朦胧、一片隐约。一丛丛的翠竹从池边蔓延到山脚,在微风的拂动下,发出一片沙沙细响,像轻歌,更像天籁,轻盈缥缈,舒缓轻柔,让人顿生一种人间天上的轻怜密叹。

竹林尽头,却是几株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粗可几人合围,高却仰目难视;树下一块架起来的石桌,旁边小石堆垒的石凳,宛然庄户人家纳凉的休闲场。只是石桌旁一具偃伏的干尸,眼凹颧凸,皮枯肉尽,看上去让人触目惊心。秦教授俯身察看散落在地上的骨骸,就见同尸骨堆积在一起的,竟是一堆古玉;古玉上没有光泽,却可看到一处处白色斑点。秦教授知道,这是玉器吸收了腐尸的血气而形成的沁色,如果加以盘摩,便会转为殷殷血沁。这种沁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血液中富含的三氧化铁所致。

干尸旁,还有许多长条形石片到处狼藉散乱。而从所有物体表面厚厚的积土上,可以想见岁月的弥久。

秦教授俯身从尸骸旁边捡起一条打磨精细,宽不到两厘米,长却有二十多厘米的黑色石片,只见上面刻着几个大篆,因为光线太暗,一时也识不出来;翻过来的这一面上,绘了些鳞状纹饰,虽说弄不清什么图形,却一定是什么图画中的一部分;石片侧面是几个钻磨出来的小孔,显是为了穿缀之用。只是岁月悠长,连缀石简的线已经腐朽。再看看地上许多同样长短的石条,秦教授马上想到这就是古代的石简。

华夏民族自从创造了文字,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标识。但那个时候苦于书写条件,古人也就把这些文字写在竹木骨石帛布上,铸刻在青铜器上、石壁上,于是也就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