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暖暖的幸福
7582800000018

第18章 感激一杯温开水(3)

接电话的,是姚磊的妈妈。当我报出身份并说明来意后,她马上说,老师,你就等在村口,我这就去迎你。

没几分钟,姚磊的妈妈便从一个巷道出来,一边疾步走,一边使劲向我招手。你是县中的?是姚磊的老师?赶紧,这儿热,先进家。见面后,二话不说,她便领着我往她家里走。

姚磊的家是旧式的土坯房,伏在一大片砖瓦房中间,显得简陋而寒酸。姚磊的妈妈一边走,一边说,这几年,供着三个孩子上学,我和他爸挣的钱,都用在了弟兄仨身上,家里破烂成这样,也顾不上管了。果然,屋子里,墙皮不少地方都脱落了,斑斑驳驳的。老式的大衣柜旁边,有一台破旧的落地扇,应该好长时间没用过了,一个电源插盒找了好半天才找到。电扇转起来,轰隆隆地晃,仿佛要散架了。

姚磊的妈妈也不知道从哪里抱出一个大西瓜,三刀两刀很利索地切开,一下子全摆在我面前,说,老师,他爸爸在厂里打工,中午回不来,天气热,没什么好招待你的,吃块瓜吧。

你们都是好老师!姚磊上学的时候,常提你们呢。也许是长年劳累,姚妈妈脸色黑黄黑黄的,而且瘦,刀刻一样的皱纹满布在她的脸上,她的脸就像一个皴缩的核桃。不过,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整个核桃是笑着的。

你们老师们待他都太好了。有一个数学老师,待他最好,听姚磊说,老师有不会的数学题,还要和他一块商量呢。而且姚磊还说,他的(解题)方法比老师的简单,老师还尽听他的呢。

我有些纳闷。去年教姚磊数学的王老师,是教学高手啊,怎么还用处处向姚磊请教呢?姚妈妈显然并没有注意到我的纳闷,还沉浸在自我的喜悦里:本来,姚磊的数学差着呢,高考的时候,愣是考了130多分,你说,数学老师帮了多少忙啊。

我突然间明白了。王老师一定是用另一种形式的尊重和肯定,换回了姚磊学数学的信心,从而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了吧。

在县中上了三年学,姚磊也勤工俭学了三年。他说,他这三年,从来没有感觉过丢人。老师们待他太好了,每次,他去办公室收废纸,都有老师亲手帮他把废纸收拾在袋子里呢。

提起儿子的勤工俭学,姚妈妈似乎更有说不完的话。

姚磊说,有一个上点岁数的女老师,他每次去,办公室总有她等着。而且,不管别的老师那里有没有废纸,她那里总会有。每次,她都会招呼姚磊,说,来,孩子,我这里有废纸,我帮你装上。姚磊和我说,每次这位女老师笑着和他说话的时候,他都觉得,那个老师好像我——他的另一个妈妈,我是说,我的孩子那一刻心里不知道有多温暖啊……

说到这儿,姚妈妈禁不住笑了起来,笑着笑着,泪流满面。

老师,说实在,我们这个家日子是紧巴点,难点。可是,我们从来没为这个难喊过累,喊过苦,你说,有这么多人帮着咱们,多难的事过不去啊。

说完,姚妈妈从里屋掏出一个蛇皮袋子来。说,这就是孩子上学时候拾废纸的那个袋子,姚磊说,妈,你给我把保存着吧,将来,我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个袋子,就知道该去报答谁……

如果不是今天偶然来到这个村庄,如果今天没有拨通姚磊妈妈的电话。也许,关于我的同事们在一个学生家长心中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好说知道了。说实在的,他们也不过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只是,稍微注重和讲究了人性的方式罢了,然而,就是这样,他们却赢得了一个家长最高的肯定和赞赏。

那天,那个高一孩子的家访结束,将要回去的时候,姚妈妈好说歹说也要我带一些西瓜回去。她说,自家地里产的,好吃。我不好谢绝,便带了一颗回去了。但,即便是这一颗,也沉甸甸的,我觉得,一个职业的价值,完美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在里边。

我不敢忘记。

孝心流经66个啤酒瓶

父亲去得早,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将他和两个弟弟拉扯大。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母亲咬紧牙,硬是扛起一个大男人的担子,苦苦支撑着。常常,家里是嗷嗷待哺的小弟,山坳里是拼命挣工分的母亲,起早摸黑、挥汗如雨。

艰难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这个家也风雨飘摇地走到了现在。如今,兄弟仨都已各自成家。日子虽清苦,但弟兄和睦、儿贤媳孝,一大家子甚是融洽。这对出身贫寒的他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母亲现已八十开外,含辛茹苦操劳了一辈子,她老人家早该颐养天年了。

过完春节,他在“叮叮当当”地修鸡舍。母亲拄着拐杖,敲碎严实的河冰,颤巍巍地提了一大桶水,准备烧水洗澡。“咳咳、咳咳”,秸秆不容易点着,厨房里,母亲熏得眼泪直流。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洗澡、洗衣服都要烧一大锅水。冬天风大,烟囱不易排烟,加上柴草湿,整个屋子里都是乌烟瘴气;夏天灶膛热,火光辉映中,常常汗流浃背,还弄得满脸的灰。

“要是有台热水器,那该多好哇!那妈她就……”正这么感叹道,但转瞬,他眼前迷蒙了起来。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年前,辛辛苦苦舍命挖煤的工钱,老板还没规规矩矩地给。去年家里种着的几亩薄地,在台风中伏倒一大片,收成少、瘪谷又多。眨眼间,两个孩子又要开学了,学费也没得着落……想到这里,他犯愁了,再没心思干活儿。放下手中的木料,眉头紧蹙地蹲在墙角,抽着闷烟,一根接一根……

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温暖的阳光晒得人懒洋洋的。小猫眼睛眯成一道缝,从他眼前踱过,扫扫尾巴,慵懒地趴在扫帚上。他忽然若有所悟,隐约记起小学课本上关于颜色与光照吸热的原理。突然,脑中灵光一闪。“恩,就这样!”猛地一拍大腿,愁云尽散,他兴奋得蹦了起来。

兴致冲冲的他立马找来了一块旧门板和66只深绿色或褐色的啤酒瓶。首先,用玻璃刀在所有瓶子底部钻圆孔,大小正好是瓶子的口径。接着,在木板上,把瓶子分成6排,每排11个。排与排之间,瓶口套进瓶底,接口处用橡皮圈密封好。然后,用胶水将所有瓶子粘在门板上,并将其竖起,倾斜60°,下面用架子撑牢。

接着,最上排瓶子的所有瓶口,用一根管子将其连接,作为进水口。再找来一只大木桶,用作水箱。平时,不断往里面加水。最下排瓶子的瓶底,也同样用管子连接,就是出水口,一直接到屋子里。在屋内,只要轻轻扭开阀门,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接着再稍稍整合、改进一下。最后,大功告成,一个简易的“热水器”就这样诞生了!

经过半个下午的日晒,试验了一下水温,不是很热,但洗澡、洗衣服已足够了!

此后,母亲洗澡就再不用烧水了。天气好的时候,“哗哗哗哗”,等浴盆放满水,他就给年迈的老母亲擦洗身子,轻轻地,一遍一遍。搬张椅子,在土屋前、和煦的暖阳下,给妈梳头、捶捶风湿痛的腰椎。有时,还搀着到林子里走走,日落时,俩人再慢悠悠地踱回家。暮色浓重中,娘俩儿的心就像地上紧贴一起的落叶。

乐滋滋地抚着“发明”,他还“煞有介事”地给自己的“酒瓶热水器”取名为“宝瓶牌太阳能热水器”。据说,每天晒热的水能够三四个人洗。利用闲暇,他还给许多经济拮据的村民做了这样的热水器。

后来,海尔公司知道“啤酒瓶热水器”后,深为他的孝心感动。送来一台大容量太阳能热水器,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环保、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给予肯定,以及密封、保温、吸热等性能提出建议和改良方案。

他的事就这样传开了。当一窝蜂的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来,要他说几句煽情的话时。年过半百的他刚从田里上来,裤腿粘满泥巴,极不自然地扯扯衣襟,讪讪笑:俺没上过学,挣不了几个钱,只想让咱妈洗澡时不冷。说到此,他有点沮丧,“俺能给妈她做的也只这些了。”最后,他还认真地对着镜头说,希望能把“热水器”的制作技术和经验加以推广,无偿提供给更多需要的人。

他叫马彦军,是陕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乡下,那样的身影随处可见——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别出心裁的孝心。66个啤酒瓶里流着的温水,载着他的感恩与回报,汩汩滋润着母亲的心田。

其实,马彦军的“热水器”也有不少缺陷,比如加水不方便,阴雨天不管用等等。不过,这都不重要。在我看来,“啤酒瓶”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脑白金、富硒康。贫困中的真情,却让人倍感温馨与暖和。

乌鸦反哺,舐犊情深。孝心,源于赤子情怀,没有大小、不分贵贱。哪怕,只是66个破酒瓶子。

五十二元的萍水相逢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年轻的父亲,抱着我的姐姐,在上海街头踯躅。姐姐那时五岁,活泼好动。在家因无人照应,爬到一锅沸水里,等母亲发现时,她的双腿已被沸水严重烫伤。剥衣服时,顺带剥下一层皮来。乡下的医院简陋,这样的烫伤,根本无法医治。都说上海的大医院,什么设备都先进,父亲于是变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了姐姐,从苏北赶到上海。

冬天的上海,虽还是满目的流光溢彩,但寒冷却是真切的。风,一阵阵袭向衣衫单薄的父亲。裹在大衣里的姐姐,因疼痛,一路啼哭不止。父亲一遍一遍哄她:“乖,不哭,等找到医院后,爸爸给你买肉包子吃。”姐姐那时吃过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肉包子了。那还是母亲带姐姐走城里亲戚,亲戚家用肉包子招待母亲,姐姐至此留下深刻的印象。父亲一说肉包子,她的眼睛立即亮了,哭声也小了下去。

为了省钱,父亲舍不得坐车。他抱着姐姐,从轮船码头,一路走去医院。等看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那显目的大牌子时,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医院旁边刚好有卖肉包子的,父亲想起对姐姐的承诺,高兴地对姐姐说:“乖,现在爸爸就给你买肉包子吃。”姐姐挂着泪花的脸上,绽开了笑。然等父亲掏钱时,才发现,口袋空空,竟连一分的硬币也没有了。那贴着肌肤揣着的一百多块钱,不知何时,已不翼而飞。父亲只觉得头“嗡”了一下,眼前顿时一片空白。

是姐姐的哭声,唤醒发呆的父亲的。他抱着哭泣的姐姐,喃喃问:“怎么办怎么办呢?”在那吃饭还成问题的年代,一百多块钱,对于乡下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且无钱,姐姐就住不了医院。父亲张眼四周,满目陌生。他的心,冻成寒夜里的冰砣砣。

暮色,渐渐合拢。街头,璀璨的灯火亮起来。父亲抱着姐姐,茫然地走在大街上,万家灯火后,是暖暖的相守。而他,不知能往哪儿去。又饥又疼的姐姐,哭得噪子都哑了,只剩下干泣。

被情势所逼的父亲,实在无奈了,抱着姐姐向过路人求救。他站在路边,望了一通南来北往的人,决定先找老年妇人求救。在他的感觉里,老妇人大抵都是面善心也善的,或许可以帮一帮他。他拉住一位路过的老妇人,才嗫嚅着想开口,那老妇人警惕地一甩手,惊叫:“你要干什么?乡巴佬!”

父亲又先后向不少人求救,大家要么冷漠地摇摇头,要么爱莫能助地叹口气。失望之极的父亲,抱着姐姐,走进一个小胡同。胡同口,一家面店里,热气蒸腾。里面坐着三三两两的吃客,看样子,都是外地人。父亲站门口望一会,抵不过那份温暖,抱着姐姐进去了。他只想坐里面暖和一会。

父亲在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男人对面坐下来,那个男人,正专注地喝着一碗面汤,面前摊着两个自带的馍。很显然,那人也来自乡下,且是很偏僻的乡下。父亲从他喝汤的姿势,以及衣着上就可以判断出。他喝汤时,是埋着头呼呼呼地喝的,身上的衣着,打着补丁不说,因洗过多次,几乎分不清原有的颜色了。父亲坐下时,男人抬头看父亲一眼,复又低头喝面汤。这时,父亲怀里的姐姐,突然用微弱的声音叫:“爸爸,我饿。”父亲抱着姐姐晃,一边哄:“乖,忍一忍,爸马上给你买吃的啊。”姐姐说:“我要吃肉包子。”父亲答:“好。”泪,再忍不住,从他脸上滑下来。

这一切,都被对面喝面汤的男人看在眼里,在一碗面汤喝完后,他问父亲:“你孩子怎么了?”父亲叹口气,把发生的事,从头说了一遍。在当时的父亲,并不指望着那个男人会帮他,他只是想倾诉。

男人听完父亲的故事,走过来,看了看父亲怀里的姐姐,转身去给父亲下了一碗面。父亲不肯置信地看着他,他只是面无表情地说:“吃吧,孩子怪可怜的,别饿坏了。”说完这话,他就走了。

一碗面,足以让父亲充满感激。父亲喂饱姐姐,自己也喝了一点面汤。他脑子里还在想着那个好人时,却看到那个男人回转来,带了两个热包子。男人径直走到他跟前,把热包子给了姐姐,而后掏出一些零碎的票子,放到桌上。男人对父亲说:“这些钱,你暂时应应急吧,孩子的病耽搁不得。”

当时一激动,父亲竟忘了记下对方的姓名地址,只知道他姓刘,从安徽来的,也是带孩子来看病的。父亲问过他:“那你孩子怎么办?”他说:“我孩子的病,是慢性的,可以拖一拖的。”

那堆零碎的票子,一共五十二元。父亲凭着这些钱,给姐姐办了住院手续。等他把姐姐安置下来,才想起,得找恩人要一要姓名地址,日后好把钱还给人家。他找遍医院的角角落落,也没找到那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