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起名高手
7583800000019

第19章 果断改名(3)

(八)对新生活的向往改名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根据工作社交的需要取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花、芳等不够高雅,而且叫者又多,便决定换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个意蕴丰富的字。比如张慧芳,去掉一个“芳”字,单名“慧”字,听起来感觉就有些不同,后者更显文气、优雅。这类名字的更改,大都出于对理想和美感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近代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闰瑾,小名玉姑,原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的革命抱负,去掉了名中温婉的“闰”字,又自称“竞雄”、“鉴湖女侠”。近代作家刘半农的笔名是“半农”,表示他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的文学生涯的决心。一代画家徐悲鸿原名寿康。有福寿安康的意思,为激励自己在悲痛贫困中依然奋发向上,追求理想,毅然将名字改为“悲鸿”,并自号“江南贫侠”。

(九)谐音改名

有的名字因用字不当,显得土气,有的还很难听,有些人就用同音或音近似而意义雅致的字眼代替。

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表演艺术家田华,原名叫刘天花,出生时村子里正闹天花,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染上病,便依照迷信习俗,为女儿起名“天花”,希望她不患天花,健康成长。天花参加工作后,成了一名小演员,后来剧团领导根据她的要求,利用“天花”的谐音,给她改名为“田华”。又如著名作家铁凝,小时候家里为其取乳名铁妞,后来她以铁凝为名发表了小说《啊,春雪》并因此而成名,从此她就以“铁凝”为名。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如前所述,这个名字也是用他的乳名“平娃”改过来的,使用“平”与“凹”一时有些矛盾对立的字做名字,使得意味隽永,耐人回味。

(十)增减字改名

这也是常见的改名方法之一,即利用原有的名字,加上或删减一个字。从而成为一个新名,有了新的含义。如著名的当代版画家古元,在他出生后,善良的父亲为使他一生平安幸福,没有三灾六祸,便虔诚地把他认寄给关帝庙的关圣大帝,并起名“古帝源”。到延安以后,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志向,就去掉名字的前一个字,同时又把后一个字改用同音的“元”,于是他的名字就由“古帝源”改变为“古元”。编导《南征北战》影片的著名导演成荫,原名成荫五。1938年他到延安后,由于很喜欢“绿树成荫”这个成语,便将“成荫五”中的“五”字去掉,改名成荫,读后能让人立即有“绿树成荫”的联想。

增减改名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减字的偏旁部首,从而产生新名的字。著名漫画家王复羊,原名王复祥,后将“祥”字的“示”字旁去掉,就成了“羊”字。又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镇,后来由于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非常气愤与不满,愤然改名“高士其”,而且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高老的这种高风亮节一直保持一生,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和喜爱。

现代诗人何其芳原名何永芳,是根据字号辈份取的名,他上中学时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深得国文老师的喜爱。老师想到《离骚》中有“何所独无芳草兮”之句,取“何其芬芳”之意,把“永芳”改为“其芳”,名字由肯定陈述句转变为感叹句,更是有感染力,也更加含蓄生动,新颖别致。

四、改名的事例及参考

1.田华与刘天花

著名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家田华,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南放水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里。

田华本姓刘,原名刘天花。她出生时,村里正闹天花。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孩子们常因出天花落下一脸麻子,人们迷信,以为如果取名天花就可避邪不出天花了。她父亲为了不让女儿染上天花,便依据孩子排行“天”字辈,为女儿取名“刘天花”,小名“小花”。

那么刘天花为什么又改名田华呢?那是1940年,12岁的刘天花参加了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当上了一名文艺小兵。当时剧社多数同志都是单名,剧社领导为她改名,去掉姓,取“天花”的谐音。改名“田华”。

田华的成名之作是电影《白毛女》。1950年,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准备把著名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原抗敌剧社副社长、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汪洋推荐田华扮演喜儿。田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受压迫的喜儿形象,由此一举成名。1951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白毛女》获第一特别荣誉奖,田华并获文化部授予的一枚金质奖章。

2.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

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原名王玉凤,也是一个稍显逊色的名字。导演朱石麟建议她改名为“丹凤”,因为“丹凤”明显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音韵和谐,金声玉振,叫之响亮,容易记住,而且有美的色彩,“丹”即“红色”。随后,王丹凤这个名字便伴随着她的艺术,响遍了全国。

3.明朝六大京官许三本

明朝六大京官之一许三本,原名许作梅,新乡县西元丰人。他聪敏多学,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贵。一天,他第一本奏了《水患疏》,接着,第二本又上奏了《遣民疏》,揭发兵部尚书王永吉、户部侍郎袭鼎孽假报灾情的罪恶。这时突然有人讥讽地说:“许大人,今天可无本再奏了吧?”许作梅回头一看,竟是一位趋炎附势、嗜欲成癖的太监。他大声喝道:“我第三本不奏别人,单奏你奉君不洗尘,袍帽不端,绦带直露!”(太监阉割之后,每次面君必先更衣)说罢。许作梅就牵衣挽袖将太监拖至殿上。皇上见他能威振朝纲,敕封许作梅事无巨细一天可奏三本。从此,“许三本”的名字便代替了他的原名许作梅。

4.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李冰祥,号晋祥,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名字有些封建色彩(取自二十四孝故事“王祥卧冰”)与自己要做一个人民大众的仆人的志向背道而驰。于是。他索性把自己三哥的名字永康改为“公愚”,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公朴”,朴也,意为公仆。

5.音乐家聂耳

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时对音乐很有灵感,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哼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便送他绰号“耳朵”。后来,他专业搞作曲,就干脆改名为“聂耳”。

6.爱国将领冯玉祥

冯玉祥原名冯基善,11岁因家境贫寒而失学,在父亲的营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有一次营中有一个缺额,同营的苗管带就说,把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有人问:他儿子叫什么名字?苗管带却被问住了,因为他不知道基善其名,为了不贻误时机,他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于是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结果他的原名冯基善反倒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为人知了。

7.著名的书刻家邓散木

邓散木。原名邓铁。自从他的书法篆刻在20世纪30年代崛起上海艺苑后。社会上的人争相追逐,一下子出现许多改名为“铁”的。他感到很不自在,于是干脆改名为“粪翁”,并非指秽物,而是取其否定意,“粪除”的意思。20世纪60年代初,不幸降临在邓散木的身上——因血管堵塞被截去左下肢。但他并没有悲观沮丧,而是乐观地署名为“一足”,表示自己只有一只脚,但足矣!

8.著名作家周立波

著名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周凤翔,20岁时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1934年参加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立志写出更好的现实主义作品为无产阶级服务,由他创作的小说《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为了时刻鞭策自己,他以英语Liberate(“解放”之意)一词的读音“立波”作为名字,终生使用。

9.著名作家茅盾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北伐东进突遭失败。引起他思想上的极大震动,由原先的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的批评工作转而开始进行创作活动。1927年9月,茅盾将小说《幻灭》送交《小说月报》发表,所署的笔名是“矛盾”,说明他当时的心情是极度矛盾痛苦的,《小说月报》的编者认为“矛盾”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反动派的注意,依然会惹麻烦,于是改“矛”为“茅”。

10.唐代诗人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相传他到7岁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李白满周岁时,“抓周”。抓到《诗经三百篇》乐坏了他的父亲,同时也为起名发了愁:儿子长大后若真成了诗人,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好名字岂不是一件憾事?左思右想,竟越发想不出了。多年以后的某个春天。他父亲有意要考考儿子的本领,就咏诗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用手反指着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听后大喜:这名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象征着李花的高雅圣洁吗?于是,他当即决定给儿子起名”李白”。

11.曹雪芹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叫“雪芹”?据说他经常自己动手烹调佳肴,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雪底芹芽”。所谓“雪底芹芽”,是用冬雪遮盖下的芹菜嫩芽,炒鸡肉丝精制而成,味道清淡鲜美,实为不可多得的好菜,曹喾芹的“雪芹”二字也就由此而来。大有色、香、味俱全之意。

12.宋代著名词人、诗人苏轼

宋代著名词人、诗人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以后,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详细考查他的用意,发现这是与他格外仰慕钦佩白居易分不开的。自居易有《东坡种花》诗两首。其中有“持钱花树,城东坡上栽”和“东城春向墓,树木今何如?”的诗句。苏轼在黄州,与自居易在忠州的遭遇非常相似。“自居易从江州司马到忠州刺史,不久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接着被贬为中书舍人。我虽不敢自比,然商谪居黄州。其境遇与乐天几同,故取其佳句以润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