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气象百变魔图
7583900000021

第21章 天气晴雨表与衣食住行(4)

蕴含在唐诗里的季节的变化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庐山风景区“花径”游览时,曾赋了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意思是说,平地上四月份花朵是已凋谢了的时候,高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刚刚盛开。平地上春天过去了,到哪儿再去寻找春天呢?原来平原上入夏时节,山上仍然是大好的明媚春光,从山下走到山上,不就又回到春天了吗?

为什么山上的物候比山下迟?为什么春季里山上的季节要比山下来得晚呢?

原来,白天大气变暖,气温上升,并不是因为空气直接吸收了阳光的辐射热量的结果。空气分子几乎不吸收阳光热量,而是由地面吸收了这种太阳热量以后,升高了地面温度,然后主要通过对流等方式,由地面再增热大气。这正如锅子底下生火,锅里的水就热了道理一样。夜间,气温的降低,主要也不是空气直接向宇宙空间放射热量的结果,而是由于地面向宇宙空间辐射散失热量,然后大气通过与冷却中的地面接触,大气热量慢慢传给地面而逐渐冷却。

高山和平地相比,大气“被子”薄了许多。就大气被子的重量来说,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减轻15%,3000米左右的高山上减轻30%,5500米高山上减轻一半。大气被子变薄,虽然可以减少太阳热量在大气途中的损耗,但减少得很有限。可是由于大气被子减薄,大气中的云和水汽也大量减少,不能大量吸收地面向宇宙空间辐射的热量,并以逆辐射的方式把部分(向下的)热量返还给地面。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是逐渐降低的。以庐山为例,平均说来,春季里每上升百米,气温降低0.45℃。庐山比九江高约1130米,因此庐山春季气温均比九江低5℃,致使桃花盛开期比九江晚了约1个月。

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尽管夏季中山麓暑气蒸人,而山上却是避暑疗养的胜地。例如,海拔1164米的庐山气象站,在最热的7月份里,平均气温只有22.6℃,相当于北京9月上旬、上海9月下旬和广州10月下旬那样凉爽宜人的温度,早晚甚至还得穿毛衣。可是当你在大热天里下到山麓九江,由于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高温,真使人有如进入“火炉”一般的感觉。

高山上的四季早晚有些什么规律呢?

还以庐山为例。它比九江高1130米,比九江入冬早22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冬早来约2.0天,春来迟2.2天,秋早到3.5天。比起其他三季来,庐山上的凉夏来得最晚,它要比九江晚54天之久,平均每上升百米夏来迟4.7天。

高山上因为夏来迟,秋来早,冬到早,春到迟,所以比起平地来,冬特长而夏奇短。比如九江夏长132天,而庐山夏长只有42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夏长约短8天。九江冬长108天,庐山冬长159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冬长增加4.4天。

如果白居易9月再上庐山,就会看到,当山脚下还是盛夏季节的时候,山上却已是金风送爽,枫丹叶红了。那时他或许又会有类似“山上秋归山下觅”的诗句了。

热带山区四季如春

在云南中南部1000~1500米高度上,夏季由于海拔高度比同纬度邻近地压高的原因,气温开始降到22℃以下,而冬季则由于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东坡诸山脉对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的屏障,寒潮很少能够入侵,加上纬度较低,太阳光热丰富,平均气温仍能保持10℃以上,因而得以四季如春。同纬度、同高度的东部诸高山上,夏季虽然也凉如春秋,但冬季因常处在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海洋之中,致使冬季气温远低于10℃,便不再出现四季如春气候。可见,正是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综合作用,才使得我国云南中南部海拔1000~1500米高度地区得以享受四季如春的气候。

有趣的是,云南四季如春区中,其气候特点也因所处地形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盆地地形(云南叫坝子)中,因为气流不畅,太阳出来后升温很快,盆地中白天的气温就比盆地外同高度平地上的高;但夜间地面辐射冷却时,从周围高处坡上流到盆底的低温气流(山风)又使得盆地中气温比盆地外同高度平地上的低。也就是说,盆地地形使盆地中气温的昼夜变化增大。我们以昆明为例(昆明尚有暖冬,因此并非四季如春气候,但不妨碍我们以它为例来说明问题):昆明1月份午后平均最高气温升到15.8℃,晴朗天气时还更高,人们午间常有春困感觉;但清晨平均最低气温却只有1.7℃,在晴朗小风夜间或者冷空气偶到的日子里,还常有零下低温。4月份昆明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4.8℃,阳光下颇有夏意;但清晨最低气温仅10.1℃。可见,盆地中四季固如春,但“一日之中有冬夏”。当然,因为低温期正好夜间,人们多在室内休息,实际上并无明显的一日冬夏感觉。所以,只有位于山顶山脊,因为有气温日变化很小的高空气流的经常吹拂调节,因而四季如春,属于真正的恒春世界。

海拔高度造成的四季如春带的高度范围,以终年几乎恒温的赤道地区为最宽,向北逐渐变窄以至消失。这是因为越向北去气温越低,所以四季如春带的上限高度(即有冬区下限)也从赤道的3000米左右向北很快降低。但是因为夏季气温向北降低较慢,因此有夏区上限(四季如春区的下限)降低也较慢,越往北去四季如春带的高度范围便越窄,大约到了北纬30°以北便不再出现四季如春区了。我国云南高原上北纬30°左右以南,大约只在1000~1500米高度上,也就是只有500米的高度范围中才能有四季如春的气候。不过,应当说明,由于越往北去最热和最冷月的温差越大(例如,云南中部的昆明已超过10℃),人们在一年中感受到的季节变化感觉便也越显著。这是高度造成的四季如春区边缘季节变化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应当看到,四季如春气候固然给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但对作物都并不全如此。例如,虽然四季如春气候下很少低温,霜冻灾害少,作物生长期长,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四季如春气候下夏凉,因此对棉花、双季稻等需要热量强度较高或较长暖热期的喜热作物就非常不利,以致无法种植。

最后,还应当说明,由于海拔高度造成的四季如春长冬无夏以及全年皆冬气候,与平地上相同的四季类型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它们之间也仅仅是气温相同(非阳光直射下)而已。因为中低纬度高山、高原上气温虽然低,但天上太阳却是高的,周围的空气是稀薄的。例如在四季皆冬的青藏高原上,夏季午后地面还可出现60℃左右高温(这在四季皆冬的极地是不可能的),可是背阴处却又冰凉彻骨,用“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来形容这种太阳辐射气候非常恰当。因此在高原上从温暖阳光下的室外进入寒冷的室内,人体感觉温度相差极大,手触摸到桌子等物体或人坐到椅子上都会感到冰凉冰凉的。相反,从室内走到充满阳光的室外,立刻会感到暖流满身。同样,如果太阳突然从云中出来,穿过窗子照到室内你裸露的皮肤上,有时会使你吃上一惊,产生被烫着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