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艺术全书3
7524300000020

第20章 与陌生人说话(9)

3比照法

也就是寻找与交际话题具有对比意义的事物兜圈子,两种事物进行对照,语义明晰,或者兜而不发,让对方自悟,或者稍加点化。传说早年的郑板桥由于家贫,一年除夕他去赊了一只猪头,刚放进锅,又被屠户要了回去转手卖了高价。为此他一直将这件事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去山东范县做官,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许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上交税,以表示对屠户的惩罚。夫人闻之,感到这样做不妥。一天她捉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停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他就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可是最后被老鼠咬坏了。郑板桥听后笑了说:“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那是兴化的,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有何道理啊?”夫人说:“可你不是也恨范县的杀猪者吗?”郑板桥这才恍然大悟,随即吟一首诗:贤内您忠言实难求,而我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然可恶,但为官的我不应记私仇。郑板桥夫人说的话,通过两种事物的比照兜圈子,而后再作画龙点睛,以此来说服郑板桥的。

4双关法

就是寻找与中心话题相符的具有双重含义的事物兜圈子,语言在此而意义在彼,获得一种含蓄委婉的语言效果。例如,一位农村小伙子和一位姑娘暗暗相恋,可是都羞于直接表白。有一天,两人在田里相遇,姑娘脑子灵机一动,指着在花丛中飞动的蝴蝶问小伙:“你说为什么只看见蝴蝶恋花,而从来不见花追蝴蝶呢?”小伙一时发懵,“花怎么可能追蝴蝶呢?”转眼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坦率地表达对姑娘的爱慕已久之情。这位姑娘的无疑相问,自然会令对方考虑到其双关意义,话语婉转、巧妙,完美的表情达意既实现了,又不丢脸面,不留口实。

5情感投资法

即交际话题难于被对方接受时,根据对方所有的思想、兴趣、职业等特点,先从本题之外的话题兜起,待到语言畅通,再自然引到本题。《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话就是应用了这种兜圈法。

另一说明,兜圈子有时能产生一种含蓄委婉的双语效果,但含蓄委婉的话语却并非全是兜圈子。兜圈子并不是猜谜语、说隐语,它是曲径通幽,最终要使对方理解明白自己的意思,如果兜得太多,把对方引入了迷魂阵,就不好办了。再者,兜圈子这种说话艺术一定要谨慎的应用它,当兜再兜,不然,如果兜之不当,会给人留下啰嗦、虚伪之嫌疑,与你交际的目的相违背。

投其所好的语言技巧

在言语交际中针对人们的普通心理要采用两种投其所好、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1加法——遇物加钱

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动作。在我们的心中,既要“廉价”又要购得“物美”,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常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和智慧,虽然我们还不会,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的人,但我们还是希望别人能认可我们的购物能力。因此,如果我们买到一件物品之后,当自己花了50元,而别人则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太会买东西。但我们花了30元,别人又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则会有一种兴奋感,觉得自己很会买东西。由于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的这种说话技巧也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

遇物加钱是指在评判别人所购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往高估计,从而让对方高兴,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

甲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乙明明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就可以买下。于是乙在品评时故意说:“这套西服不错,恐怕得四五百元钱吧?”甲一听高兴地笑了,说:“老兄你错了,我花220元就买下啦!”

这里乙的说话方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西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钱,故意让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也就使得对方高兴。

遇物加钱法很能讨得对方的欢心,操作起来也挺简单:对其价格只做高估就行了。当然“价格高估”也需要注意,一是要对物价心里有底,二不能太过分的去高估,否则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减法——逢人减岁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然而谁都希望让自己永远年轻,不愿老去。因此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被别人看作中年人,这样他能自在吗?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这种怕老的心理,所以“逢人减岁”就成了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这种技巧的特点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保养有方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比如面对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就只有二十多岁,而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就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觉得你缺乏眼力而对你反感的,相反,他对你会产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逢人减岁”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成年人(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相反,对于幼儿、少年,用“逢人添岁”(年龄往大的说)的方法效果就很好,因为他们有一种渴望自己成年的心理。

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言语加减法: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穿了就是一种对对方投其所好。但是只要我们怀有光明正大的目的,这种投其所好,于自己、于对方、于社会都会有益而无害,相反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更多欢乐,最多只能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无伤害的阴谋”,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方法呢?

使自己说话更具有力度

人微言轻,是一句流传很久的老话了。其中既有自轻自贱的托词之意,也有拙口笨舌的无奈感慨。细细推敲便容易发现,即使是世间的小人物,也并非都是出口没有分量的。要想使自己的言语有一定的分量,能够打动那些尊贵者,自然牵扯到他们说话的态度、方式、时机和技巧。很多“小人物”都以自己卓尔不群的口才,曾说出过动听耐听的锦言妙语,如果细细剖析一下他们“言重”的取胜方法,于我辈“人微”者也不无启迪意义吧!

1口出惊世骇俗言

有不少小人物,总是爱将“大言”和狂言看作是同义语,因此在长辈或领导面前显得唯唯诺诺,毫无生机可言。其实,唯其人微,才不能唯尊者马首是瞻,更需要独特的惊世骇俗之言,才能引起人的注意,令人洗耳恭听,最终使自己伴随一连串的妙语脱颖而出。以磅礴气势给了对方强烈的刺激,其才华才最终得到大人物的认可。

2傲语述志非凡响

大凡向对方表述心迹的,总少不了几句豪言壮语。如果只是很平常地去转述现成的豪语,小人之言更令人小觑。真正振聋发聩之语言,它总是一种心底激情之宣泄,一种颇有个性色彩的挥洒。如某抗日英雄,年轻时和几个长辈一道赴宴。席间一长者谈及他将来的打算,他率直地说:“各位尊敬的长辈,不瞒你们说,晚辈我立志与别人不同。别人都愿意当大官、享清福,而我此生不愿意做大官,只愿做一番大事!”一语既出,令长辈们惊奇不已,倒吸冷气,从此更加看重关心他了。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晚辈之言总该谦虚些吧,可这位年轻人偏偏豪情傲语,以“大官”与“大事”对比,表明自己的理想,让长辈们对这小字辈刮目相看。一个卑微者,要赢得尊者的重视,如若没有如此傲然之言,又怎么能谈得上脱颖而出呢?

3峻言交锋卫自尊

即使是尊卑上下之间,出现意见相左甚至唇舌交锋的时候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作为卑微者,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掷地有声震慑对方呢?很多时候,低声下气委婉曲折是没有用的;而相反,利用一些严词峻语却常能使尊者怦然心动,心悦诚服,特别是在需要守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时候,此法更为有效。曹操曾有的一个故交宗世朴看不起曹操的品性。后来曹操官至司空,总揽朝政,一次他故意对自己手下的小人物宗世朴挑衅道:“你现在总可以答应和我相交了吧?”宗却不为所动,出语傲然道:“松柏之志犹存。既然得罪了你而不受重用,我就更没想过高攀与升迁了!”这毫无媚气的铮铮之语一出,既令曹操惊讶,又令他折服。事后,曹操竟叫自己的儿子向宗登门求教,其子恭敬地静伏于宗的床下,令人万分慨叹。宗世朴虽然在对手前是卑微者,但他却以毫无委曲求全的凌厉之言,最终赢得了对方的折服,护卫了自己人格的尊严。由此可见,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般的言辞在特定场合的分量与震慑力有多大。

4套语径点要害

人微者总是谋求言重,当然不只有“大江东去”的言语风格一种途径。有时候,“小桥流水”般的谑语戏言也能把对方征服。我国援建B国一大型运动场突然遇到了停电的困扰,难以按期完工。工程队负责外事的黎晓女士便找到该国电力委员会经理高先生,谁知对方却百般推诿。碰钉子后黎晓决定运用智取,她先设宴款待高先生,不断用外交辞令夸赞他“颇有才干”,感谢他对双方的“支持与合作卓有成效”。正当对方喜不自禁之时,她话锋突转,以调侃的语调说:“高先生,您是这个项目总的负责人。如果我们不能按期完工,虽然经济上受损失,可是对你的影响可能更大了。贵国运动会不能如期召开,那么,你头上的乌纱帽说不准也会被拿掉呢!”此言在软硬夹攻当中点明了要害,一语既出立即引起对方的重视。高迪卡只能笑道:“不会误期的,不会。”工地上很快就会恢复供电。黎晓以区区小人物打动对方的,正是那先赞美后将军的技巧,从而显示出话语的分量,对方能不予以重视么?

5蘑菇游说自从容

饶舌,是平常谈话时的大忌;然而,位卑者既要用自己的言谈打动贵尊者,免不了要绕点弯子,打持久战,以激起对方的恻隐之心。巴普自办了一个戏剧场,却总无戏剧评论家前来光临,他自知没人宣传就不会有观众,于是大胆闯入了《纽约时报》搬尊神了。巴普点名要见著名评论家艾金森,正巧艾在伦敦访问,巴普干脆呆在报社不愿离去:“我就是要等到艾金森先生回来!”艾的助手吉尔布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询问他原因。巴普就大施游说之术,说他的演员是多么的优秀,观众是多么的有热情,最后出牌:“我的观众大多都是从未看过真正舞台剧的移民,如果得不到贵报的剧评介绍,那我就没更经费继续演下去了!”吉尔布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不由得感动了,答应当晚就去他的戏院看戏。谁知,露天剧场的演出到中场休息时,便下起了滂沱大雨。巴普一见吉尔布躲雨要离开,立即又跟上他说:“我知道,你们剧评家通常是不会评论半场戏就走的。不过,我请求你了,无论如何破这一回例!”巴普一次次地不断地说,真诚也有,“无赖”也有,斯人斯言最终感动了上苍,几天后一篇半拉子戏的简评见报,巴普剧场也日渐因此而红火起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剧场主,他的言行是何以搬动了《纽约时报》这大尊神?那不正是巧舌游说、步步紧逼的结果吗?人微者语言的力量,正是在那步步紧逼软缠硬磨中展示出来的。当然,蘑菇游说必须有分寸,只宜抽丝剥茧般地慢慢逼近主题,否则也是徒劳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