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7523900000045

第45章 器物(16)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爱用白瓷茶具,陆羽在《茶经》里赞美它“类银类雪”。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饶州当官期间,常与朋友一道品茶作诗,用的就是白瓷茶具,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价值选择。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桌,还在他写的诗中备加赞誉。在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获至宝的心情。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乎可与今日的高档细瓷相比。邢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同时也入市井,不分贵贱,某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钵、杯、盆、罐、瓶、壶、盒等器型,另有人形等,不少器物的一个特征是在底部有“盈”字款。

西安乾封二年(667)墓出土的白瓷人形尊,整个器物塑成一个西域少年形象,深目高鼻,身着圆领短袖衫,前额发尖上和衣领上缀着成串的珍珠,怀中斜抱一瓶,瓶口为荷叶形,瓶颈细长,腹部饰带宝石的宝相花,为唐代初期白瓷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人首鱼身俑,又称“仪鱼”。唐宋墓中多有发现。唐代的兽首鱼身俑,前有两蹄;人首鱼俑则下有四足。五代南唐的人首鱼身俑,有的戴冠,颈下刻鱼鳞,脊骨突出,两边各有一鳍;有的光头不戴帽,两侧有鱼翅。江西彭泽宋墓曾发现两件,一作鱼形,一作人首鱼身形。据《秘葬经》记载,公侯卿相墓中放置此器。唐代碗,口沿为八瓣形,里外为凸起和凹入的四直线,圈足作四瓣海棠形,为邢窑出产的佳品。

牙白刻花莲花茶盏、托,北宋定窑早期代表作品。这件盏、托,口径为11.8厘米,盘径为18.9厘米,用白瓷烧制而成。在器身上,采用刻花装饰,花纹为莲花。一般认为,定窑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花纹有莲花、缠枝、塘荷、牡丹、萱草、水波,以及游鱼、龙、凤、鸳鸯等纹饰。根据现存世的定窑实物器具分析,早期作品多采用刻花、划花、装饰,花纹亦渐增多,所以,从装饰和花纹来看,这件盏、托可能是北宋早期的定窑茶具产品。

这件茶盏的口沿,露有胎骨,为毛口,俗称芒口。是定窑工匠们为适应生产所需。发明了覆烧工艺的结果。覆烧,就是烧制时将盏、盘等器物倒过来,使口部向下。而每件器物间。在口沿部分用未经焙烧的耐火泥作成支圈间隔。层层相叠,故称覆烧。其优点是节省空间,产量增加;又能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还可使器物烧制时受热和收缩均匀;同时,能使器物底部满釉,增加美感。至于芒口的缺陷,定窑的匠师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既弥补覆烧带来的不足。又增加了美观,显得更加豪华尊贵。

邢窑、白瓷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东汉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湖南长沙的东汉墓出现了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其工艺制作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颜色纯正。隋代白瓷生产已很普遍,河北内丘邢窑和河南境内都曾发现白瓷窑址。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而后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大业四年(608)李训墓、大业六年(610)姬威墓和安阳开皇十四年(594)张威墓等,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较好,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隋大业四年(608)的李静训墓,也出土过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盖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亳县都有出土。

2.唐代是邢窑的成熟时期。唐代白瓷生产十分发达,北方许多窑口都大量烧制白瓷,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河北内丘的邢窑、曲阳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窑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交城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的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

“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内丘邢窑‘盈’字款白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临城亦有发现。以邢窑的精细产品用现代标准衡量,亦不失为优质白瓷,这时期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这些质地细腻的白瓷,同陆羽《茶经》描写的‘如银似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邢窑产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大也与《国史补》所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符。”

3.五代之后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开始走向衰落。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北方,较大规模的白瓷窑有河北曲阳窑、河南鹤壁窑、陕西耀州窑等,南方地区最早发现的白瓷产地是江西景德镇。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六十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二十八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自然条件的劣化,不是人力可逆转。

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靠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望二窑而兴叹了。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他原因: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终于将邢窑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4.宋代以后新窑兴起。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较著名的还有山西介休、盂县、平定、阳城等地。福建德化在宋代时也曾烧造白瓷。元代时白瓷生产规模缩小,以景德镇窑烧制的“枢府瓷”(即“卵白釉瓷”)为最佳。

5.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象牙白”(或称“猪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烧制史上的最高成就。由于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斗彩、五彩瓷器的兴起,素白瓷的生产渐趋低落。但是,正由于白瓷的出现。才为青花瓷和色彩缤纷的彩瓷开辟了道路。晚清时期,白瓷生产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德化两地。

十八般兵刃

我们常用精通十八般武艺来形容一个人的武艺高强,那么十八般武艺到底是什么呢?

《水浒传》第二回书中说道:“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指的是十八般兵刃。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一卷五》记载:“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一)指“刀、枪、剑、戟、镋、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二)与(一)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三)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镋、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四)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三)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十八般兵刃之刀:

在青铜器时代,刀开始作为兵器,在战斗中用以防身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格斗。西周以后,被利于作战的青铜剑替代。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七年战乱的洗礼,剑开始被一种柄端呈环形的铁质长刀代替,刀身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既利于尖劈,又不易折断。三国时期这种铁质长刀在军队中被广泛应用。刀的种类已有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及笔刀八种,有的还把刀环制成各种鸟兽形号称“大夏龙雀”。

刀是英雄的宝物,没了刀,英雄就少了些许盖世的气魄。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一回书说的是青面兽杨志谋官未成,准备把祖传能砍铜剁铁的宝刀插了草标儿卖掉,后遇京城有名的泼皮,用宝刀将其杀了,宝刀成全了他的胜利。《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大将关云长,手中一把青龙偃月刀,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叱咤风云。

十八般兵刃之斧:

斧,最早是作生产工具和狩猎工具使用的。人们先将石块打击碰砧,制成石斧,后来和弓箭一样成为战争的武器。到了汉代,斧钺多用钢铁锻造,在军队中使用。

隋末农民起义的骁将程咬金,手使一柄宣花大斧,劫皇纲、三斧定瓦岗,当了混世魔王。十八般兵刃之枪:

矛枪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长久的品种之一。据《武经总要》所载,枪有九种名目,分别为双勾枪、单勾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枪的击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求扎出平直。此外还有圈枪、穿梭枪、劈枪、崩枪、挑枪、拨枪、带枪、拉枪、架枪、扑枪、点枪等击法。

十八般兵刃之炮:

“炮”是用炮索带动炮梢,炮梢利用杠杆原理抛出,沿抛物线形式把皮窝中的石弹飞向目标。后来人们又用炮抛掷火药制成的火球和炸药。其威力就更大了。据说,现在通行的中国象棋定形于宋代,“炮”子,就是当时的抛石器械的象征。

十八般兵刃之剑:

俗话说:宝剑赠英雄。相传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市,吴有干将、莫邪、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剑作为一种实战武器,到了西汉,无论质量还是功能都达到了高峰,衰落之后,它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佩带于统治阶级的身上,以别品秩高下。道家用它作法器,侠士凭三尺龙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剑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千多年,人们不断总结研究,创立了运剑之术。

十八般兵刃之戟:

戟的制式有单双、长短之分,练法也各有特色,但主要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吕布射戟”是三国时期颇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

十八般兵刃之鞭和锏:

鞭多为竹节形状,击法有捋、崩、砸、挂、兆、截、封、闭、架、挡、摔、掉、点、扫等。锏有双、单之分,一般以演练双铺的为多。练时要求猛、快。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等二十四去。

十八般兵刃之棒:

棍棒的名称很多,叫做杖、杵、梃、棒、棍、等。棍术讲求劈、崩、抡、扫、缠、点、拨、拦、挑、撩、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凭一根如意金箍铁棒,七十二般变化,上九天,入地狱,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捉怪降妖,终成正果。

十八般兵刃之铠甲:

防护装具甲胄,虽不能杀敌,但在战争中能保护自己。明清军队中装备的铁甲中比较流行的是一种锁子甲,是由金属环相互套扣,形如连锁,整体又相当轻软紧密,有较强的防护能力。

十八般兵刃之锤:

锤,作为一种武术器械套路演练一直在民间流传。京剧《八大锤》所表现的岳云等四小将挥舞双锤击金兵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十八般兵刃之弓: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战斗中,弓箭一出现,就显示出了石斧、木棒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击中远处目标。箭也有四种:称竹箭、木箭、兵箭、弩箭。

冷兵器时代的十八般兵刃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成就了一个个惊世伟业。历史上一串串英雄豪杰的名字都与这些兵器有关,三国里善使长矛的张飞,将大刀舞得出神入化的关羽,手执方天画戟的吕布,挺执长枪的赵云,腰佩双剑的刘备。水浒里使用双斧的李逵,善用长棍的武松以及人称双鞭的呼延灼,均武功盖世。

宋瓷

宋代瓷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宋瓷在宋代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宋瓷“形态优美、釉色沉静、花纹含蓄,总体上看,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凝重高贵的品格”。其瓷艺和美学境界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后代的仿制品也难与之匹敌,宋瓷是陶瓷史的巅峰,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