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7524100000010

第10章 科技(9)

陆羽的生平

陆羽(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唐·三彩贴花炉陆羽的贡献是巨大的,却有着一个离奇、神秘而又不幸的童年。原来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据文献记载,他3岁时遭遗弃,一个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时,被竟陵龙盖寺的一个智积禅师捡到了,那时他连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智积禅师就根据《易经》给陆羽算了一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他的姓、名、字就都这么出来了,姓“陆”,名“羽”,字“鸿渐”,可是为什么陆羽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3岁之大而遗弃?这是陆羽身世的千古之谜,也许永无披露之日了。

陆羽虽然是身在佛门,但是并不愿意皈依佛法。9岁的时候,智积禅师让他抄经念佛,陆羽不但不安分抄经,反而问禅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出家人是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后代子孙的,算是有孝吗?”并公然宣称想学孔圣的文章。主持听了以后,非常的恼怒,用繁重的体力活来惩罚他,想让他悔改,但是陆羽却不屈服,还与他展开了一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小陆羽在这场辩论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以及宁折不屈的坚强个性。师徒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最终还是各持己见,不欢而散。

陆羽在禅师的阻止下,不但没有减少对儒学的渴求,求知欲望反而更强了。当时没有纸写字,他就在牛背上写字,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篇张衡的《南都赋》,尽管不认识上面的字,但是还是念念有词。智积禅师知道后,怕他沉浸于儒家典籍,就派人把他禁闭起来。就这样过了3年,陆羽12岁的时候,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逃出了龙盖寺,还到了一个戏班子当了戏子,他长得并不好看,而且还有口吃,但是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据说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

陆羽的身世可怜,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唐天宝五年,一次聚饮中遇到了他的伯乐。当时陆羽出众的表演,让竟陵太守李齐物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认为他日后必成有用之才。当即赠以诗书,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孤苦无依的陆羽以亲切的关怀和照顾,这对陆羽后来能成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叶专家,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的。之后他与被贬为竟陵司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相遇,两人经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成为忘年之交,并给予陆羽相应的帮助,使得其才华、品德和崭露头角的烹茶技艺为时人所赏识。以上是他前半生的经历。

后半生起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开始了另一段经历。他随着难民从山西渡过长江。沿着长江南岸对沿岸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760年时,又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地,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闭门著述《茶经》。隐居期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陆羽死前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罂,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品像茶叶那般清纯。

《茶经》的内容

《茶经》就是陆羽创作的,成书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劫作用。《茶经》全书7000多字,分止、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上卷三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八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生产广泛发展的产物,饮茶成为当时一种风习。我国的茶叶于5世纪传到亚洲邻国,17世纪输入欧美,对世界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玄奘西行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个唐僧。这个唐僧心怀慈悲,一心向佛,为求真经,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取得了真经。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位法名叫玄奘的和尚到“西天”取经。应该说,玄奘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出家后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幼时在洛阳净土寺诵习佛典,后来为了研究佛学,遍访四川、湖北、河南、河北、陕西等省的佛门大师,同时做了国内的地理考察。随着学业的日益长进,玄奘的疑问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疑惑又非中国佛典和高僧所能解决的,于是他下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求法。

但当时唐朝立国才不久,内乱也未平,所以唐政府暂时不许大唐的子民随便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也很严。可是玄奘意志坚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他从长安出发,孤身踏上万里征途,开始了他的西行。

他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偷渡玉门关,历5天4夜滴水不进、艰难地通过了800里大沙漠,然后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时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在那里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礼遇和赞助。之后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沿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来到素叶城(即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在这里巧遇西突厥叶护可汗,并得到可汗的帮助。

玄奘继续前进,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康国、米国、曹国、何国、安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睹货逻国(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健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

当时的印度小国林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称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在那里拜望高僧,巡礼佛教圣地,跋涉数千里,经历十余国,进入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在中印度,历史悠久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拥有全印度规模最大、长达700年、并居印度千万所寺院之首的那烂陀寺,这是当时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寺中僧徒常有万人,聚集了精通各项学术的精英,还收藏着佛教大、小乘经典、婆罗门教经典及医药、天文、地理、技术等书籍。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5年,向寺主持、当时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珈论》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学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后到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游学,足迹几遍全印度,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命他为寺内众僧讲解《摄大乘论》等佛典,赢得了极大声誉。

玄奘的学识受到印度僧俗的极大敬重,也引起了许多国王的景仰,其中有羯若鞠阉国的戒日王。戒日王召见玄奘,下令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举行盛大的法会(学术辩论会),命玄奘为论主(主讲人),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官员及僧人6000人前来与会,大家倾听玄奘的议论,深为他的精辟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玄奘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称,名震五天竺。

贞观十七年(643)春,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是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旅行。

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国,在洛阳召见了他,并敦促他将在西域、印度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于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于贞观二十年(646)7月完成了。

该书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记述了玄奘在十多年中经历的当时的1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他所记述的地理范围,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迄中南半岛。此书是研究佛教,研究新疆、中亚、南亚地理和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所记屈支(库车)、波谜罗川(泊半尔)、恒逻斯城(江布尔)等,多为史传所不载,有益于西北民族与史地研究。

《大唐西域记》距今已1300多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显示出这部著作的灿烂光辉。对于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书是基本史料,七世纪前后印度混沌的历史地理,赖此书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乱中稍有秩序。该书已有英、日、法等译本。

玄奘是勇敢的,即使没有像《西游记》中三个厉害的徒弟的保护也能单枪匹马,为求真经,独自西行。

孙思邈与《千金方》

在隋唐时期,有位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人们把他当作“神仙”,同时又被尊称为“药王”的人,就是孙思邈。这位神奇的人物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唐永淳元年(682)。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20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文帝诏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授他以爵位,唐高宗拜他为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甘愿做一个民间医生。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患病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自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孙氏的医德亦是亘古模范。他在《大医精诚论》中说,医生治病必须专心致志,不能草率从事;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丑美、聪愚,不论亲友故旧,山野乡民,皆应视如亲人,一律看待;出诊应不避艰难,不辞寒暑,全力赴救;断病应不瞻前顾后,不自度吉凶,实事求是地判断;对酬资不能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治好了难症,不应昂首戴面,自谓天下无双,应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传染病人和脏臭之症,不应厌弃,息疮痍下痢,臭秽不可视,人所恶见的麻风病人,他莫不一一亲自抚养。这些崇高的医德至今仍是从医者的座右铭。

孙氏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一次,他在路止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伤心地大哭。这种情况引起他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儿。他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的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1针,不一会,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下产。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本草蒙筌》)。

由于孙思邈结合实践,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各家之长,所以医学水平很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其中,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这种病多少年来折磨着江南一带群众。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B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B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