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此病大部分属生理性,如情绪激动,哭闹和运动,有时发热、药物也可引起。心脏病、心力衰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慢性感染、休克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症状表现为心率加快,一般无症状,有时感到心悸,心率快而规律。心电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R问期正常,心率范围:婴儿>140次/分,1~6岁>120/分,6岁以上>100次/分。
治疗无需特殊用药,关键是解除病因或病因治疗。如病情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安定、苯巴比妥或普蒂洛尔治疗。
②心动过缓:常见病因为从事体育锻炼、药物作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心肌炎、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肾性高血压、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一般无症状:心率<50次/分者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持续严重心动过缓应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鉴别。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正常,心率范围:婴儿<100次/分,1-6岁<80次/分,6岁以上<60次/分,常伴窦性心律不齐。
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当心率低于50次/分,伴有症状者。可根据医生指导选用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青。
(2)定性早搏
过早搏动分为房性、结性及室性过早搏动,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此病患儿多无症状,常常偶然发现,个别诉心悸及心前区不适,心脏听诊有心律不齐。
心电图示:有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提早出现的QRS波形态异常,时限增宽r波与QRS波方向相反。过早搏动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功能性早搏的小儿一般多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运动后早搏减少或消失,早搏多为偶发。但最后确诊为功能性需随诊观察。
器质性早搏多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疾病,早搏频发出现在6次/分以上,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早搏呈联律,连发出现,有多源、多形性。常伴有其它心律失常。
早搏的治疗取决于其性质。功能性早搏一般无需治疗,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定期复查。器质性早搏需注意病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房宣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三种: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以居室传导阻滞为最常见,按阻滞的程度分为三度。Ⅰ度多元器质性心脏疾患,Ⅱ度者多有心脏疾患,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除先天性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外,一般视为严重心脏疾患。
常见于风湿热、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手术后、先天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及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明显症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偶有头晕。乏力、心悸,心脏听诊发现有心律不齐。Ⅲ度者有头晕、乏力、心悸,活动后气急。严重者可引起同性脑缺氧综合征,使患儿知觉丧失、抽搐,甚至发生死亡。听诊心跳缓慢而有节律,可在40次/分。
根据分度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有所不同。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宜参加剧烈活动。心率<50次/分以下或有胸闷、乏力、头晕者,可选用加快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对病情重者需安装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器。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本病为儿科常见心律失常,属儿科急诊。需及时用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尤其是小婴儿更应及时采取措施。
本病特点为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并常反复发作。心率快而规律达200次/分以上。婴幼儿可达260~300次/分。小婴儿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拒食、呼吸急促。年长儿自诉心民头晕、胸闷、乏力。
治疗需按急诊处理,及时采取措施。可先使用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无效时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药物有普罗柏酮、洋地黄。维拉帕米定、普蒂洛尔、乙胺碘映酮等。必要时电复律。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时需对症处理。
6.婴幼儿贫血症
贫血是指一个人的血红素浓度或红血球数目低于正常值。一般来说,血红素的值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刚出生时血红素最高,平均约17mg/dl左右;二、三个月大时因生理性贫血,血红素浓度会降到10-11mg/dl,然后再慢慢回升;6个月到6岁间血红素平均值为11-14mg/dl;6岁以后的血红素浓度就会逐渐和成人相同,约在12-16mg/dl。成年男性的血红素较女性稍高,这是因为其体内有较多的雄性素;而怀孕妇女因体内血浆容量增加的关系,血红素浓度会较未怀孕时减低1.5-2mg/dl左右。造成贫血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1)失血;(2)红血球制造不足;(3)红血球破坏增加。以下我们来介绍小儿科较常见的几种贫血。
(1)生理性贫血--多半不需治疗
婴儿在出生后,由于从子宫内低氧的环境变成外界含高氧的环境,血中氧气饱和度会上升,使得红血球生成素浓度降低,红细胞的生成会暂时终止。此外,新生儿的红血球寿命较成人短,再加上出生前后3个月生长相当快速,血浆容积明显扩张,所以血红素浓度会逐渐降低。通常在6-8周时降到最低,足月儿约10-11mg/dl,而早产儿甚至可能降到7.9mg/dl。大部分的生理性贫血不需任何治疗,在血红素降低后,体内的红血球生成系统就会自动再启动。然而,某些早产儿的生理性贫血,可能造成喂食不良、体重增加不理想,甚至影响呼吸功能,这时就要给予治疗。目前传统的疗法仍是输血。在国外有人尝试用红血球生成素来治疗早产儿的贫血,效果不错。
(2)缺铁性贫血--多为副食品添加失当引起
铁在血红素的合成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若体内铁的贮存量不足,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此症好发于六个月到二岁之间的婴幼儿,主要原因是因为副食品添加失当,未补充足量富于铁质的食物,再加上由母体得到的铁已消耗殆尽,而造成贫血。治疗方法是给予铁剂及改善饮食习惯,多摄取铁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牛肉猪肉、蛋黄及燕麦片等;至于较大年龄的儿童若出现缺铁性贫血,则要考虑体内是否有不明显的慢性出血,如肠道痛肉、钩虫感染等。
(3)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的贫血
这是一种遗传性慢性溶血贫血,因为好发于地中海沿岸的种族,如希腊、意大利,故俗称地中海型贫血;中东的阿拉伯人、东南亚及美国黑人罹患此症者亦不在少数。此症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染色体上制造血红素多胜链的基因出了问题。正常红血球中含有三种不同的血红素,包括血红素A、血红素A2及血红素F,这些血红素都含4条多胜链:血红素A由2条α多胜链及2条β多胜链组成,血红素A2含2条α多胜链及2条σ多胜链,而血红素F含2条α多胜链及二条r多胜链。胎儿在母体内之血红素主要为血红素F,在怀孕6个月时,胎儿体内之血红素有90%是由血红素F所构成,之后随着怀孕月数的增加,血红素F的比例会逐渐减少,由血红素A取代。出生时的婴儿血红素F,约占体内血红素的70%;二个月大时约剩40%-60%;六个月后少于10%;至1岁时就和成人相同,少于2%,而以血红素A为主,占95%以上。若α链合成出了问题,称为α海洋性贫血,若β链合成有问题时,称β海洋性贫血。
①α海洋性贫血
控制α链合成的基因位置,在第16对染色体上各有两处,总共4个基因位置。若其中一或M个基因位置有问题,属轻型海洋性贫血,病人通常无任何症状,血红素浓度正常或稍低。若有3个基因位置有缺损,称为血红素H病,会造成中度贫血,血红素浓度约在7-10mg/dl之间。若是4个基因都缺损,由于没有α链的制造,胎儿在子宫内就极度缺氧,往往会造成死产,即使活产,也多在数小时内就死亡。
②β海洋性贫血
本症的主要缺陷是无法制造β多胜链,遗传学上由父母各提供一个有问题的基因者,为重型β海洋性贫血。病人有严重贫血,往往出生2-3个月,就开始出现贫血症状。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疾病外,可能造成宝宝贫血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果您的宝宝有贫血的现象,应尽快找小儿科医师检查和治疗,以免影响宝宝的生长和发育。
7.幼儿白血病
(1)白血病治愈率只有5%
白血病是什么病?是一种很可怕的、致命的血液病。但常被误会是白血球增多症Weukocytosis。白血病Weukemia是白血球本身的癌性变化,因其无限制的增殖而侵犯正常的血液细胞,如红血球、血小板、正常的白血球,一方面又侵攻肝脏。脾脏、淋巴结、脑、睾丸、骨等等身体的各种器官而死亡。那么白血球增多症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疾病,例如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等急性细菌感染疾病的时候,病人的白血球数目增加至1200/每毫立方米以上,五、六万甚至十几万都有可能,但是这些增加的白血球都是正常的细胞,而不是白血病那样有病的异常血球。因为血液的常规检查时听到有白血球增加,也不必谈虎色变那样的吃大惊。届时应问清楚有无血球特别的变化即可,最好向就诊医师求证,则可避免不必要的危惧不安心情。
实际上,这些误会都是电影字幕、报纸记载、巷间传说。电视播报等大众媒体的误用字句所引起的。白血球的极端严重性常常被应用于电影题材,例如中国片的不了情、只要我长大,外国片收有X"masTree、爱情故事(LoveStory)、情深深(SomethingforJoy)、伴您一生等不胜枚举。其内容有浅如只利用女或男主角的悲剧结局,或有深如描写白血病人的心理过程,治疗经过鼓励病人应接受正统现代治疗法而使人很感动。只很遗憾的是白血球增多症的误释经常出现在外国片的中文字幕中。
对白血病的问题第一个疑问就是会不会好(治愈)?答案是很困难,虽然科学的发达使其治疗效果有很大的进步,约一半的人可获得治疗,但是有条件的,不能轻易地说白血病都会好。可治愈的条件是小孩尤其二到七岁年龄、急性淋巴性、非T非B细胞性、诊断时白血球数目正常或减少的、肝脾淋巴结肿大轻微的、染色体无特殊变化、配合适当化学疗法才可得到治愈的效果。因从过去治疗都无效的极悲惨结果,改进为一半以上的人可得救,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一大进步。白血病病人会不会好的问题,要看病情的条件与是否遵守正规的治疗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