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每种治疗方法皆有其利弊,为了使您的过敏症状能减到最轻微,您的生活起居能和正常人一样,建议您和您的医师讨论,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最高的效用,使您的人生一样健康、快乐,充满希望。
13.婴幼儿中耳炎
(1)中耳炎产生病因
中耳和外耳道以耳膜隔开而和鼻咽部经由耳咽管交通。正常的人体生理,耳咽管有以下的功能:(1)保护中耳,不被已感染的鼻咽分泌物所侵犯;(2)允许中耳的液体人鼻咽部;(3)促使中耳通气,平衡耳膜内外的压力。所以在飞机快速爬升或下降时做吞咽口水的动作,或喂婴儿奶瓶,可以防止耳膜因内外压力不平衡引起的耳痛和婴儿哭闹,即是经由耳咽管达到此目的。若是耳咽管的组织水肿,或类淋巴组织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增生,进而阻塞耳咽管,则中耳内产生的负压会使局部组织渗出液体,造成积水性中耳炎。鼻咽部的细菌,若是耳咽管畅通,通常不会留置在中耳。如果耳咽管阻塞,则这些细菌可能滞留在中耳内。若不被中耳内层层的防御系统所制服,而在中耳的渗出液内增殖,则会产生急性蓄脓性中耳炎,即是一般人所称的"耳朵发炎"。
婴儿所发生的蓄脓性中耳炎,有40%是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这和临床上观察到的肺炎球菌感染会产生高烧和疼痛息息相关。很多容易感染中耳炎的幼儿在婴儿期(一岁以下)都是感染到肺炎球菌中耳炎。在五岁以下,第二常见的是嗜血性杆菌,再其次是链球菌。约有1/4的中耳炎并无细菌感染。
(2)中耳炎有何症状
中耳炎的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发烧和耳疼容易使父母联想到耳朵发炎的可能性,但只有少数的病人表现出这些症状。婴幼儿可能只有发烧和哭闹,没有其它的症状。但细心的父母,若是自己照顾小孩,可以发现到幼儿频抓耳朵,一耳或双耳,而显得焦躁不安。年纪较长的孩童,可能会抱怨耳朵内有充盈的感觉,并非疼痛,但疼痛亦可能合并发生,这是因中耳内压力增高之故。最常见的表现症状却是不安和流鼻水。利用有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直接检查耳膜的变化是诊断的必要手段。耳膜发红并不是充要的条件,因为号啕大哭和发烧皆会使耳膜发红。更重要的变化是耳膜肿胀,耳膜上的光反射区和正常可资辨认的结构消失,和耳膜的活动性减低。通常耳膜的活动性可以利用耳镜附件的橡皮球打气来做检查。较进步的方法是利用耳膜压力测量器,检查耳膜在不同压力下的活动性,并绘图记录在纸上,这是比较客观的机械性检查方法。
正确的诊断,往往需要知道如何小心地使用耳镜,和对不同阶段的中耳炎的知识。幼儿可能只表现发烧和耳疼,婴儿可能是发烧和哭闹不安,但耳镜检查结果是正常。但隔天再检查,很多小孩就呈现急性中耳炎的变化。有些幼儿的耳膜却很容易看到红肿,而且耳膜后面有气泡,或是空气和脓的界面,因为耳咽管继续通气之故。
(3)积水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治疗方针,第一是要缓和疼痛和发烧的临床症状,其次是根除细菌和防止中耳蓄脓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清除中耳内积水,预防慢性积水性中耳炎。临床上使用止痛药和抗生素治疗四十八小时后,症状应当明显的减轻。偶尔不用药亦有症状减轻的现象,所以有慢性中耳炎的孩童,若从未有中耳发炎的症状,并不足采信。使用抗生素对症下药,可以根除侵入的病菌。但治疗需要七天至十天,若只拿两三天药是不够的。高剂量的抗生素,未必比普通剂量来的有效。很多幼儿在治疗后仍会有中耳积水;二周后约有70%,四周后40%,八周后20%,十二周后10%仍然会有中耳积水。大多数中耳炎后的积水会自动吸收干净,但少数会形成持续性积水。此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组织胺,和抗淤血的药物,若不奏效,则必须考虑请耳鼻喉科医师作耳膜切开术,以保护听力,同时减少再度感染的机会。所以中耳炎治愈后,必须请小儿科医师再次检查耳膜,最佳的时间是1个月后,看是否有积水,决定是否再用药,以免听力受损。
有些幼儿特别会罹患易复发的急性中耳炎。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早产儿和体重低的新生儿,以及患有兔唇、过敏症,和肺炎球菌中耳炎的幼儿必须特别注意。每日口服抗生素来预防,可以减少中耳炎的发病率。
(4)中耳炎负面影响
慢性积水性中耳炎,可以直接发生,尤其是罹患过敏症的幼儿。慢性中耳炎会导致听力减退,或扭曲中耳对声音的接收,阻碍幼儿学习语言技巧的发展。大一点的学童,则会因为听力不良,在学校产生学习困难的问题。评估慢性中耳炎的小孩,包括听力的测验,非常重要。然而一次的测量往往不足以判断失听的程度,因为听力不良亦可能有起伏的变化。抗组织胺合并抗淤血的药物治疗值得尝试,但其功效仍未有定论。有些慢性中耳炎需要作耳膜切口且置管,甚至合并类淋巴组织切除,方可奏效。尤其是双耳长期性的慢性中耳炎合并听力减退的患者。兔唇的孩童几乎100%会发生慢性中耳炎,多数的医学中心皆建议早期作耳膜切口和置管来预防。
以上简单的介绍婴幼儿中耳炎方面的医学常识。使用耳镜检查中耳是否发炎或积水,和检查喉咙是否发炎,听诊心脏是否有杂音,一样的重要。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说话,表现出来的只是发烧,不安,和食欲不振等非典型的症状,上呼吸道的流鼻水和咳嗽,可以合并发生,也可能没有。这时候父母亲就要注意幼儿的中耳是否发炎,请小儿科医师用耳镜作详细的检查。
(5)中耳炎防治常识
一般大众的观念是中耳炎和游泳、洗澡耳朵进水有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游泳可以引起外耳道发炎,和中耳没有关系,治疗的方法亦不同。另一错误的观念是耳朵发炎会流脓,其实并不尽然。大多数的中耳炎不会穿孔,只有少数会因压力的关系,急性穿孔流脓,患者会觉得疼痛的症状突然消失,而一下子轻松起来。此是外耳道有脓液,不易和外耳道发炎分辨。但若此时用棉花棒轻轻移除脓液,可以轻易地发现外耳道并无红肿。若用耳镜仔细的观察耳膜,则会见到发炎且有急性穿孔。此时必须接受抗生素治疗并且再复诊,确定穿孔的耳膜已愈合。
另一常识是婴幼儿的耳咽管较窄,而且和鼻咽部连接的角度异于成人,所以容易被鼻咽部的细菌侵入,尤其是上呼吸道有感染的时候,组织水肿而使细菌滞留繁殖,造成中耳炎。这些不利的因素在长大后会逐渐消失,故学童和成人的中耳炎发生率要低的很多。
14.急性中耳炎
(1)中耳的生理位置
耳朵是人体很重要的五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听觉,人类自胚胎孕育而出生,必须有正常的听觉器官,才能与外界沟通以发展正常的语言与智力。那么"中耳"是耳朵的那一部分?解剖学家把人类的耳朵分成三部分,即外耳、中耳与内耳。外耳包括一般人熟知而与五官有关的耳廓,以及外耳道。声音从外耳道进入后,碰到耳膜,振动耳膜,再经中耳传音系统、内耳传人中枢,即产生听觉现象。耳膜即一般所谓的"耳镜",耳膜的内面即为中耳腔,含有三块相连接的听小骨,架于耳膜与内耳之间,使声音能量达到最有效的传递。中耳腔的前方,经由一条可借吞咽动作开阔的管子,即耳咽管或欧氏管,与鼻咽腔相通,欧氏管由后外侧上方往前内侧下方开口于鼻咽癌侧壁,在成人与水平面成四十五度角,在婴儿则接近水平仅成十度角,这种解剖上的差异,也是婴幼儿较成人易发生急性中耳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常情形,吞口水时,空气经打开的欧氏管进入中耳,使中耳腔随时保持有气状态,像鼓需要一个小洞,让空气进入,才能达到共鸣而大声的效果,中耳只有在通气良好的状况下,耳膜与听小骨能振动自如,传音效果才会良好,耳膜又称鼓膜,就是这个原因。中耳的内面为内耳,负责将声音传达到脑中枢,同时也是人体平衡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常说一个人"耳聪目明",耳聪就是形容听力很敏锐,它需要有正常的外耳、内耳、听觉神经与中枢系统,还要有一个通气良好的中耳腔。
(2)为什么会发生急性中耳炎?
欧氏管阻塞、抗原进入中耳引起免疫反应等原因,都可能发生中耳炎。但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上呼吸道感染后,鼻腔、鼻咽腔的病原菌,经由欧氏管进入中耳而致病。虽说各年龄都可能发生,但是婴幼儿是人一生中,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而且其欧氏管较短、管径较大,与鼻咽腔的相关位置较成人为水平,病菌容易人侵,所以急性中耳炎主要还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3)急性中耳炎的症状、诊断与治疗
既然大多并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先有几天感冒症状,诸如:轻度发烧、食欲不振、咳嗽、流鼻水等,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则全身症状会变得较明显厉害,譬如:较严重或持续性发烧、倦怠、脸色苍白,同时出现耳朵症状。一般而言,年龄不同其症状有别,年龄较大的小孩能表达耳朵疼痛者,常常会向妈妈哭诉耳痛,至于较小的孩子,除了哭闹不安外,常以摇头、搔抓耳朵来表现其耳朵之疼痛与不适,有时婴儿只有持续性发烧而无耳部症状,此时,有警觉性的小儿科医师通常会照会耳鼻喉科医师,经过检查才知道是急性中耳炎作祟。同时,妈妈可能会注意到,小孩是在睡午觉或半夜醒来哭闹不安、喊叫耳痛。这是因为经过一天活动后,体力耗损,到了半夜疲累,抵抗力较差;同时,当小孩睡觉时,平躺的姿势使颈脉压力较站立时升高,头颈部血液回流量减少,充血明显,如果头颈部位刚好有发炎时,肿胀可能更厉害,一旦欧氏管肿胀,通气与排泄功能降低,病原菌即可能乘虚而入,引起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耳痛,表示中耳腔粘骨膜发炎肿胀,如炎症厉害,则快速产生脓液,而使中耳他积脓液,压力增加,压迫耳膜造成耳膜坏死而胀破,脓液流出,压力缓解,疼痛反而减轻甚至消失。
耳鼻喉科医师在下了急性中耳炎的诊断后,会根据病史。症状、耳朵检查的综合发现,判断炎症的轻重,同时拟定治疗方针。一般而言,小孩必须接受十天至十四天的药物治疗,同时追踪检查到耳膜已完全正常,中耳无残遗炎症,才能保证小孩之听力正常。大部分小孩在接受上述治疗后,都会在四星期内恢复正常的听力。
除了药物治疗外,有时医师会考虑将小孩的耳膜切开,让脓液排出。当妈妈一听到要将好端端的耳膜切一个洞时,通常不太能接受:"这简直不可思议嘛!耳膜切破不是就听不到了吗?"事实不然,切开的伤口通常在二到六小时就愈合,而自然胀破的伤口,除了愈口较差外,将来耳膜残留病变的机会也较大。在治疗原理上,耳膜切开正符合外科切开引流的道理。需要作耳膜切开的情况,有如下述几种:①已有并发症或显然即将发生;②耳膜明显鼓胀;③耳痛剧烈无法以药物控制;④持续性发烧,48-72小时未见改善。
(4)并发症
除了上述的征象外,可能疾病的过程中,蔓延到临近组织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急性乳突炎、迷路炎、颜面神经麻痹及各种颅内并发症--脑膜炎就是大家最熟悉而惧怕者,在两岁以下的小孩,中耳腔顶的骨板因发育未完全,而有天然裂缝,中耳炎症即可能经此侵入颅内而引起脑膜炎等并发症。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医药科技的发达、经济的改善,已使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地减少,反而比较令人困扰的是反复性中耳炎与浆液中耳炎的问题。
临床上,常遇到有些小孩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罹患急性中耳炎,近二十多年以来,耳科学的发展,对于小孩急性中耳炎的病因、病理、流行病学的认识越来越深,才知道确实有些情形值得注意,包括:上颚裂的小孩、蒙古症的小孩、在一岁半以前得过急性中耳炎的小孩等,都比较容易一而再地发生中耳炎,同时知识的累积也发展出一些早期诊断与预防措施,使得这些孩子不必再长年累月饱受中耳炎的折磨。
研究显示,大部分急性中耳炎的小孩,其疼痛、发烧消失后,中耳并没有恢复正常,而系从积极化脓转变成较缓和的非脓性积液,这就是浆液性中耳炎。中耳通气并未恢复正常。积液取代了空气,使耳膜与浸泡于积液的听小骨的活动性大受影响,主要的症状是听力障碍、耳闭塞感。由于没有发烧、疼痛等明显而令病童难受的症状,往往被忽略掉,一再拖延并反复发生急性中耳炎的结果,中耳病变往往慢性化而不可恢复。
因此,中耳炎并不像感冒只是一次短期的单纯事件,而系比较长期、多面貌性的病程。急性炎症容易控制,而缓和的积液,往往被忽略而成日后的祸根。
(5)家庭疗治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你应该做些什么或注意些什么呢?
①保持冷静,如果接受适当的治疗,它不过和感冒一样,是一种很普通的疾病,有它的自然病程。
②让孩子有充分的安静与休息,睡觉时,尽可能垫高头颈部,减少其充血肿胀,以免欧氏管与中耳炎症更厉害而疼痛加剧。
③喂乳中的孩子,尤其是周岁以下的婴儿,避免让他躺着喝奶,因为婴儿的欧氏管较短、较宽、较水平,躺着喝奶有时会倒溢人中耳腔,而将鼻咽部的病原菌带人。
④发烧时,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因为发烧会使体热散失而致脱水,使孩子更虚弱,抵抗力更差,影响其复原。水分的给予,应选择含有实质东西即溶质者,像果汁、蜜水、牛奶等,这种水分比较会吸收,不像白开水,是一种有利尿作用的溶剂,吸收量少且反而浪费体力。
⑤随时注意小孩全身状况。在治疗照顾下,两三天内,炎症都会被有效控制。如情况未改善,反而更恶化,有嗜睡。颈僵硬现象,则可能已有并发症,应赶快与诊治医师联系。
⑥不要以为耳痛、发烧等短暂的表面症状缓解就表示中耳炎已经痊愈,继续追踪诊治其遗留下来的积液问题,是必须要有的基本概念。
小儿急性中耳炎是一种可大可小的疾病,它可能像普通感冒,使小孩短期不适而已,但也可能严重到引起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有时反复发炎导致听力障碍,也会影响小孩语言智力发展。唯有家长与医师配合,耐心与细心地照顾,才能使它的伤害性减到最小。
15.婴幼儿的硬脑膜下血肿
(1)何谓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外来伤害,而存积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块、血水及积水。它主要出血点为脑皮质至硬脑膜静脉窦间的桥静脉。
虽然儿童的硬脑膜下血肿并不常见,仅占头部外伤住院病童的5%,或占急诊室头部外伤病重的5‰,但是身为父母的您,仍不可忽视它。
因为新生儿及婴儿的颅骨尚未稳固,致使桥静脉较易受到伤害,因此硬脑膜下血肿常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而少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