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7498100000019

第19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3)

伊索作品中有一篇《大力士神和车夫》:一个车夫正沿着一条乡间的小路赶着一辆货车,当时车轮深陷入一个车辙。乡下车夫吓呆了,愣在那里,看着货车,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高声喊大力士神来援助他。于是大力士神就出现了,对他说:“朋友,用你的肩膀推起车轮来吧,再抽打你的牛。在你自己不曾尽力自助之前,不要向我求救,否则,你靠祈求我将是徒然的。”

《狼和小羊》的故事,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一篇:一只狼来到河边,它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就想吃了它。但狼又想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欲望。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他不能喝水。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恶狠狠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大为吃惊,忙辩解道:“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那些贵族和奴隶主不就有着和狼一样的吃人的本性吗?

《鹰与蜣螂》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一次,兔子被鹰追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碰到了蜣螂,便向他求救。蜣螂鼓励兔子和鹰讲理。但鹰却蛮横地吃掉了兔子。蜣螂从这个悲剧中悟出:同鹰是无理可讲的,必须勇敢地和它作斗争。于是,蜣螂经常等候在鹰巢下面,只要鹰一生蛋,它就飞上去,把鹰蛋推出巢,把它打碎。鹰到处躲避不成,最后只好飞到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宙斯那里,请求宙斯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繁殖后代。宙斯便叫鹰在自己的膝上生蛋,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但蜣螂知道这一消息后,便带了一个粪团,飞上天去,将粪团抛在宙斯的膝上。宙斯忙掩面捂鼻,慌忙站了起来,膝上的鹰蛋也落地粉碎了。

《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说的是:农夫的几个儿子之间经常发生争吵,不团结。农夫多次劝导也不奏效。一天,农夫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拿了一束木棒让他们轮流折,但谁也折不断。然后,农夫把一束木棒拆开,分给几个儿子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很容易都折断了。农夫教导儿子们说:“你们看吧,假如内讧,便要被打倒了。”

《伊索寓言》中还有其他许多精彩的篇章,如《龟兔赛跑》《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初次看见的骆驼》

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中把奴隶主贵族常比喻为狮子、毒蛇、狐狸等,揭露他们的贪婪残暴,同时又歌颂了广大奴隶和下层平民顽强的斗争精神,鼓励人民团结起来,向贵族奴隶主做斗争。

伊索因为才智出众被从奴隶解放为自由民,在成为自由民以后,他曾经游历希腊各地,也曾在吕底亚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菲时被诬告亵渎神灵,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德尔菲奴隶主押到爱琴海边一块高耸的岩石上,被推下了山岩……

伊索在世时,他的寓言就在人民中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了,但当时并未编成书。公元前3世纪左右,伊索死后的二、三百年,一个希腊人把当时流行的200多个故事汇编成书,题为《伊索故事集成》,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公元前1世纪初,一个获释的希腊奴隶,以此书为材料,用拉丁韵文写了寓言一百余篇,同时,又有一个人用希腊文写了寓言122篇。到公元4世纪,又有一个罗马人用拉丁韵文写了42篇寓言。以上三种韵文体都保存下来。后来,又有人把韵文改为散文,加进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并多次汇集、编纂和改写,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伊索寓言》,共有360篇。

苏格拉底为何被处死

公元前399年,雅典的一个普通法院里,正在审理一起政治犯的案件,被起诉的人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被指控的罪名是“亵读神灵,蛊惑青年”、“煽动反民主情绪”。面对法院的审判,这位老人慷慨激昂,大声说道:“雅典的兄弟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的是上帝,不是你们,只要我有生命与力量,我将永不停止宣扬与传授哲学。我将劝告我所遇见的人说:嗅,我的朋友,为什么像你这样伟大、强盛、睿智的雅典城公民,如此关心金钱、荣誉及名声的聚积,对于智慧与真理却又这样的漠然?……我是上帝遣下来给我们国家的牛虻;我们国家像一匹硕大高贵的骏马,由于它体积大、行动迟缓,需要时时叮咬它,才能使它精神焕发。”可是,雅典这匹骏马被他叮咬得不耐烦了,执意要将他这只“牛蛙”拍死。一个月以后,这位老人在狱中喝下人们为他准备好的毒酒,痛苦地离开了被他称为“骏马”的国家。这位老人就是古希措最富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希腊雅典城邦一个普通石匠家庭,母亲是位接生婆。他青少年时期正值希腊社会的多事之秋,他本人就曾亲自参加过多次战役。由于对战争烽火的体验,使他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静坐书斋苦思冥想。他从书斋走向社会,以他哲学家特有的眼光观察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思想。传说苏格拉底其貌不扬,有着一个大肚子,扁平脸,狮子鼻,眼睛凸出来。他不修边幅,老是赤着脚,身着一件破旧的长袍,给人一种愚蠢甚至放荡的感觉,被称为。”雅典的小丑”。他白天几乎不呆在家里,一般都在公共场所度过他的时光。早晨他到散步场或到运动场去;上午总是出现在市场上;余下的时光是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度过的。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和各行各业的人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

苏格拉底一生爱好智慧、追求智慧,他年轻时把智慧当作对自然的思考,但通过深入思考,对以前哲学家关于自然的种种说法产生怀疑,最后体会到只有神才能真正认识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接受神的旨意,开始转向对自己、对“人自身”的思考,这时候他已经是中年人了。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人类自己就成为哲学的另一中心主题。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令人困惑乃至痛苦甚至绝望的主题。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城邦落脚生根,进入家家户户,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主张“真知必行”、“知行合一”。他反对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认为人应该注意自身的素质和德行的完善,过一种文明而简朴的生活。他主张社会各行业均应让有专长的人来管理,甚至国家政权也不例外。

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据记载,有一天苏格拉底从清晨开始在思考问题,一直想到中午,站在某个地方一动不动。到了中午人们开始注意到他,来来往往的人传说他从天一亮就站到现在。后来天黑了,有几个爱奥尼亚人出于好奇,搬来自己的铺盖露宿,看苏格拉底会不会站一整夜。而他果真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时他向太阳做了祈祷,然后才走开。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别人一起赴宴,当那个人到达时主人问他:“苏格拉底呢?”他才发现苏格拉底没有跟来。他们派一个奴隶去找他,发现他站在邻家的廊柱下。奴隶回来说:“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叫他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那些知道苏格拉底的人就蟹释说:“他有这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起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苏格拉底把这个习惯解释为接受一种“神秘的声音”,他对神很虔诚。而罗素却怀疑他“患有癫疯性的昏迷病”。

苏格拉底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孔子相似,他们两人都是开山鼻祖式的人物,在东西方历史上影响深远,名垂千古。孔子是位居第一的教师——“不寻常的儒”,苏格拉底是真正的教师——“不寻常的智者”。作为教育家的苏格拉底,有他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助产术;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反讽。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他借用助产这个概念,指出他与别人的谈话是“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他认为他的工作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而且只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助产术是对待好学青年的方法。所谓苏格拉底反讽是:苏格拉底佯装自己无知,从对方已经认定的概念出发,沿着对方的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这套方法接近于归纳论证,是用来对待那些以智慧著称,自诩有知而实则无知的成年人。苏格拉底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这种办法使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陷入尴尬的局面,他们当然会认为,苏格拉底是有意戏弄他们,让他们当众出丑,成为众人的笑柄。于是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会遭到莫须有的审判,并被糊里糊涂判了死刑。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恰逢雅典的一个祭祀日期。按照当时法律,不得处死犯人。所以苏格拉底在判刑后,又活了30天。这一段时期,他的生活和以前没有两样。他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出逃的建议,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他说:“无论如何,别人不义地把我处死,我自己是没有理由因此而自惭形秽的。因为不光彩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定我罪的人。”连典狱官都受其人格力量的感化,在他临刑前泣不成声。据说雅典人在苏格拉底死后感到后悔,又匆匆忙忙把起诉苏格拉底的其中几个人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究竟犯了何种罪行,历来学者都有争议。作为一个开山鼻祖的哲学家,他为自己的信念而死,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解释吧。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公元前407年左右的某一个夜晚,在外忙碌一天的苏格拉底回到了自己简陋的住处,倒头就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这个夜晚苏格拉底并没有陷入他思考的困惑中,而是做了一个让他自己都觉着不可思议的梦:梦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苏格拉底正坐着思索问题,突然一个美丽的天鹅从远处飞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正要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这只天鹅一下子就站在了他的膝盖上,转眼间羽毛丰满起来,然后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这奇怪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有一个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青年来拜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他攀谈起来,那青年聪明的才智让苏格拉底大为吃惊,苏格拉底的智慧也让这位青年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青年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也欣然收他为徒。联想到昨天晚上的梦,苏格拉底顿然醒悟:莫非是上帝给他派来了这么一个徒弟,他会成为自己最有出息的学生。这个青年就是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古代国王的后裔,母亲是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的后代。他的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他的一个老师见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便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柏拉图”,意即“大块头”。从此,柏拉图接受了这个名字,其真名反而少为人知了。因为出身名门贵族,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广泛地学习哲学、天文学、数学等等,也曾一度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的陶冶中。20岁时,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迷惑,像中了催眠的符咒一般地把他所喜欢的诗歌焚毁,忘却了钟情的戏剧和运动,去追随这位大师。他跟从苏格拉底求学,有10年左右。29岁那年,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刺激很大,他因此突然卧病不起,以至失去了赶赴狱中与老师诀别的机会。后来他愤然离开了雅典,周游世界,到过埃及、昔兰尼、麦加拉和南意大利。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去了西面里岛的叙拉古,他想用自己的政治学说说服叙拉古国王,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辗转中成为战俘,幸得友人为其赎身,才回到雅典。

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了雅典,他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亚(Acadermia)学园,因此柏拉图学派也叫学园派。英语所谓学院、研究院、学会——Academy即从此衍义。这是希腊也是欧洲第一所有正式名称、有具体地点的正规学府。柏拉图后半生的40年时间,基本在这个学园中度过,在学园中,他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那就是他哲学思想的形成。柏拉图一生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把他瑰丽的思想表述在30多篇优雅动人、深奥机智的对话中。这些对话的语言充满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气息,被人称为“贵妇人哲学”。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感官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关系。他把人们生活的感官世界比喻为黑暗的地下洞穴,洞穴中的人们背向洞口,双腿和脖子被束缚着,不能回头,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根本看不到洞穴之外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即理性世界。如果洞穴中的人设法挣脱了锁链,终于爬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他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哲学家就是从现实的影子出发,去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他们是追求真理的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柏拉图设计了一个体现公正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国,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最优秀的老年人——哲学家。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一样,国家的头是统治者,胸是战士,腹是群众。统治者必须有智慧,卫士必须要勇敢,群众则应当节制。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就能达到和谐与公正,处于至善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也必须由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样,国家必须由哲学王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虚构的“乌托邦”多次被后人继续构想,甚至得到实现。直至20世纪,理想国的幽灵还在许多国家游荡。

如果说文学家常评论莎翁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哲学史上就拥有“说不尽的柏拉图”;如果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导师,那么,在西方,柏拉图就是哲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做“百科全书”

公元前335年的雅典郊外,有一所著名的学园——吕克昂学园。学园风景秀丽,林荫道上点缀着树木、喷泉和柱廊,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领着他的学生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自由地讨论着各种哲学问题,他的声音极有诱惑力,他的学生们也总是兴致勃勃。只要老师一转身,他的追随者也跟着转,每次都井然有序地分成两列,恭恭敬敬地跟在他身后绕圈子漫步,场面蔚为壮观。他和他的学生因此而获得了“逍遥学派”的美称。这位哲人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被黑格尔称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的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