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羊病防治实用手册
7522400000013

第13章 羊病的检查与治疗技术(9)

1.等渗性脱水 又称混合性脱水,是指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病羊的血浆为等渗液,因而被称为等渗性脱水。羊患有羔羊痢疾、胃肠炎等常导致此症状。腹泻常导致体内的细胞外液大量丢失,然而在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细胞内外液±然维持等渗,但此时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转移,这将造成循环血量和细胞间液的丢失,以维持细胞内液量的平衡。病羊表现出皮肤干燥、弹性降低,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甚至引发休克。血容量不足,血液相对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同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明显增多,加强了肾小管对Na+、H2O的重吸收作用,造成尿量减少。等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水和钠的丧失,对机体补充复方盐水或生理盐水。

2.高渗性脱水 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水和钠同时丧失,但水的丢失过多,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加,如缺水继续发生,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增高,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较低,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可导致循环血量轻度下降,以及细胞内的严重脱水症状。高渗性脱水一般是由于断绝水源、出汗量过大、脱水剂的大量应用及大量丢失消化液等情况造成。病羊表现出精神烦躁,不吃不喝,口干舌燥,皮肤弹性下降,尿少、尿比重增高,大脑细胞缺水严重时将出现昏迷以及其他脑功能障碍。治疗原则是补充已丧失的液体,口服或静脉输注5%葡萄糖或低渗盐水溶液。

3.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和钠同时丢失,但体液中钠的丢失更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循环血量特别是细胞间液明显减少,机体将尽量维持血容量的平衡,当代偿功能不能继续维持血容量时,将导致休克。病羊主要表现出尿液初多后少、软弱无力、厌食、视觉模糊、血压不稳定。当脑细胞出现水肿将导致昏睡、昏迷或休克等。治疗原则是补充血容量,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静脉滴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

4.水中毒 是指水摄入量超出排水量的能力,一般是在肾功能急性衰竭、排出水量减少的情况下,输入过多低渗液或因摄取过多水分引发脱水低钠症进而引发水中毒。治疗原则是及时补充盐分,严格控制进水量,促进体内水分排出,可根据情况注射高渗盐水、强利尿剂等。

(二)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的应用

1.单独使用

(1)磺胺嘧啶 两次服药间隔时间为12小时,根据研究显示,对于奶山羊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70毫克,生物半衰期为1.82小时,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为3.44小时。每日用药一般以2~3次最好。

(2)磺胺甲氧嗪 过去认为两次服药间隔时间为24小时,即每天服药一次。据研究,给奶山羊静脉注射磺胺甲氧嗪用量为每千克体重70毫克,生物半衰期为7.01±1小时,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为12.43±2.05小时。每日给药建议在1~2次比较好。

(3)磺胺邻二甲氧嘧啶 是维持血中有效浓度时间较长的一种磺胺类药,根据研究显示,给奶山羊静脉注射磺胺邻二甲氧嘧啶时,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0毫克,半衰期为11.95小时,维持血药有效浓度时间为23.46小时;绵羊半衰期为11.16小时。因此,对羊静脉注射时以24小时一次效果最佳。

(4)磺胺对甲氧嘧啶 在吸收、排泄、抗菌能力、血中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渗入脊髓的浓度方面,比磺胺嘧啶性能更好。

根据《兽医药理》学描述,两次服药间隔时间为12小时。据研究,奶山羊静脉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0毫克,有4.38小时的生物半衰期,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为3.63±1.06小时,可见,SMD作用于奶山羊时仅为短效磺胺。由于生物半衰期时间比有效浓度维持时间更长,因此可通过适当加大剂量将作用时间延长。

(5)磺胺间甲氧嘧啶 据研究,给奶山羊静脉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有1.45小时的生物半衰期,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为3.3小时,可见,SMM为短效药物。对奶山羊的用药建议为3~4小时给药1次。

(6)链霉素 过去认为链霉素肌内注射1小时后将达到血浓度高峰。也通常可维持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为6~12小时,即每天需要注射2次。据研究显示,硫酸链霉素单独肌内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吸收速度比较快,15分钟后血药浓度均值达每毫升12.3微克,高出血药有效浓度(每毫升5微克)2倍多,达峰值时间为1.11±0.35小时。表明链霉素维持奶山羊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短于其他家畜。为使疗效最佳,每日肌内注射以2~3次比较好。

(7)红霉素 过去认为注射红霉素后,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为10~12小时。据目前研究显示,给奶山羊静脉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毫克,消除生物半衰期时间为2.78±0.69小时,维持有效浓度时间为3.22±1.65小时。

(8)庆大霉素 据目前研究显示,对奶山羊进行静脉注射后,消除生物半衰期时间为2.134±0.75小时,有效浓度维持时间约为3小时。每日用量以给药2~3次最好。

2.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对于控制与治疗畜禽感染、众多传染病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联合用药从效果来看可以获得协同治疗的作用,使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得以提高,对于控制感染,降低毒性,减少或延长抗药性的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根据临床实践显示,联合用药过程中,有些药物的混合比例并不能获得预期的增强效果,在少数情况下疗效甚至会降低。因此,联合用药产生的作用主要有相加、增强、无关、拮抗等四种关系。

临床实践中,按照抗菌药物对细菌产生的不同作用,可划分为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等。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中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如林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合霉素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不同类抗菌药物之间联合应用后取得的治疗效果具有差异性。繁殖期杀菌剂和静止期杀菌剂联合应用时,杀菌的作用明显增强,例如联合使用青霉素与链霉素时,链霉素可促进细菌合成无功能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合成仍在继续,因此细菌菌体将不断生长变大,从而有助于青霉素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增高后的胞浆内渗透压促使细菌膨胀、变形,最终因细菌溶解而死。

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青霉素破坏后,链霉素可直接进入细菌菌体内并对其发挥作用。联合使用多黏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繁殖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联合应用时,抗菌效能则降低,联合应用青霉素类与四环素类时,二者会迅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从而使青霉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降低,最终抗菌效果也明显减弱。静止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联合应用时治疗效果可以获得相加作用,且一般不会产生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