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7584600000064

第64章 高尚的灵魂--寓崇高于简朴,涵激情于崇高

黄星云

“要存利他人之心,要言益朋友之语”,“喇嘛为藏民修来生的幸福,共产党为藏民修今生的幸福”。这两句话均出自电影《天上的菊美》,前者是一句藏族谚语,后者则是出自主人公、年轻藏区基层干部菊美多吉之口。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好电影。

不同于以往的反映共产党员干部“高大全”形象的主旋律片,电影主人公菊美多吉不是以一个已经人过中年、表情凝重、肩挑重担、思想成熟、政治过硬的领导干部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外表俊朗、形象阳光的藏族青年形象与观众见面。影片一步步呈现其从乡村代课教师到包村干部,参与村农网改造、道路修建、牧民定居计划等等一项项工作,同时也包括其恋爱、生子等等与家人的亲情关系。

电影画面和音乐都很美,全片贯穿主人公的旁白,结尾以字幕告诉观众,主人公工作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凌晨去世于一辆吉普车中(为节省经费或因经费紧张,出差时,主人公没有入住宾馆,而是选择在吉普车中渡过剩下的几个小时)。电影的演员大部分是藏族演员,少部分是汉人饰演,男主人公演员是藏族,女主人公演员是汉族,两名文学顾问中有一个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

由于历史现实等种种原因,当今许多人已经形成一种成见固识,觉得只要是主旋律教育片,政府发文指令、单位组织观看,电影本身就不值一看,肯定说教意味重,表演痕迹重,“高大全、假大空”。其实,有些片子虽然是单位发票去看,但质量不一定很差,甚至可能很高,举例为证,远有《泰坦尼克号》,近有《马背上的法庭》。

市场环境下,商品文化大行其道而无阻,消费意识弥漫社会而不滞。躲避崇高甚至嘲讽崇高,蔚然成风,甚至变得司空见惯,“一个人的趣味要下滑是很容易的事情,相反,要保持一定精神追求,更退一步,保持不下滑都是很艰难的”。观看娱乐片自能轻松愉悦心情,观看严肃电影则常常能让人们在精神上获得震撼、灵魂上获得洗涤,表现主人公一生拼搏抗争、最终悲剧式结尾的片子多有此功效。

《天上的菊美》英文译名是ANobleSpirit,字面意思即“一个高尚的灵魂”。没错,电影正是隐喻生在高原、长于高原、奋斗于高原、长眠于高原的菊美多吉,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美学名篇朗吉努斯《论崇高》曾用大幅篇幅分析何谓“崇高”,认为真正的崇高是“寓崇高于简朴,涵激情于崇高”。崇高是指让观众感受人格高尚、灵魂高洁的人--即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追求某种高尚远大的目标、神圣高洁的事业,忘我付出,乃至超出自己能力,最终毁灭。观众于此观看过程中,一方面震撼于命运之神的强大主宰、人类的渺小,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拼搏抗争的悲壮美、人类灵魂的高贵,从而精神上获得感动。

菊美多吉自藏文学校毕业后,没有刻意选择去成都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选择扎根于落后的甘孜州道孚县,干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改变藏民艰难贫困的生存状态。菊美多吉毫无疑问是富有激情的,从他第一次见到新代课老师、美丽姑娘巴姆便口吐心声、大胆表白,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激情同时又是高尚的,工作起来,可以连续忘我地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菊美多吉的工作环境可谓恶劣,条件可谓艰苦,常常是马背上颠簸、吉普车中露宿、土旧衣服披身、残羹冷炙充饥,被“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司机善意地挖苦为“红苕乡长”,意为不够体面、不够官派。

青年菊美多吉并没有做多么大的官,与显赫高官、封疆大吏无缘,只是一乡之长,也没有做多么大的事,只是帮牧民寻回牦牛、讨回欠薪或是离开帐篷、定居,最终在33岁之际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喜爱和奋斗的岗位上。

还是以青年马克思的话来作结吧:“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必将流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