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诚的赞扬加适当的提问
就算是最害羞的人听到赞美也会心花怒放的。你要使羞于说话的人知道,听众十分欣赏和感激他们作出的努力。随后你再听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你应该通过简短的提问向他们暗示,只有具备专业背景和知识的人才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不管多么沉默寡言吝啬词句的人,听到这样积极的反馈也会平易近人起来。在倾听的过程之中,这样的“甜言蜜语”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2直截了当的提问
寡语少言的人,也就是那些只说“是”或者“不是”的人认为说话越少越自在。你可以利用是非抵制他们的这一特点。你也应当去利用他们吝惜言辞的特点,先搞清自己究竟想知道些什么,之后直截了当地做出只用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或是提出只用说一两句话即可的切中要害的问题。
3用有趣的话题引发议论
只要有适合的饵,即使最不容易上钩的鱼也能钓上来。为了让不愿说话者开金口,你应当用易于引发争论的陈述或是问题来做饵。你应当围绕着想了解的主题,非常礼貌地对说话的人提出疑问,或是就目前的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当他自鸣得意的想法遭遇挑战,或是有机会拆穿某个广为流传的错误时,极少有人能够无动于衷。
4不要打断对方的话
如果你想方设法使不愿说话的人开口了,你就应当闭牢自己的嘴,以一种十分认真倾听的姿态,令对方有兴趣继续讲下去。若是你在他们讲话时插嘴,提出你的看法,就会让他们有停止说话的借口。以后,再要想让他们开口恐怕就有些难了。就算你想到一个很重要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看法,都不要急着提,要等到对方已经陈述完毕之后再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5作出适当反馈
要想使不愿说话的人讲话,你应当告诉他们,他们所讲的细节十分有趣、有价值,即使他们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说话者,你还是极其希望他们能继续讲下去。然而要注意,不要用语言对他们做出鼓励,这只会令对方分心。
你应当使用身体语言,通过能看见的信号向他们作出积极的反馈。认同时点点头,赞许时报以微笑。盯住说话人的眼睛看,似乎他在说一件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很有意思的事。
表达幽默的方法
1使用双关语言
双关就是指你说出的话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这些话字面上的含义;另一个则是这句话的引申含义,幽默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听者不只从字面上理解,还可以明晓言外之意。
据说李鸿章有位远房亲戚,毫无学问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凭着李鸿章的关系弄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之上看到试卷,居然无法下笔。眼看交卷时间到了,灵机一动,在卷面上写下“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戚)”,想以此获得主考官的录取。主考官看到这份考卷时,发现他居然把“戚”错写为“妻”,便提笔批在卷上:“故不敢娶尔。”“娶”“取”同音,主考官巧妙利用他的错字,用双关“错批”,既有非常强的讽刺效果,又富有情趣。
2正话反说
所讲出来的话,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正好相反,叫做正话反说。比如字面肯定,可意义上否定;或是字面否定,意义上却肯定。这也是触发幽默感的一个有效方法。
有则提倡戒烟的公益广告,上头完全没有提及吸烟的害处,相反还举出了吸烟的四大优势:一省衣料,由于吸烟容易患肺痨,造成驼背,身体蜷缩,因此做衣服就不必用那么多的布;二防盗贼,抽烟的人往往患气管炎,通宵都不停咳嗽,贼想着主人未睡,就不敢来偷;三可驱蚊,烟雾浓烈,熏得蚊子都受不了,只有飞得远远的;四葆青春,不等年老就已去世。
这里虽然说是吸烟的四大好处,其实是吸烟的坏处,显得十分幽默,使人们从笑声之中悟到其真正想说明的道理,就是吸烟有害健康。
3有意曲解
曲解指的是进行歪曲、荒诞地解释,用一种轻松而调侃的姿态,对某个问题来做广泛地解释,把两个表面上根本不沾边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不合情理、毫无和谐、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构成幽默感。
有个妻子抱怨她丈夫说:“你看隔壁的W先生,每天出门都会吻他的妻子,你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她丈夫说:“我当然能,不过我现在和W太太还不熟。”这个妻子的本意是想她的丈夫在每天出门之前都能吻自己,可丈夫却有意曲解成让他去吻W太太,从而产生了幽默。
4巧妙解释制造幽默
英国著名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比她小了13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温洛结为夫妇,一个人问她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考古学家,她风趣地说:“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考古学家都是最佳选择。妻子越是老他就会越爱她。”这个巧妙的回答,既表现出克里斯蒂的幽默,也说明了他们夫妻生活的美满。
5使用模仿语言
这是指模仿现存的名、词、句、篇以及语气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是幽默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常常借助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与联想,将原本的语言要素用在全新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产生幽默感。
有个女教师在课堂上问道:“‘要么让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出自谁之口?”过了片刻,有个人用奇怪的口音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正确。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是一位日本学生,你们作为美国人却无法回答出来,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同学却可以回答,你们太可怜了!”
“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发出一声喊叫。女教师气得发抖,大声问:“谁?这句话是谁说的?”片刻的沉默,有人回答:“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这个同学模仿着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形成了幽默的效果。
6自嘲
幽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是宁可自嘲,也不要轻易去取笑他人。海利·福斯第曾说:“笑的基本原则是,不管你想取笑别人什么事情,先要取笑自己。”自嘲,同时也是自知和自信的表现,其本身就是幽默的一种。
英国著名作家杰斯塔东身材很胖,因为体积过大,常常行动不便。可是他也如罗慕洛不以自己的身矮为耻,“愿生生世世做矮人”一般,不以自己的肥胖为耻。某次他向朋友说:“我是个比其他人友好三倍的男人。每次我坐公共汽车让座的时候,都足以使三位女士就座。”这愉快轻松的自嘲,形成了愉快轻松的幽默,同时也表现出杰斯塔东强大的自信。
7夸张
把事实做无限制的夸张,形成一种非常不协调的喜剧效果,也是形成幽默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一次马克·吐温坐火车到某所大学讲课。由于距讲课的时间所剩不多,他非常着急,可火车却开得非常慢,幽默大师就想出一个发泄自己怨气的方法。
当列车员到他身边查票时,马克·吐温给了他一张儿童票。列车员也颇为幽默,故意认真看了看马克·吐温,说:“真抱歉,我真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啊。”
幽默大师说道:“现在我已不是孩子了,可是我买火车票的时候还是个孩子,这车开得太慢了。”
火车的确开得非常慢,然而绝不至于慢到使一个小孩长成大人的程度。这里马克·吐温把慢的程度做了无限制的夸张,从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使人不禁捧腹。
幽默谈吐的实用技巧
1对比是产生幽默的一个基本方法
通过对比能够揭示出事物的不一致性,利用对比句来逗笑是极好的方法。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经常使用这个方法,例如:
“先生们,我这个人不缺什么东西,除了美德与财富。”
2反复也能够成为一种幽默技巧
反复陈述同一句话,可以产生一种不协调气氛,进而产生幽默效果。例如著名相声段子中的“领导冒号”。
3故意啰嗦
画蛇添足也可以令人发笑。例如相声《打电话》,就应用了这一技巧。
4巧用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种转折的形式;它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先说出前面的部分,引起悬念,再用后面的部分翻转,造成突变,“紧张”在笑声中得以宣泄。例如:“三九天穿短裙——美丽动(冻)人。”
5倒置
将语言材料做变通使用,把通常情况下的人物关系,先后、本末、尊卑等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做位置互换,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幽默效果。例如语句的倒置,“话都不会说了”。
6倒引
倒引是较常用的幽默方法,就是引用对方言论,来达到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之效。例如:
老师对不停说话的女生说:
“两个女人相当于一千只鸭子。”
几天后,师母到校,有位女生急忙向老师报告:“老师,外头来了五百只鸭子找您。”
7转移
当某一表达方式原来是用于本义,可在特定条件之下扭曲为另外的含义时,就构成了幽默效果。
空中小姐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向旅客们命令道:
“将烟熄掉,安全带系牢。”
旅客们都照着空中小姐的要求做了。又过了五分钟,空中小姐用比上一回还要动听的声音命令道:
“请再把安全带系紧些吧,非常不幸,飞机上忘记了带食品。”
8夸张
运用生动的想象,将话说得夸张铺饰,也可以起到幽默效果。有则笑话“心不在焉的教授”,就是使用了夸张这个手法。
教授: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青蛙的内脏结构,我给你们来看两只已经解剖好的青蛙,大家请认真观察。
学生:教授!这分明是两个三明治和一个鸡蛋。
教授(十分惊讶):我能够肯定自己已经吃完午餐了,可是那两只解剖完毕的青蛙呢?
9“天真”
弗洛伊德曾经将天真看做是最能够使人接受的滑稽形式。
一位妇人抱着小孩进了银行。小孩手里有一块面包,他伸过去给出纳员吃。出纳员笑了,摇摇头,那个妇人对孩子说,“乖乖,不要这样,不要这样”,随后转过头来对出纳员道歉,“真抱歉,请原谅他吧。他刚刚才去过动物园。”
产生幽默的方法有许多,例如转折、比喻、双关、故做天真、故做曲解、谐称等都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巧妙提问有学问
我们在社会交往之中,应当学会时常向别人提问。提问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了解对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善于提问的人,不光可以掌握住会话的进程,对会话的方向加以控制,还能够打开对方的心扉,拨动他的心弦。
要想提问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应当做到下面几点:
①一般提问。根据社会学家的理论,所有发问对一般提问方式都适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调动起对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满足对方希望社会评价肯定与嘉许的心理。一般的提问方式若是再能配以赞同的微笑,效果可以更好。
②选择提问。提问应当经过选择,不要提出对方肯定不能或是不愿回答的问题。提问在一开始不要限定对方的回答,也不要随意去搅乱对方的思路。
③真诚提问。不应当盛气凌人、故作高深、卖弄学识,要给人一个真诚和可信的印象,营造出信赖坦诚的心理环境和交谈气氛,谈话才可以愉快正常地进行。
④续接提问。要是某次提问未能达到问话目的,利用续接提问是十分有效的。比如,你可以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办法的”、“后来为什么这样”,或是用适当的沉默暗示你还在等待他做进一步回答,让对方在宽松的气氛之中详尽地陈述你所想探知的内容。
⑤因时提问。提问必须选择时机。亚里士多德曾说:“思想让人说出当时当地能够说和应该说的话。”讲话的时机,亦即讲话的环境,包含了双方所处的自然环境、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来说,当对方非常忙,不宜闲谈与此无关的事情;当对方失意或伤心时,不要提起会引发对方伤感的话题;在业余时间中与医生、律师之类的人谈话,不要动不动就问有什么病要如何治、或是有什么纠纷要怎样处理,关于过于具体的问题,人们大部分时候,通常都是不想涉及的。因此提问应当像屠格涅夫说过的那样:“开口讲话之前,先要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圈。”这样一来你的问题才会收到满意的回答。
⑥因人提问。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男女老幼之分,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各异,因此,提问应当以对方的具体情况为准。对象有差异,提问的内容与方式当然也会随之改变。
⑦适当提问。提问应当讲究得体,方便对方回答。提问是否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恰当的提问,能让人知道难答也乐意回答。当我们想让对方毫不含糊地给出明确答复时,适当的提问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
⑧诱导提问。这一提问方式是巧妙地引导对方讲出自己心里的话,与此同时它也是“迂回”对策之一种。
总而言之,提问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提问应注意形象、贴切,不能够生搬硬套,以提问为主,以说明问题为次,说明问题是为提问服务的。
往往一个有经验的交谈者在对方向他提问后,可以迅速思考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复方法。回答他人的提问,头脑要冷静,不能让提问的人牵着鼻子走。对于问题,能答就答,不能答的则要回避。
回答的技巧主要是存在于提问的前提中。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仔细分析对方的问话。若是不作分析,张口就答,很可能让对方控制住,掉进准备好的“语言陷阱”。因此,在回答他人的提问之前,分析提问前提是回答成功的关键。掌握前提之后,可以选用以下几个回答的方法。
1设定条件法
对方所问的内容,或许很模糊,有时甚至十分荒诞,或是愚蠢,以致让人很难做出回答。这时,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设定条件法。有个故事讲到,一天,国王指着面前的一条河问阿凡提:“这条河里的水能装多少桶?”阿凡提说:“要是桶与河一样大,那仅有一桶水;要是桶只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是两桶……”阿凡提的答案很巧妙。由于这个问题非常怪,国王是故意刁难阿凡提,让他不能直接回答。他就只能先设定条件,然后说结果。条件变了,结果自然就变了。
第二个例子:
问:“今天有只黑猫在我身后,这是凶兆吗?”
答:“那得看你是人还是老鼠。”
前者的问题非常无知,回答者没办给他做解释。于是就设定个条件,结果也不言而喻,还幽默地讽刺了问话之人的愚昧。
2答非所问法
答非所问指的是回答问题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问后,总想我们给出明确的回答,可是我们不想回答他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动声色地转开话题,答非所问,使对方无法获得想要的答案。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到上海宣传,记者问她:“你打算何时结婚?”中野良子微笑说:“我要是结婚,肯定来中国度蜜月。”明星的婚期,属于个人隐私,中野良子当然不想吐露。虽说她并未告诉婚期,却说出结婚会来中国度蜜月,遮掩了过去,还表现出她对中国的友好。
对一些是非提问作答,还能够使用反答法。本该回答“是”“有”,偏要从“不是”、“没有”的方面回答;本来该答“不是”“没有”,却回答说“有”、“是”。例如:
问:“你和你的妻子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答:“我俩是同一天结婚的。”
旅行家:“我想问,有什么大人物曾经出生在这座城市里吗?”
导游:“没有。只有婴儿出生。”
第一个例子本要答“没有”,可却从“有”的答案中找到一个话题。后者则有一定的讽刺含义,也属于答非所问的一种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