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7524100000034

第34章 建筑(14)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方圆312平方公里。武当山是道教第一名山,敬奉“真武帝君”。武当山即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唐贞观年间,武当军节度使姚简在武当山祈雨,唐太宗敕建五龙祠。之后随着道教的兴盛,武当山的神仙宫殿日益增多。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动用军夫30万,历时十余年,在武当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后又经过嘉靖年间的再度扩建,武当山最终形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桥的庞大建筑院落。武当山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疏密相宜,各具特点。今天,武当山上多处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建筑群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复真观、紫霄宫、南岩宫和金殿等。

复真观也叫太子坡,位于天柱峰东北,背靠狮头山,面临深涧,右有天池,左有下十八盘,环境清幽。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各类建筑随山势布局,起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主体建筑包括祖师殿、皇经阁、五云楼、太子殿等。五云楼又称五层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巧之作,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被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结构巧妙奇特,建筑技术精湛,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仍然挺立,令人称奇。太子殿是复真观中地势最高的一处建筑,殿内供奉真武帝君为太子(据道教经籍上说,真武帝君本是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时的塑像。站在殿前的游廊上,可以综观全观的面貌。远眺金顶,金碧辉煌,直插云霄。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面对照壁峰、五老峰、蜡烛峰,左有蓬莱峰,右有雷神洞,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宝椅状,故明代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紫霄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大修。现存有建筑29栋,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主要名胜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圣母殿、太子岩等。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大殿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殿内有檐柱、金柱36根。殿中石殿须弥座上的神龛内供奉着手持宝剑的真武帝君,高3米多,两边配侍周公和桃花娘娘,神龛左右两侧分别有金童、岳天君、温天君和玉女、太乙真君、赵天君、关天君的铜铸立像。殿内另有真武帝君像30多座,形态各异,表情丰富细腻。除塑像外,殿中还保存了众多的文物珍品,例如明成祖朱棣御赐的宝瓶、蜡扦儿、鼎和珍珠彩灯,明孝宗朱樘御赐的铁树开花灯。紫霄宫的其他建筑也很有名,龙虎殿的青龙神和白虎神塑像均出自元代;御碑亭中高约10米的永乐敕修太和山道宫碑为朱棣亲自撰写。

南岩是武当山36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南岩宫位于天柱峰东北、紫霄宫西面约2.5千米处,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明永乐十年(1412)扩建。建筑群因山就势自由灵活地延展,上接碧霄,下临深涧,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以前,面宽、进深均为三间,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结构精巧。石殿内供奉三清和真武帝君等神像,多是铜铸鎏金的,大殿四壁镶嵌五百尊铁铸灵官像,神态各异。左侧殿内有一组太子卧龙床的石雕,非常珍贵,一条金龙盘卧于神龛,一位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的少年枕龙而卧,神色安详。石殿之外,有一条浮雕云龙石梁,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称为龙头香。

金殿坐落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天柱峰高1600米,站在金殿前,凭栏远眺,天地顿时无比开阔,方圆数百里的武当圣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七十七峰朝天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奇观一览无余。金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面积约160平方米,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遍体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史载,该殿由20NE精铜和300公斤黄金在北京铸造而成,然后再送往武当山的。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被称为“避风仙珠”或“镇风珠”,传说能阻止风雨进入殿内,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朗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来,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构件严密精确,密不透风。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据说这座铜像重达10吨,两侧分别为金童玉女,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再两侧是水火二将,执旗捧剑,魁伟勇猛。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一块鎏金匾额,上书“金光妙相”,是康熙皇帝手笔。金殿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导体,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但霹雳却击不到金殿,雨过天晴灿然如新。虽经500多年的严寒酷暑,金殿仍辉煌如初,显示出我国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恒山悬空寺的建筑艺术

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浑源县城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它称得上是最奇妙的建筑之一,选址和设计都极为巧妙,建于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并充分利用地势来布局各种建筑物。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关于其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按佛教传说,古时候金龙峡山洪经常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又碍于“佛不上山”的忌讳,于是便在山崖上悬空建起了寺院。按道教传说,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进行说法修炼,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设计建造了悬空寺。还有一种说法是,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他的弟子遵其遗训,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最后终于建成了这座奇特的悬空寺。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但是都没有改变原来的结构。只是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由于上游河水的沉积泥沙将地面抬高,现在仅剩58米。

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距地面高约50米,山下的洪水泛滥时,能免于被淹,而石崖顶峰突出部分构筑成天然的大屋檐,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基础。这些木梁又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除了藉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为该寺的悬空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条立木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而有的根本不受力,仅起到装饰作用。楼阁殿宇置身峭壁,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柱,其实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使得悬空寺成为一座悬而不空,看似若空的建筑。

悬空寺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总体建造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平衡布局,又有异于山地庙宇的依山就势,而是巧借力学原理附崖而建。整个寺院背西面东,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精巧,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寺内现存建筑主要是悬空寺远眺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整个寺庙布局紧凑,错落相依,仅152.5平米的面积,有楼阁殿宇40间,紧贴岩壁一字排开,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层次多变。寺院长不及10米,宽不足3米,为一条狭长院落,以西为正,寺门向南而开,南北各有一座三层三檐的楼阁,对峙而立,既是钟鼓楼,又是门楼。院西依崖建造双檐平顶楼阁佛堂一座,穿过院落向北,自钟楼内可攀梯而上,佛堂内有三佛龛、太乙龛和关帝龛,佛殿的顶部分别建迦兰、送子观音、地藏殿。

从寺院出来,沿着曲廊和栈道可达南北二楼。南楼三层分别有纯阳宫、三宫殿和雷音殿。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着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悬空寺中面积最大的殿为三官殿,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宫。三宫殿内的塑像均为明代的泥塑珍品,都是乌眉黑须,衣袖带风,有一种飘尘出世的无为之感,最高的塑像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雷音殿位于南楼最高处,是佛教殿堂。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通过空中栈道,可以从南楼抵达北楼。沿途有神龛、小殿,里面有阿难、护法、韦驮、关公、四大天王等人物雕塑。在栈道的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巧夺天工。北楼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五佛亦称五方佛。以大日如来最突出,为佛教中的密教。观音殿在中层,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三教殿地处最高层,巧妙地把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现在一个大殿之中。殿内正中端坐佛祖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右边是道教始祖老子,神态各异。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站在北楼最高处,凭栏远眺。对面的恒山主峰,高耸入云,巍峨挺拔。南面百米之外是恒山水库,景色明丽。

更奇妙的是寺院依山砌屋,没有后墙,塑像与山石浑然一体;三教殿的后面还挖了很多石窟,为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寺内塑像颇多,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其中泥塑是用特选的泥土、细沙,再加上好的棉花、麻纸,按一定配方调制而成。

站在远处看悬空寺,就像一幅镶嵌在万仞峭壁间的浮雕;近距离观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览太原后,曾到雁门一带攀登恒山,当进入金龙峡后。被悬空寺奇险的建筑深深地吸引,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明代文人郑洛有诗云:“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溪通。山川缭绕仓冥外,殿宇参差碧落中。”生动地刻画了悬空寺的险峻之美。悬空寺以“险、巧、奇”奠定其在我国众多寺庙中的独特地位,引得古今中外游人竞相前往。

泰山东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泰山宫,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为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寺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岱庙城堞环绕,殿庑嵯峨,门楼高耸,气势非凡。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是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并列的我国古代四大建筑群之一。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到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在总体布局上遵循的是传统的宫城模式,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