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书法全集4
7525200000002

第2章 父与子:领时代风骚

我们已在上面用了十几章篇幅介绍了汉字与书写的重要功能。现在再以四章谈谈对中国书法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几大创新高潮,它先后出现于晋、唐、宋、清四个朝代。在这些创新高潮中的弄潮儿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师,因此就通过他们来介绍各代的情况吧。

本章谈的是晋朝的一对父子。父亲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之中除了夭折的一个以外,其余的都是书法家,但以最小的王献之最为出名,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儿子指的只是他一人。题目中的“时代”,指的是晋朝,王氏父子开创了那个时代的书风,即后人所称的“晋人尚韵”。它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王羲之被人称为“书圣”,意思是他乃书法界的孔夫子。

王羲之出身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及其两个兄弟都曾在王朝中做过高官。这个贵族之家也是书法世家。史书上记载晋朝有名的书法家近百人,其中王氏家族就有20人。

王羲之青年时代也曾任过官职,地位不高。后来受到上级的刁难,深以为耻,就称病辞职,并在父母墓前立誓不再做官。

据说他当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告誓文。他后来恪遵誓言,以隐士身份度过了余生。

他很乐观、幽默、爱山水、爱养鹅、爱写字、爱交友。他一生写过上千件书法作品,可惜留传下来的都不是真迹。我们能见到的只是一些从真迹上摹下来的和以真迹为蓝本刻成的本子,约近一打之数,多半为行书、楷书,草书的只有一种。

王羲之最初从父亲学书,后来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受学。中年时代,渡江北上,游览了名山,见识过名家名碑,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又精研书理,增损古法,开创出一种潇洒流变、势巧形密、正奇混成、若断还连的新体,并日臻神妙。他的新体出来之初,一时之间,写惯了旧体、颇有点声誉的庾家子弟都仿之习之。当年曾与王羲之齐名的庾翼气极了,骂子弟们竟不爱家鸡而爱野鹜,他把王氏的新体比作野鹜。但是没有多久,连庾翼本人也称道起王氏的新体“焕若神明”了。

王羲之的书法新体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有人就这样称道说:他“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若不是他变法维新,我们至今还在学习东汉的钟繇、张芝书法的老样式哩。这样的评价是十分公允的。原来,在王羲之新体书法出来以前,治书法者所写的字都是恣肆无度、横竖无方的笔画和字形,与王羲之的书法是不能相比的。

这里我们选取晋朝宰相、书法家谢安的一幅行书。谢是王羲之在会稽相处10年的老友。那一次著名的兰亭聚会,谢安也在41人之中(参见本书第1章)。谢善行书,并曾向王羲之学过草书。请读者将他的字与本书开头部分王羲之的《兰亭序》做一比较,便可见出王字的样式确是面貌一新了。

王献之也曾做过京官,而且比他父亲的官位高得多。他的性格也像他父亲一样刚直不阿。宰相谢安慕名想请他为新砌成的一个殿堂题榜,他认为当时盖这个富丽堂皇的殿堂不合时宜、不得人心,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他不愿做高官,写了一幅表明心迹的书法叫《辞中令帖》,可见他的立身原则。

他在书法方面才华出众,极富创新意识。据说他十五六岁时曾对父亲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开阔,我认为应在草书与行书之间,开创出一条新路。万事贵在变通,局促死板的书法也该改改样子了。果然,王献之后来写出独特的行草书。请看他的行草《鸭头丸帖》,虽然只有两行、15字,但在体势承接、血脉贯通所显示的流利自然、秀逸奔放的气势和浓重的抒情意识方面,显然超过了他的父亲。

据唐朝孙过庭《书谱》的记载:有一次,还是上一段提到过的宰相谢安问王献之:“你的字与你父亲的比较起来怎么样?”回答是:“当然是我的字比他好。”谢安又说:“可是大家的评论却不是这样哩。”回答却是:“他们哪能明白呢!”孙过庭随即指责王献之自称胜过父亲,说得太过分了。但我们从他在这幅书法所显示的气韵风情来看,他的确有胜过其父之处。再说,这位年轻人若没有回答谢安时那种自信、进取的精神,又怎能做到与其父共同开辟出晋代以韵胜出的一代新风呢?

唐朝张怀瓘在《书议》中说:王献之才高识远,在行书、草书之外,更开一门行草,这是情驰神纵、从意适便、最为风流的一种书体。他又评价道:王羲之掌握了行书、楷书的真髓,王献之则掌握了行草的真髓;父亲书法最灵和,儿子书法最神骏。这话是说得极公平的。

王氏父子倡导的以风韵为特点的时代新风,是与当时的社会与思潮背景分不开的。

公元265年晋代开国未久,便起内乱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后来为外族所灭。王室的一支在长江下游另建新都。新的王朝上层纷争不断,危机四伏。所以一般士子视从政为畏途。一部分人纵情于声色犬马,一部分人向哲学思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是一个苦闷、矛盾、思索却又充满激情和浓郁生命色彩的时代。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禁锢、僵化人们思想的两汉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衰微了,被人们冷落了,继之而起的是以玄学(糅合道家及儒家经义的一种人生哲学思潮)、清谈、争辩为标志的思想境界。在表面上,他们消极、悲观、归隐、超脱、逃避现实,实际上是在热烈探寻新的生活,对人生意义与个人价值重新作出估价。人在觉醒,要求个性得到自由与解放。这是继公元前5一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哲学思辨登上高峰之后又一个思想飞跃的时期。

与这个思潮相适应,文学、艺术逐渐摆脱儒家理论教条的束缚,而转向抒发个人的情怀,从追求雕琢绮丽的形式美转向追求神、意、风骨、气韵的志趣美。作为有晋一代审美观念最集中体现的书法则十分讲求风韵,笔画线条的外形所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感情。情之所钟,则覃思精研,书道也从前代人们偶一挥毫提升到全力以赴、乐此不疲的爱好。

人人在笔法、字法、章法方面斗艳争巧,求异追奇,终于使书法艺术登上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