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7565900000009

第9章 改变教学观念(3)

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处处皆教育,开放课堂就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本地的特色编写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的开放,是指应在动态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和达到目标。开放的课堂不囿于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定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

二、教学环境和途径的开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开放课堂。封闭的教学空间,死板的教学内容,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只能禁锢学生的大脑,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要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让学生的大脑随教学而动,让学生的思维随想象而驰骋。从多方面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去超市调查,去图书馆收集,去田野感受,去网上查询,与各种职业人员交谈。教师不能再依赖课堂,要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和动作,仅坐听而没有活动的学习是缺乏教育、教学和发展价值的。教师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思考问题。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这些不同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也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空间、创造表达的机会。开放的课堂就是通过提出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深入、开放地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鼓励多元思考,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同于成人,开放课堂还表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语文课上,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教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雪化了以后是水。”“雪化了以后是春天”,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回答,而教师却用了物理学的答案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多么令人遗憾的结局。传统教学中,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而判断这个答案是否正确的只有教师,故孩子的眼中只有标准答案,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正是因为教师固守标准答案,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师生关系的开放开放的课堂是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温暖、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参谋、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师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给学生多一些真诚的微笑,多一些鼓励的话语,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教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创造性地探索和思考。在这里既有心与心的交流,又有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这里是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由表达的天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由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就必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

重在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有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深秋,一个寒风凛冽的上午,我到一所学校听课,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当时的情境是:教室门窗紧闭,秋风从门缝里钻进来,使教室洋溢着一股寒气;窗外黄叶飘飞,电线、枯叶都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嗖嗖”声。教师非常投入地讲授着,引导着学生分析“盼春、绘春、颂春”的思路,欣赏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那些学生则毕恭毕敬地读着课文,从文字上领略春天。课堂气氛并不活跃,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尽管老师将课文分析得很细,可学生总是难以沉浸到春天的氛围之中。特别是下课时,一些同学打开门想冲出教室,可一阵寒风扑进来,他们一缩脖子,又回到教室。

这堂课不能说上得很糟,因为大部分老师平时也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教着,但我心里总感到并不十分舒服。我想,假如这篇课文放在春天学,学生有了强烈的春的感受,领略了杨柳依依、姹紫嫣红以后,再去感悟朱自清的春情,或者是先带孩子们去春游、踏青,然后再学课文,那课堂气氛一定生动活泼得多,教学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因为学生有了对春的感受,那对写春的文字信息的悟觉可能要灵敏得多、深刻得多、独特得多。当然,这是一种假想,因为教材的编排是把这篇课文放在了秋季,如果《春》编在《语文》第二册的第一或第二单元,那学的时候正好应了时令的节拍,学生学的热情可能会高些、效果可能会好些。尽管如此,秋天学《春》,我们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和感悟力的,我们不妨用这样一些方法:让学生尽情地感悟秋天,最好是带孩子踏上秋天的田野,沐秋风、淋秋雨、觅秋花、寻秋草,看大雁南飞、观黄叶凋零,然后再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回忆、向往、感知,从而让孩子学《春》时,笼罩在浓浓的春的温馨之中;也可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在秋天渲染出春的气氛,如向学生推出大量的吟春诗篇,杜甫的《春夜喜雨》、贺知章的《新柳》、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音乐渲染,播放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之类;多媒体教学,音配画,向学生推出一幅幅“小河流水”、“山花漫野”的春的画面……有了这样一种春的情境,学生学《春》,自然就不会只关在教室里,停留在文字上,机械地诵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些表面的文句了。

其实,编教材是应该兼顾一下时令特点的。如果这上面有缺陷,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改造教材,课外补充一些结合时令的美文佳篇,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不可避免诸如秋天学《春》、冬天学《夏》这类问题,我们则要牢牢记住“学习一定要唤起学生的感知”。至于用什么方法,教师当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一旦教师都以那样一种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去从事教育,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到处充满“春”的气息。

名言警句之真理篇 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王若飞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第三章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做有亲和力的人

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却能引导学生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惟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问再高,课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一定爱听,最终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表达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拥有较强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我们来看一个教育案例: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前交流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

……薛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亲和力”的独特魅力,看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改变“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

这一教学片断是课前的一次对话。让学生评价教师的外貌,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学生不再“仰望”教师,敢于说出真实的感受,使学生获得自新与自信;课堂中的阵阵笑声,说明这样的对话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精彩的回应,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学生“握手”更是在行动上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

薛老师的“亲和力”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行对话,平等沟通,真诚互动。这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同时也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对话,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发自内心深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日本有位著名的企业家叫古河。

古河是个穷孩子,小时候帮人做豆腐。他做事认真,总是尽心尽力,充满信心,所以总是把事情做得很好。不管你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是一副信心十足、笑容满面的样子,所以主人把看他做事当成是件愉快的事。长大以后,他不再做豆腐了,被放债的人雇去催收钱款。

古河靠着他的笑容,把收款的事情做得很出色,多么难收的款他都能收回来。有一次,古河到一个借债的人那里去收钱,这笔债早就应该还了,可是借债的人硬是拖,“一千年不赖,一万年不还”。这一次,一看来了个讨债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对古河一脸冰霜,横竖不理不睬,他把古河一个人晾在那里,自己走了。晚上,直到睡觉的时候了,他也没答理古河,索性关了灯,睡大觉去了,让古河一个人摸黑苦坐。古河晚饭没吃,又冷又饿,但他就是不生气,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天亮。第二天早晨,那个借债的人看到古河仍然坐着,脸上仍然挂着笑容,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样子,着实被感动了,恭恭敬敬地把钱还给了古河。

古河的随和、耐心和永久的笑容,显示了一种心理的力量、意志的力量、信心的力量。两年后,古河买了一个废弃的铜矿,后来成为日本的矿业大王。

人们这样评论他的成功:“守候着信心和笑容,一切都变得有利起来。”

也许,微笑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小事了,但它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笑在教育教学中同样是须臾不可少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在微笑中进行的一项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最美丽的微笑奉献给学生。

微笑也是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敲门砖”。

在与学生见面时,教师始终用自信的微笑迎接学生投来的各种目光,学生读懂了教师的微笑,自然可以调节情绪、缓和气氛,消除师生间的猜疑和压抑,增进感情。

教师的微笑不只是对学生的教育有利,而且对教师自身也很有益,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愉快的心理。

在这无言的交流中,师生间传递的是对彼此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当教师迈步走进学生时,他们的目光早已被牢牢地吸引。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可以顺利博得学生的青睐,赢来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总而言之,教师的微笑是上好课首先要注意的细节之一。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教育案例:

张祖庆老师是一位亲切、沉稳又不失阳刚的优秀年轻教师,是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他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受到了一次语文教学的洗礼。80分钟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在情感上的激发、碰撞、融合与升华,感受到的不仅有大江东去的气势,还欣赏到了小桥流水般的婉约。

这是张老师在上《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前的谈话片段:

师:(微笑)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很多书吧?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知识是不是很丰富,肚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墨水。老师要向你们打听几个人的名字,如果大家知道,就大胆自信地举手,告诉我他的情况。好吗?

师:谁知道张飞?

生:张飞是三国时的一员猛将。

师:呵呵,希望你也成为举手的猛将。再问大家,谁知道张继?

生:是《枫桥夜泊》的作者。

生:(齐背《枫桥夜泊》)师:老师真想继续听大家背诗,但是时间不允许,课下再找几个同学来背好吗?继续问大家,谁知道张良?

生:张良是汉朝刘邦手下的一位文臣。

生:张梁是黄巾起义的一名首领。

师:真的难不倒大家。再问,谁知道张学良(笑)?他可不是学张良的哦!

生:好像是西安事变中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劫持蒋介石的一个名将!(台下老师笑)师:你瞧,这孩子多会说话,他用了一个“好像”——对自己的说话没有把握,就用“好像”。我注意到你已经是第二次发言了,真的是一员“猛将”啊!最后提一个问题:谁知道“张祖庆”(台上台下哄堂大笑)生:就是你!(笑)师:你能具体介绍一下我吗?

生:恩(犹豫着)……不能!

师:你看着我就能了。

生:您戴着一副眼镜,身上穿着一件白衣服。(台下笑声一片)师:这些看得见的就别再说了。一个男老师(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来自浙江。欢迎我为大家上课吗?

生:欢迎!

师:那好,就让咱们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