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7566500000016

第16章 可方可圆,处世的最大智慧(5)

孔子也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名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衡量箭术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环还是九环,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穿靶子呢?

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有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别人也反过来苛求于他,结果等于他自己作茧自缚,活得非常拘谨,非常累。

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分理解,少几分苛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宽松,人际关系不那么紧张,大家心情愉快,过得轻松自在。

11.通权达变,灵活取舍的处世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直哉史鱼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通权达变,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通权达变,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理解为“虚与委蛇”。

虚与委蛇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的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了。所以,虚与委蛇实际上也是一种知人处事的技巧。

我们看到,圣人有时也是要用这些技巧的,《阳货》篇中就有这么一个例证。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于是他便送给孔子一只乳猪。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不巧在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跟你讲话。”于是说:“怀藏本事却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然后又自己回答说:“不可以。想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次失去时机,这可以叫做智吗?”接下去又说:“不可以。日月流逝,年岁不等人啊。”孔子于是说:“好吧,我要做官了。”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如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当他想让孔子去拜见他时,孔子不去拜见他。阳货不愧是一个政客,他有他的办法,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乳猪到孔子家里去。因为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事领受,就得回拜还礼。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不过,人算总归不如天算,他们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这下阳货可高兴了。抓住孔子就来了一连串的自问自答,逼孔子出来为他效力,从他这一连串的自问自答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阳货说话还是很有一套的,抓住了孔子经常谈论的仁和智两个话题,句句都打在点子上,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说完后便答道:“好吧,我要做官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

那么,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呢?

应该说不是,而只是一种通权达变的待人处世技巧,就像他在“直”和“信”这两个问题上的通权达变态度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说起来还是“皦皦者易污,峣峣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

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良的蘧伯玉,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在正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玉,罢免弥子瑕。所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不可出卖自己,不可出卖德道。

《论语》的《子路篇》中,记载着孔子的论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当是由此引用。

不坚守道德,就得承受羞辱。

12.君子当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般人要做到虽然也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自己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就像有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竞争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设下陷阱让人往里跳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什么成人之美的高尚风格呢?

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做成或实现其愿望。《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进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遭难,仍仗义执言,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水浒传》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壮举。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苏秦、张仪本是要好的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自己之上,可是,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大国的宰相,张仪则依然落魄,来投靠苏秦。谁知,竟遭到苏秦无数奚落,于是决心单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之所需,直到张仪出任秦相,才明白苏秦当初的用意,张仪感激不尽。这种办法,是为了不使张仪依赖苏秦而埋没他的才干。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谓用心良苦。在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张铁匠的妻子腊月在濒临饿死的绝境中,被贫穷善良的农民刘忍搭救。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腊月母子与刘忍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新家”。后来,传说早已死去的张铁匠找上门来了,正当铁匠夫妻忧心忡忡、左右为难之时,刘忍得知来人正是腊月的丈夫,便主动带上铁匠的儿子来认亲爹,让他们全家团聚,而自己悄悄离开北山……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有些人却甘愿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有,如主动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会女友;尽力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动帮助一时经济拮据的朋友,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等等。总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的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