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气象百变魔图
7583900000002

第2章 天气的形成(1)

太阳

太阳,天气的创作者,在太阳系中心已经熊熊燃烧了几十亿年。在它的核心,温度高达27,000,000°F(15,000,000℃)。无数氢核相互碰撞聚合,形成氦核并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中的大部分以每分钟6×1027卡路里热量的速度从太阳中被释放出来。

太阳释放的总能量中,地球仅仅得到其中的大约20亿分之一,部分原因是两个星体相距大约93,000,000英里(150,000,000千米),部分是因为地球表面积比较小。剩余的能量则散失在宇宙中。那些到达地球的能量,尽管很少,但足够加热地球,它维持了生命的繁荣,并为大气提供能量,形成我们所知道的天气。

地球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一些是来自可见光的短波能量。一些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长所必需的紫外线能量。这种能量一旦被吸收,一部分就会被地表和在其上的所有物体反射回大气并进入太空。对太阳能的反射能力被称为反射率。

太阳怎样使地球变热

红外波长的辐射使地球变热。光能被地球吸收,然后以长波的红外辐射形式进入大气,在那幅它被云、二氧化碳(CO2)和其他微量气体吸收。之后大气把其中一部分能量辐射向太空,一部分返射回地表,逐渐形成热量。这个自然的加热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

地球不断运行着以平衡自身的温度,其散失与吸收的热量终将平衡。

白天地球吸收热量比散失的多,在晚上它继续放射热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地表渐渐冷却下来。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大约有21%以这种方式散失。

大约有27%的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以传导或对流的形式传播开来。传导是当物体被加热时,物体里相对移动快的分子把能量直接传送给另一个分子的过程。土地和水就以这种方式慢慢地传播它们的热量。对流是在液体或气体里,通过分子运动进行的热量传播,也是云形成的一种方式。空气被地表加热,所以它的分子运动速度较快,传播得更远,占据更多的空间。比较温暖的轻空气上升得较高,并分散直到冷却至它的凝固点——云就形成了。

地球运动

地球是一颗赤道微凸两极略扁的行星。它以每秒18.5英里(29.8千米)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长583,820,580英里(193,568,147千米)。这样,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而非圆形,太阳正位于轨道中心附近,因此,北半球在1月份比7月份更接近太阳。然而,北半球在1月份却是最冷的时期。很明显,这种椭圆形的轨道结构并不是形成各种季节的决定因素。

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是一条假想的穿过南北两极点的直线。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运行一天。赤道(行星上最宽的部分)上的任何一处都是以每小时2.4万英里(39,000千米)的速度转动,这种转动速度在向两极方向上不断减弱,直到两极点线速度为零。

地轴并不垂直于它椭圆形的平面:它形成一个23.5度的倾斜角。正是由于这一角度及运转轨道,使地表的不同部分朝向太阳,形成季节的变换。

依据加热地表的太阳能能量多少,地球呈现出不同季节。除了地球两极点与太阳等距离时的春分、秋分两点外,始终是一个极点偏向太阳,另一个极点远离太阳。当北极偏向太阳时,北半球受太阳光照射更直接,每天日照更长。热能积聚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夏季。与此同时,南半球正值冬天:南极偏离太阳,所受太阳光照射时间短,以低角度照射的太阳光线强度减弱。

如果地轴没有倾斜将会怎样呢?如果轴线平行于地球椭圆表面,那么长达一周白昼的最热的夏季将出现在两极;假设地轴垂直于椭圆轨道表面,赤道处得到的光线会更强烈,并伴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弱,除两极外所有的地方昼夜平分,并且不会产生季节性的变化。

无论何时,地球上一半是白昼,一半是黑夜。偏向太阳的极点每年至少在一次的自转中受到24小时照射。然而由于地球的形状、地轴的倾斜以及地表凹凸不平的影响,使得在任何一个季节里,高纬度地带都会因光线入射角过低,而很难甚至得不到一点热量。另一方面,热带地区因太阳光线终年直接照射而吸收或多或少的持续太阳能。

大气

我们的气候形成于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多层的大气结构之中。大气层的厚度为600英里(996千米)。与地球7928英里(12,759千米)长的直径相比,大气就像对着台球呼一口气所形成的薄雾一样。然而,在地球和对人体有害的太空之间,也幸好有这一层薄薄的大气层。大气层吸纳着我们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汽,防止地球被太阳发出的紫外线烤干。大气层也保护着地球,防止它遭受流星雨的袭击。每年,有数十万吨的宇宙碎片以某一角度进入大气层,但其中许多碎片都在大气层中跳跃(就像打水漂时,在水面上飞行的石头一样)。而另外一些则在大气层中烧毁了。月球,正是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护,不断遭受宇宙碎片的袭击,形成了坑坑洼洼的表面。

地球的大气层由五大层构成,层与层之间有些有明显的界限或过渡层。大气没有外边缘——只是向外逐渐变薄,直到距地表3100英里(5000千米)的地方,再向外则是真空了。以此为边界向内延伸便是外逸层,它主要是由氢原子组成。

大气中原子间由于离得很远,所以很难相互碰撞,甚至在绕地球一周之后也不会碰到其他原子。这些原子以惊人的速度运动,温度高达4500°F(2500℃)。

贴近地表处,大气密度增大,气压随各大气层气体的增多而升高。在外逸层之下是电离层。

在电离层的底部,两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超过0.5英里(0.8千米)。接下来便是中间层,由氦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在这一层中,如果没有特殊的设备仍无法呼吸。

接下来是平流层。平流层含有能吸收来自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在这一层中,不时的会出现一些高耸的云层,由于对流作用使得这一层很平静,适合于飞机飞行。

平流层通过对流层顶过渡到对流层。这一层顶距两极点5英里(8千米),距赤道则增厚到10英里(16千米)。99%的气体分子都集中在最低的19英里(31千米)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气体分子几乎每移动1/300万英寸(0.000008厘米),就要和另一分子碰撞,这些气体分子有氧分子、氮分子以及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气体。这些分子相互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不断地进行传递,从而产生了气流——风的来源,这正是全球的气候模式的根本原因。

各种天气的形成

在太阳开始散发光芒之后不久,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就产生了,每颗行星都被某种特定的大气环绕着。虽然这些大气产生于相同的基本元素,但不同的运行轨道和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包围着水星的氦气层包含太少的分子以至于不能形成某种气候。最外层的行星是小冥王星,然而当它运行到离太阳较近时,它就有一个由氮和甲烷组成的薄薄的大气层。然而当它运行到离太阳较远时,它的大气层却是一层静态的,不能形成气候的霜冻薄层。

气体巨人上的天气

被如此称谓的气体巨人——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它们的大气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木星的大气或许延伸到了它的核心(大约43,000英里即69,000千米深)——虽然在大约600英里(1000千米)的深度,氢气压缩变成液态。越往深处气体变得越密集以致像金属一样。在晴朗的夜晚,能够看见木星上被称为大红斑的台风覆盖了三倍于地球面积的地区。在太阳系的强风行星:土星和海王星上,旋转的台风也是如此猛烈——每小时1200英里(1900千米)。天王星,完全倾斜到一边,有20年长的季节:当温度达到-300°F(-184℃)的大面积的寒冷的风暴爆发时,标志着春天的融化开始了。

陆地上的天气

金星和火星上有我们所认知的天气。因为金星的轴线几乎不倾斜,它缺少季节变化:它在任何时候都是炎热的。大气有95%是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加热着金星地表,平均温度达到885°F(457℃)。

金星的地表气压是90标准大气压(91,192毫巴),而地球地表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1013毫巴),猛烈的东风以每小时200英里(322千米)的速度绕着金星运行,使那里狂风大作。光线透过厚厚的硫酸云层倾泻出来,使金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

火星大气中含有95%的二氧化碳,但是它有一个相对小的引力。它的大部分原始气体已经被太阳风吹散了。火星平均地表压力是0.008标准大气压(8毫巴)。气压低,加之极度的干燥,就阻止了水的形成积聚。这意味着火星几乎没有云,薄薄的大气还使火星对于太阳的热量相当敏感:例如,赤道的温度全年在-193°F至+72°F(-125℃至+22℃)之间变动。冰层覆盖了火星的两极,它们的融化和冻结受到火星与太阳远近距离的影响,也受到速度为每小时125英里(200千米)的风的影响,它产生了强大的尘埃云,阻挡了太阳光,使冰层的融化慢下来。这些灰尘风暴时常侵袭着整个星体。

天气的创造者

即使在南极洲——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空气中也含有水分。如果空气是完全干燥的,将会有更多的从地表辐射的热量散失在太空中。值得地球上的生命庆幸的是,空气包含能很好地吸收能量的水汽。更值得庆幸的是,空气中的水汽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补充。在不断的循环中,水从陆地和海洋蒸发并聚集成云。然后产生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其整个过程都是自我循环的。

空气有施加压力的重量。空气越多,重量越大,压力越强。空气的深度——大气层厚度,依据地球的地势而变化。在山巅处空气就比较少,因此大气压就比山谷中气压低。

气压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的高低标志着分子运动的程度。空气分子不停地彼此来回运动,周围的任一分子都可能会碰巧与之相撞。这种撞击继而产生热量。因此气压越强一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分子彼此相互碰撞,空气温度就高。此外,运动的分子数量越多,为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对于给定的同体积的暖空气和冷空气,前者含有的分子数量要少于后者。暖空气较小的密度意味着它比较轻,相对于密度较大,较重的易于下沉的冷空气而言更易于上升。

大气中的水分子在三种状态之间不停地来回转化:气态、液态和固态。雨从云中降落意味着更多的水分子脱离气态并形成小水滴(凝结),相对于水分子从小水滴状态进入气体状态(蒸发)。

这两个过程,凝结和蒸发,在我们周围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但因温度不同,进行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个晴朗无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热量会加速蒸发的速度,防止空气中的小水滴存活太久。所以,返回水汽的水分子比以小水滴形式存在的水分子要多。空气冷却,蒸发的速度会下降直至蒸发的水分子少于凝结的水分子:在这一点上,我们说空气饱和,水汽通常会凝结成小微滴,形成云、薄雾和浓雾。

气团

在同一温度、压力和温度下含有或多或少的空气分子的巨大实体称为气团。气团非常大,通常覆盖数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它们控制了其形成和途径地区的天气特征。大陆气团比较干燥,海洋气团则比较潮湿,极地气团比较寒冷,热带气团则比较温暖。一个气团或许以一种类型开始,而慢慢变成另一种类型。在前页的地图上描绘出了地球上的最显著的主要气团。

气压系统

在气象图上,被标有一个“高”字的气团比周围的气团有一个较高的地面气压。低压气团则在气团相互磨擦和混合的空白处被找到(记住,“高”和“低”就如同“热”和“冷”,是相对的词)。一般说来,气团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相互混合的。当密度差异很大的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的低压区通常发展成为极不稳定的区域,使气团间的过渡变得剧烈起来,形成狭窄的多雨地带,称为锋。

高压和低压受制于高空急流,而急流的形成又始于高压和低压。在地表,空气运动得相对比较慢,由于科里奥利效应呈圆周运动。

巨大的半永久性的低压气团和高压气团产生并引导移动的气压系统。在一定地区它们对天气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它们的位置和强度随着季节的变迁而变化。在7月份这些气压系统的位置,而此时正值印度雨季。然而在1月份一个称作“阿留申”的低压区沿着阿拉斯加沿岸移动,在夏季则消失,再次引起亚洲风暴,并使其移至太平洋的高空,影响北美。类似地,使北美风暴移至亚热带大西洋上空,在冰岛加强形成低压(冰岛低压);重新进入欧洲。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影响天气的物理因素——水汽、气压和气团正在同时发挥作用,造成巨大影响。

尽管空气看不见,虚无缥缈,但它却时时刻刻的存在着,它吹拂我们的脸颊,使旗帜飘扬,使船帆涨满,使云飘过天空。有时它却发出狂啸,就像在华盛顿山上,在那儿,1934年4月12日,山顶阵阵狂风,以每时233英里(373千米)的速度被载人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