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7523900000018

第18章 中医中药(4)

张仲景热爱医学,重视医学的临床实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文献,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各家的治疗方法,结合当时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205)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除审病诊疾之外还经常去野外深山中采药,他注重实践,不畏艰难,爬山越岭为村民治病。相传当张仲景有一天去桐柏山采药时突然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老人请他看病,张仲景很高兴地为他看病,当张伸景为老人切脉时感到十分的惊讶,“为什么你会有兽的脉象呢?”老人笑着说:“我确实不是人。我是深山中的一只老猿。”张仲景并没有因此而远离老人,而送给他一些药物,老猿吃完后果然好转。第二天,老猿依然变成人,为了感谢张仲景,送给他一根万年古桐。相传后来张仲景请琴师用古桐制作了两张琴,一张叫“古猿”,一张叫“万年”。这虽然只是神话,但其充分说明张仲景高超的医术和人民对他的怀念。

《伤寒杂病论》原为16卷,由于当时战乱失去部分卷数,后来在晋代经王叔和搜集编写成36卷,而成《伤寒论》一书,一直流传至今。论杂病的部分一度失传,到北宋时期,翰林学士王诛才从翰林院的“蠹筒”中找到一部名叫《金匮玉函要方》,据考证这实际上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后人在校订时把《金匮玉函要方》中上卷删掉,保存了中下卷和治疗妇人的部分,并在各科证候之下都列了方剂,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还收集了各家方书中仲景治疗杂病的一些良方。所以称此书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因此《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仲景在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考察了整体外感病的发展过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程度,患者体内正气的强弱,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综合症,概括为六种类型,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的经络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内容,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六经论伤寒。即“六经辨证”。其实质是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临床理论巨著确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它为后世医生的临床辨证施治等方面提供了准则和经验。在《金匮要略》部分中,张仲景对杂病的论治,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准,主张根据脏腑经络病机进行辨证,开了脏腑辨证的先河。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的方剂,《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若删去重复的部分,实际载方269首,涉及到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后人尊称为“方书之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组方,根据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不同,处方可以适当地加减,同时还创造了多种剂型,在书中记有汤剂、丸剂、散剂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剂型。这些剂型在临床上依然较为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有“医圣”和“经方大师”的称号,清代名医喻昌称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隋代著名医家,其生卒年及籍贯缺乏考证,隋大业(605—608)年间,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他有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据《开河记》记载,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坐起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于是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邪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果然药到病除。

关于巢元方的生平事迹,除了上述故事之外,在其他史书上记载很少。但是较为幸运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著作《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在隋大业升为太医博士期间,奉昭主持编撰《诸病源候总论》,简称《诸病源候论》、《巢氐病源》、《病源候论》等,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篇。详载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并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作了论述。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写的医学理论著作。

巢元方通过《诸病源候论》为后人留下了他在医学方面丰富的经验。他对很多疾病病源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不少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书主要论述了病因症候,书中按病分纲,在每种类型的疾病之下,又分别论述了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病证之理的阐述和对症候的描述,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他还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提出“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提前服药以防疫病感染,即现代医学里说的“预防”。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疥疮与疥虫侵染有关,这一认识是基于巢氏深入细微的实地考察基础上的,是科学的。较之以前认为疥疮是“湿邪”为患,大大前进了一步。关于夜盲症巢元方发现这种疾病和一种雀类一样,白天看东西很清楚,然而一到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这一描述已被现在的科学实践证明其完全具有科学性,是正确的。在痢疾病的认识中,列有“痢病诸侯专论”,有赤白痢、脓血痢、热痢、杂痢、休息痢等二十种。在关于肺痨的认识中,不但有类似葛洪对这种病状的看法,还较为具体地给其定了名,如“虚劳”、“骨蒸”等,这些病名在今天的中医学中仍然在使用。在寄生虫的辨别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准确地描述其病源。

《诸病源侯论》还详细且准确地描述恶劣疾病的症候,巢氏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异表现。如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非常接近。

《诸病源候论》虽然是探讨病因症候的专著,但在妇产科和外科等其他方面也有记载,在妇产科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并提出一些养胎保胎的建议,如“妇人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而且对孕妇身体有害,就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这一论点的提出保护了妇女身体健康,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科方面,有对肠缝合手术的详细记载。这不仅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医学在1400年前就能施行这样的手术,还说明了巢元方本人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巢元方在医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在中医的病因、病理、诊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也办不到的。其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对隋以后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医学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581—682),又叫孙真人,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人)。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出身于普通家庭,从小多病,家人为了给他筹汤药费几乎当尽家财。但他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有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忘的才能。

当时,恰逢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全国,国家安定,为孙思邈学医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他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时曾经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民间单验方。他行医、采药,曾先后到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等地,走遍了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在采完药回来后,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味的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博览群书,并且特别重视印度医学中“万物皆药”的思想,努力发掘自然界物质的药用价值。

孙思邈把医学看成头等重要的大事。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的价值是干两黄金也不能换得的。因而他把他所总结的中国医学中的一些成就,整理成卷,起名为《千金方》。他认为延续人类生命的首先是妇人和小孩,因此在他的总结中。便把妇幼科放在头等地位。

《千金方》开首的三卷就是妇人方。他认为妇女既有特殊的生理。也就有特殊的疾病。妇女疾病应该另有系统。他写成了妇人方三卷,还在首页上强调地提出: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都得教育子女们学习好这三卷书,通晓其中的道理。没有疾病时,可以保养身体,万一有了疾病,也不会仓皇失措。尤其是已经做了母亲的,更要好好地学习不可,每个做母亲的都应该抄写一本放在身边更好。

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整个妇人的特殊疾病,的确是一部很好的妇女卫生手册。如关于孕期卫生,他认为:妇人怀孕时,住的地方要简洁安静,尤其是调养性情,节制嗜欲,不使受惊恐。临产时不必忙乱恐慌,旁边的人也要安稳谨慎,不要说生得快了、慢了,更不要露出不安的样子,免得使产妇心里紧张,发生难产。小儿初生下时,先用指头裹棉花,擦去小儿口里和舌头上的瘀血,如果不及时擦抹,小儿一哭,咽下肚里,会引起许多疾病。假如小儿落地后不出声,可用暖水洗浴,或向小儿呵气,或用葱白当做鞭子,轻轻地打小儿的身体,使小儿哭出声来。这些办法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它,也是很合乎科学的。

孙思邈对小儿较为关注。他说:延续人类的生命,应该以培育幼苗为切要,如果没有小的生命,也就不会有大的生命。由小及大,这是常情,是不能颠倒的。所以他研究医学,总是以妇人小儿为首要,依次才研究大人、老年人,也就是生不忘本的意思。故此,孙思邈反对忽视小儿的保健问题。他说:“有的医生讨厌婴儿的乳臭气味,不肯亲近他,这是莫大的错误”

孙思邈在小儿卫生和护理方面,都有很合理的见解,他说:“小儿幼弱,肌肤还不太健康,衣服不要穿得过多,过多了反而损害他的皮肤血脉,使其不能抵抗疾病。在晴朗的天气中,最好使小儿多见阳光,乳母和小儿都应该在晴暖无风的阳光下多玩一会儿,使其气血流通,肌肉肥健,能够抵抗风寒,不害疾病。假如少有见阳光,肌肤就脆软,容易生疾病,好比阴湿地方的草木,很少见到阳光,就不容易生长起来一样。”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还认为给小儿喂奶的次数和奶量,都应当有一定的限制,既不能过饥,也不要过饱:选择乳母,应要求性格和蔼,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并要求乳母在喂奶前先把乳房里的宿奶挤去,然后喂饲;也不要让奶汁直射小儿口中。如乳母在睡觉时,最好不要让小儿继续吃奶,免得小儿不知节制,吃得过饱了。

此外,他还提出要多给小儿洗澡和换衣服,洗澡的水温要适中,时间不要太久。洗澡后在小儿腋窝或阴部涂上细粉,以防湿疹。这些细致观察的主张,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给病人治病时他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求治,则不论昼夜寒暑、路途险阻、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学医是精致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他在给病人治病时不但不收钱,还特意腾出房子给远来的病人住,并亲自为病人熬药。

他在行医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告诫人们,要热爱中国医学,他认为中国医学是宝贵的,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孙思邈倾尽一生精力,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著有《干金要方》,共30卷,书中对于临床各科的诊治方法、食物疗法及预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都详加论述。而30年以后成书的《干金翼方》,取义为与前面的著作《千金要方》相互补充,如羽如翼。该书仍是30卷,论述了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方面的内容,十分详尽。《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这两部书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用的依据。特别为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他广泛地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千金方》对方剂发展有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至孙思邈时代的临床经验。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干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干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善志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邈享年100岁,就是因为他在积极倡导食疗、养生、善志方面的理论与其实践相累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这些养生理论方法在如今的养生过程中还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地追求名利,饮食应有节制等等。

金元四大家的医术

我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已有良好的基础,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人们思想解放。出现各种学术流派,所谓的“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一情况。从宋代开始至金元时代研究各种医学分科的专门学术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