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7565900000033

第33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10)

(分析赵州桥的特点)师:赵州桥构造奇特,它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拱上加拱。

师:对。(作手势)在长长的大拱之上,对称地各加两个小拱,这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同学们想一想: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学生从教师简明形象的手势中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加深了印象,再回答这样设计的好处时,就得心应手)(教师启发时,在图示上加手势动作。如“增加过水量,减轻桥身重量”时,手向前推进,再向上抬,使学生对这一特点记忆深刻。回答最后一个好处时,教师伸出右手,在图示的四周景物与桥之间指点,学生立即领悟)生:这样的设计使桥的外观与周围景物配合得十分和谐,突出了赵州桥形式的优美。

(提问离讲台较近的学生时,不要指指点点,因为自然舒展的手势要比生硬地点名与手指的指点,更能使学生产生被信任与尊重的感觉。伸开手臂,五指自然伸开,指示被提问的同学,说:“来,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辅以亲切的语调和鼓励的目光,使师生感情亲密融洽)手势语一般可分手指势语、手掌势语和手臂势语三种类型。

1手指势语顾名思义,这种手势主要靠手指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下面是一些基本手指势语的一般含义。

(1)用来表示数字的手势。如伸一个手指表示“1”,伸拇指和食指表示“8”等。

(2)竖起大拇指或伸出小拇指,前者表示赞扬、优秀,后者表示渺小、轻视、后进。教师评价学生时,应多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永远不要向学生伸小拇指。

(3)五个手指由外向里收拢——表示凝聚集中。

(4)五个手指由里向外张开——表示散开、松散。

(5)五个手指用力向下收拢——表示控制、抓握。

(6)手掌紧握,横向或……下伸出食指——表示命令、斥责,带有威胁性和强制性。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可用这种手势。

(7)手指逐一伸或屈……表示计数或排序。

(8)其他手指紧握,食指在空中画圆、直线、曲线或上下、左右、内外、快慢——表示事物的运动轨迹、过程或方向。

(9)左手掌心水平朝下,右手紧握食指垂直顶着左手掌心——表示停止、暂停。

(10)两只手平握胸前,两个食指在同一个水平高度由外向里合拢——表示两个事物运动、贴合、碰撞。

2手掌势语(1)掌心向上表示真诚、客气、谦逊和尊重。

(2)掌心向下表示命令、强制和要求。

(3)掌心斜向上对着学生,由低向高抬起,是邀请示意。

请学生发言或参与课堂活动,宜用这种手势。

3手臂势语手臂势语是手指势语和手掌势语的延伸和扩展。例如,两只上臂自然下垂,小臂在胸前作左右、前后、上下运动,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指示、象征或说明,就与手势语和手掌势语的相同动作有相同的含义。另外,手指势语和手掌势语大多数情况下也要靠手臂的相对运动才能完成。除此之外,手臂势语也能传达各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1)表示颂扬、称赞、向往和希望:向前上方展开双臂,手掌向上展开。

(2)表示权威、自信和至高无上:将手背在身后,双手相握,昂首翘视。有些教师喜欢用这种姿态在学生面前巡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不可冒犯,很自然对学生产生压抑感和震慑力,也就难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自然就难以达到和谐共振。

教师立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

1要讲究手势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手势语,是一种艺术化的手势语,要自然得体,力求优美潇洒,不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使人感到轻浮和厌恶,也不可过于死板拘束,扭扭捏捏,使人感到压抑和滑稽可笑。

在课堂上,教师的手势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奇。太少则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太多又显得琐碎凌乱,不利于内容的表达;太奇,则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至于不雅观、不文明的手势,更应注意纠正。如遇确实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如搔痒,修饰散落的头发等,教师应利用回头板书或学生低头笔记时迅速解决。

2保持协调(1)手势要与身体姿势、眼神、表情等协调一致。手是人体器官之一,而人体运动具有整体连贯性,手的运作姿态必然牵动人体其他部位。如果手势语与其他体态信号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一个教师用手示意右边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而身体和面部却朝着左边,用眼睛注视左边一位同学,岂不叫人疑惑?

(2)手势要与口头语言协调一致。

一是在运用时机上要与口头语言配合一致,防止脱节;二是在手势的运用上要与所表达的内容协调一致。如畅谈理想、展望未来、讴歌光明和鞭挞黑暗时,手势就具有象征性、情感性,动作幅度和力度应强烈些。而在叙述事情、分析比较和说明道理时,动作则应轻快舒展、流畅自然,幅度和力度不宜过大。

(3)手势要与所表达的态度、情感协调一致。

如表达急切期待、跃跃欲试的情感时可以摩拳擦掌,而不该背手踱步;表达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时,应是捶胸顿足,而不该高举拳头或招手致意。这样内外一致,相得益彰,会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手势姿态的表现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3动作要准确手势既不能不伦不类,画虎类狗,或花样百出,也不能不讲分寸,过于夸张,而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慎重使用。在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时而以自然大方、平静安详的姿势做一般性讲述,时而以柔和舒展的手势表现诗情画意,时而以急剧的挥拳表现满腔义愤和无情鞭挞。在这些教师的教学中,手势的运用很讲究节奏,决不搞得过频而使人眼花缭乱。

4应当避免消极的手势课堂教学中的消极手势主要包括:指指点点或用粉笔头投掷学生、抠鼻子、揉眼睛、搔痒、敲桌子、拍黑板、捋胡须、理头发、手插裤兜、玩弄衣扣,以及女教师玩弄辫梢、发卡等。这些消极手势会严重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坚决摒弃。

五、身体移动教师的身体移动(教师在教室内位置的变化)可以使课堂有生气,并有助于感情交流和信息传递。教师恰当的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使课堂有生气。反之,教师在课堂上身体位置不动,处于僵直状态,课堂气氛就会沉闷。

课堂上教师的身体移动有两种:一种是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走到学生中间。第二种移动可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接近,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感情交流,还可以个别辅导,了解情况,解答疑难。

请看某老师讲授课文《故乡》。

(分析故事情节,落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师: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从情节上看,小说可分几个部分?哪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同学们可以讨论后再回答。

(学生同桌前后四人一组讨论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听他们讨论的内容,对理解正确的学生及时肯定。在走动中发现有的同学对情节的判断依据认识不清,教师及时补充这样的问题)师:依据什么来确定情节的高潮部分?

师:(进一步明确)最能突出中心,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为情节的高潮。

生:根据《故乡》这一课的中心,应把“我”与中年闰土相见,闰土叫“老爷”这一部分,确定为高潮部分。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该教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共同探讨问题,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感情交流,融洽了课堂气氛。

力求使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林语堂先生说:“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一项社会学调研指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喜欢擅长说笑话的教师。的确,我们平日不难发现,学生不喜欢法官式的面孔,对威严型的教师往往敬而远之。他们喜欢风趣的笑脸,对幽默型的教师格外亲近、尊敬,这是因为富有幽默感的教师能随时通过教学操作传给学生“三味”:兴味、寻味和情味。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幽默不仅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愉快欢悦的同时,深入思考,悟出“笑外之音”。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为自己课堂的生动有趣增辉添色?

下面是一常用的课堂幽默技巧,供有兴趣的教师参考。

一、婉曲释义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对某些概念、语词的内涵、外延作巧妙或歪曲的解释,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

美国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使人读后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而且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比如,“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等等。国内有一位教师就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经婉曲处理的幽默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允许拿东西”;说“骂人”,是“语言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说“考试作弊”,是“借助别人记忆材料”;说“旷课”,是“失去一次学习良机”;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语言失控”等。

婉曲释义法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巧用典故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典故相映成趣的效果。

有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至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让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为了加深学生对“忌讳”的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谓之“忌讳”。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籍川笑林》曾记载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不敢读出“道”来,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这一个笑话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或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行为乖谬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境采取有悖常理的奇怪举动,其夸张荒谬的行为动作实为一普通常理而服务,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

有些学生经常不自觉地把得数部分小数点后末尾的“0”留了下来。有一次学生板演,写成“48 2+168=650”。教师在订正时,突然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明晃晃的大剪刀,并问学生:“谁知道我要用这把剪刀做什么吗?”学生们都愣住了。教师接着说:“我要给这个得数剪尾巴了。”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全都笑了,果然在以后几次作业里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四、借题发挥教师在教学时就某一问题暂停其本义的顺向推进,而旁逸斜出作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彼意,也能构成别有意味的幽默。

鲁迅先生很推崇国外一些写得出色的文艺理论书,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鲁迅先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他讲《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的时候,讲到《西南荒经》上说有一种什么“讹兽”,人吃了就要说谎话。这时他很自然地插上一段生动的问路故事,说是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有人走到岔路口向人问路,谁知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这真个叫你啼笑皆非。在这段活灵活现的讲述之后,鲁迅先生幽默地来了一句:“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吧!”于是大家哄堂大笑。

看来这是一段闲话,但是闲话不闲,在这里,鲁迅先生借“讹兽”之题对旧中国的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学生们在哄然的笑声中,既加深了对“讹兽”的理解,又接受了严肃的思想教育,并且确实“感到格外的兴趣”,精神振奋,要往下听。

五、刻意精细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的幽默效果。

有位教师在讲人生价值时这样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升的水桶;人体里的脂肪,可以制造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2200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人体中的石灰,可足够刷两个鸡棚;还有少量的镁和硫……”教师“严肃认真”的精细论证,使人忍俊不禁。

当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时,某教师一本正经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10天。最后只剩下3205天,即8年零285天用来做有用的事情。”

统计数据的“精细”程度,教师引证的良苦用心,不是很令同学们听后既享乐意又得教益吗?

六、形象比喻形象比喻法就是运用某具体、线星、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使所说明的道理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位数学老师发现她的学生为分母、分子的位置搞错而愁眉苦脸。她笑着说:“同学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抱你们是不是把你们举得高高的,而他们在下面?所以写分数时,分子写在上面,而分母要写在下面。”

借用形象比喻的解说,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常规教学不易讲懂的内容。

七、借用谐音有这样一个案例:

缪老师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向某班级上第一堂课。他先作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姓缪……”他正要板书“缪”字,不知从哪个座位上传来一声猫叫“喵——”,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面对这一不和谐之音,缪老师没有发怒,他神情自若地说:“同学们,先别忙着夸我‘妙’,从今天起,咱们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你们再来评价我究竟‘妙不妙’。”同学们安静下来,担心“暴风雨就要来临”的惊恐消失了,课堂出现了和谐的气氛。

缪老师面对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恶作剧,没有正面批评,而是利用缪——喵——妙的谐音关系,巧妙地引申发挥,机智地处理了师生初次见面就出现的不谐之音,融洽了师生感情,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授课。

八、错位曲解曲解幽默,是一种错位思维,在不违反同一律的前提下,在思维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对同一律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造成的错位,形成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通幽曲径,从而产生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