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7566600000010

第10章 黑色开发:是建设还是破坏?(1)

4 "人定胜天""的今意

东西文化是迥异的。西方一味地强调开发自然,东方则崇尚天人合一。事实证明,东方思想更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地向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夺取而不知给予,导致违背常理,杀鸡取卵,过河拆桥,既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反过来又危害人类: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臭氧层出现"空洞"、能源危急、动植物大量死亡或灭绝、污染严重......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消极态度,望洋兴叹,束手无策。我们的祖先,老早就气吞山河地喊道:"人定胜天!"不错,我们应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关键在于:要建设它,而不要破坏它。

破坏了臭氧层,如今不得不"修补"它。厄尔尼诺与全球变暖,据说太阳的活动周期也脱不了干系。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亩产没法无限提高,杂交水稻的味道与营养就不行,则研究粮食增产也是"弄巧成拙"、"好心无好报"?然而,"无粮不稳",人们填不饱肚子,岂非罪过更大?......纷纭种种,科学技术未免使大家疑虑不一起来。

修补臭氧层,是否女娲补天?

今天,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人们都在谈论由于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数量增加,对生物界乃至整个地球产生的各种各样影响。据说1996年就已全面禁止了氟利昂的使用。但目前这种禁用主要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发达国家的氟利昂仍将继续生产与使用。各大名牌冰箱企业开始纷纷生产无氟冰箱,用新的、不损害臭氧层的制冷剂代替氟利昂。但是有人说,即使现在就实现此计划,今后紫外线的增加还是要持续近20年。要使臭氧层恢复原状,必需50年的时间。

因此,为了能够在21世纪对付不断增强的紫外线,我们必须改变生活习惯。

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

自1974年起,人们发现氟氯烃(CFC)、一氧化二氮(N:0)、四氯化碳(CCl.。)、溴化甲基(CH。Br)等有害物质的释放,破坏了吸收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uV)的位于平流层外表的臭氧层。射向地面的紫外线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繁衍。而且,氟利昂同臭氧层中的臭氧,一直在进行着连锁反应。因此,1989年通过的蒙特利尔协议规定:本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将特定的氟利昂减少一半。后来又规定:1996年全部废除特定的氟利昂,并限制四氯化碳等的生产。日本气象厅的观测数据表明,过去所排放的氟利昂已经破坏了臭氧层。特别是近几年日本各地臭氧明显减少,以四个观测点之一的札幌最为显著。此外,l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其尘埃使大气中的烟雾剧增,也加快了臭氧层的破坏。

一般认为,臭氧层每减少l%,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便增加2%左右。考虑到臭氧层确实减少这一事实,人们自然要担心:进入近地面的紫外线量增加了多少?根据气象厅的数据,自对紫外线开始进行详细测定的1990年以来,与追溯以往的紫外线推测值相比,目前虽尚未发现其总量有实际意义的增加,但根据紫外线B(UVB)出现增值倾向的各种报告,以及臭氧层明显减少的事实,今后它的增加是不用怀疑的。

臭氧何许人也?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荷兰教授克鲁岑、美国教授莫利纳和罗兰,以表彰他们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0。)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奥氧是包围地球的大气中含有的一种少量气体。若把大气中的所有臭氧压缩到地球表面,它刚好3毫米厚。虽然臭氧总量不多,但它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臭氧与氧气能够一同吸收由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它们无法到达地表。一旦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因为紫外线所灼烧将无法生存。因此,了解调节大气中臭氧含量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人类有如此重大贡献的臭氧层,到底怎么来的呢?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是由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裂成自由氧分子,再与氧分子反应而形成的。1970年,克鲁岑发现,氮的氧化物N0和N0。可以与臭氧发生催化反应;而N0、N0。本身并不减少,却造成了臭氧量的迅速降低。大气中氮的氧化物全通过N:0的分解而来;而N。O则源于地面上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当莫利纳和罗兰在1974年发表了广为人知的有关氟氯烃(CFC)气体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论文时,其化学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CFC气体即"氟利昂",它存在于喷雾器等工业品中的致冷介质和泡沫塑料里。由于CFC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并且无色无毒,人们普遍认为将其排入大气层没有关系。但是呈化学惰性的氟利昂能够逐渐进入臭氧层,在那里受到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分解;其中值得注意的产物是氯原子。若按照目前人类使用的氟利昂量持续不变来计算,几十年后,臭氧层将绝大部分被消耗殆尽。此推论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

莫利纳和罗兰的研究报告,使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氟利昂的释放得到了一定程序的限制。1985年英国的法曼及其同事们注意到,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严重消耗,即形成了"臭氧空洞"。臭氧的消耗比根据氟利昂效应计算的结果大得多。此时科学家间的争论变得异常激烈。是气候的自然变化,还是人类造成的臭氧分解呢?克鲁岑和罗兰认为:臭氧和工业废气中的氯及溴所起的化学反应,是造成臭氧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有克鲁岑和罗兰俩对臭氧问题正确、科学的认识,才促使人们达成有关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的共识,并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1987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许多国家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的协议。

紫外线的危害

众所周知,紫外线A和紫外线B能够对皮肤造成伤害。但两种伤害各有不同。紫外线A能够刺入深层皮肤,因而对真皮也有影响。一般认为,紫外线A的慢性照射,会引起真皮胶质化与弹性硬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变性或分解,进而导致皱纹、松弛等皮肤老化现象。紫外线B则更加厉害,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只需少量紫外线照射就能引起皮肤细胞的抗原显示功能障碍,导致局部免疫控制。大量紫外线照射,便会引起全身性免疫控制。据说这些都与传染病及皮肤癌的发生有关。 紫外线的增加还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自然界所产生的变异,由于地域不同,差别也很大。但是最近有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正在我们身边发生。1995年秋,日本,。播协会播放了北美青蛙产卵率降的影片。由于北美的北纬45。与日本北海道接近,故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关注。美国俄勒冈州湖水中青蛙急剧减少的调查报告中说,以往其孵化率为90%,如今则只有50%。通过调查发现,青蛙孵化率的急剧降低与疾病、水质无关。据验证,这又是紫外线在作怪。当然,紫外线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般是眼睛所看不见的。直接受到紫外线影响的是大海中的浮游生物。科学家对在日本近海中生息的温带沿岸浮游生物的试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不仅使幼生的浮游动物生存率明显减少,而且其下一代的产卵量与孵化量也受到很大影响。生活在北海道近海等亚寒带海域的浮游动物,有很多种类则根本不适应紫外线的增加。对人类来说,有益的海产资源与其生存息息相关。许多浮游动物白昼潜伏在海底深处,夜间浮到海面上来,昼夜之间进行垂直运动,故可以躲避紫外线的照射。但它们产卵时却不会移动,只好在海面上承受着紫外线的照射。浮游植物寿命一般极短,这与海水垂直混合现象,与以它为食的浮游动物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例如,由于紫外线B的增加,浮游动物的捕食活动受到限制;或是浮游动物减少,而浮游植物剧增)。

紫外线B对植物的影响较大。其影响程序因植物的种类、品种而不同。以下列举一些受影响的情况:

①阻碍叶面生长;②草杆短;

③由于叶绿体发育不良和叶绿素减少而引起白化、黄化病;④阻碍花粉发芽和花芽形成; ⑨叶片加厚; ⑧叶片表面积满蜡状物;⑦降低产量。

这些变化,不仅是由紫外线所引起的损伤及阻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植物的防御反应。

关于紫外线B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树木产生了累积。因此,应根据树木的种类,长期观察它在分布上的变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紫外线B的照射能够破坏甜菜绿叶体的包膜(阻碍光合作用),减少大豆、黄瓜、西瓜等植物的叶片面积,减少黄瓜的产量。如果大豆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的时期受到紫外线照射,茎高、叶面积、全株重量都将减少。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大气循环,气象变动剧烈,而殃及农业生产。有人认为紫外线照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虽然不是直接影响。植物种系对紫外线照射的感受,有很大的差异,因而紫外线的增加会破坏植物生态系统的平衡。

日本也做过这方面的一些调查与实验,得到了部分数据。在对300多种农作物的调查中发现,约有50%由于紫外线B的增加而出现生长障碍。如果缺水,紫外线对它们的影响就更大了。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农作物对紫外线感应所发生变化的问题,目前尚难掌握其整体印象。在这项领域,需要尽早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

预防紫外线的有效措施

四五年前,澳大利亚的广播就开始宣传大气中紫外线越来越强的消息,提醒人们尽可能少去户外活动。椐称:在昆士兰州,过去7年内患黑色素瘤的男性是以往的2倍,女性是1.5倍。昆士兰州医学研究所的马库莱纳博士指出,紫外线仍在迅速地增多。现在,"臭氧空洞"的中心虽然是在南极圈;但它如果继续扩展,悉尼等一些南方区域也将受到波及。目前,在南美和南极洲附近,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

现在,一些学校要求小学生戴有沿帽子;还有的学校让他们戴太阳镜。这些都是为了使其皮肤不受太阳的暴晒,因为儿童更容易受紫外线的影响。

如果把阳光中的紫外线量比作l00,那么面部没有任何遮盖时受到紫外线辐射为72,戴上帽子时为47,戴上墨镜时为17;如果同时戴上帽子和墨镜,则只有8了。人在一生中所受的紫外线,据说50%以上是l8岁以前接受的。如能于18岁以前使用了遮光药品,皮肤癌的发生率可以减少80%。因此,在紫外线量日益增加的今天,不仅对成人,对儿童也有必要考虑进行防御。从这个意义上说,遮光药品应该在更广泛的用户年龄范围内使用。事实证明,在皮肤上涂抹化妆品是有一定效果的。可是,某些化妆品又会造成诸如皮肤过敏等副作用。治标不治本,终非深远之举。

一些建筑物、交通工具、电话间使用的玻璃和塑料,部分为防紫外线的复合材料制成,可保持久效。最有意义的技术是新开发的可吸收紫外线与近红外线、并含有高分子聚合物的涂敷材料。它能够防止波长315~400纳米和30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其有效率高达99.8%。这种商品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方便。只要涂在现有的物品上,便可以达到目的。

此外,还有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阳光以外的紫外线。实际上荧光灯也能释放出很多紫外线。它不仅会对生物造成伤害,而且对室内物品的褪色、氧化及老化等都有一定影响。为了防止荧光灯的直接照射,新开发的覆盖式荧光灯圆管很有实效。此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对在农作物的研究课题上,应该探讨建造能够在阳光下使用的植物工厂。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制作能防止紫外线的玻璃大棚与塑料大棚,对紫外线进行选择性的利用。

臭氧层的修补

近年来,紫外线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出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已经证实,停止对臭氧层的破坏是最有效的防备紫外线损伤的措施。然而这又谈何容易0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天神女娲曾精炼五色石以填补空中的缺孔。可是,修补臭氧层,要比女娲补天更艰难万倍了!女娲补天,毕竟是虚构的故事。

今天,"臭氧层空洞"的修补,需要全世界人民都携起手来,共同实行。采用其它制冷性化学物质代替氟利昂,而且还不能在短期内就收到效果。

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又设想,用特殊飞船装载大量的人造臭氧,将其撒泼到"臭氧空洞"处,实现真正的"补天"幻想。想法倒是好的,但只是想法而已。时间遥远、技术有限、费用庞大......况且,亡羊之后再行补牢,岂不遗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哪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根据国际性环境保护团体"格林皮斯"1995年11月发表的调查报告说,臭氧层的破坏,31%的责任是在美国企业,12%是在日本企业,再依次是英国、德国、法国等。这些国家都有责任多拿出相当数量的钱来作为基金,以支持臭氧层的修复,与减少使用氟里昂的各种开支。

地球的脉搏--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有时被称为"地球的脉搏",是一种在太平洋上定期肆虐、惊人而神秘的气候规律。其强度可以影响世界各地的温度、风暴路径和降雨量。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干旱、太平洋的热带风暴、沿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暴雨和秘鲁沙漠生长茂盛的绿化植物,都归于厄尔尼诺奇特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它大约每隔三五年便重返一次。而头两年,其活动尤其频繁。同时,在太平洋的中部出现了一大股异常暖热的水流,但是它并无移动迹象。虽然有些气候学家认为这些变化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将出现异常,可大家还不知道其所以然。

什么是厄尔尼诺

至今没有人能够弄清,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来势比什么都凶猛的力量源泉。

厄尔尼诺是秘鲁西班牙语"EL-NIN0"的音译,意为"小男孩"。因为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要发生一次由于海水温度升高而造成的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海兽逸散,渔业大量减产。灾难最严重的时间,大都是发生在12月25日前后。原来,沿南美洲西海岸向北流动的一股寒流(称为秘鲁寒流),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向西转向,汇入南赤道暖流。寒、暖流相汇的海区,海洋上升流特别强烈。上升流把大洋深处寒冷而富于营养的水体翻腾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大规模的渔场。沿岸上升流海区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鲲鱼(秘鲁沙丁)产地。鲲鱼和金枪鱼(以鲲鱼为食)给秘鲁国民经济带来了巨额的收入。鲜鱼吃不完,他们便制成鱼干、鱼粉出口。

数量巨大的鱼类,也为各种海鸟、海兽摆下了宴席。海区一带,海鸟翔集、海兽会聚,一派生机。海鸟栖息的岛屿和海岸地区,堆积着深厚的鸟粪层,并且年年增长。鸟粪是优质农业磷肥。秘鲁鸟类是国际市场上的又一宗畅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