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7497100000039

第39章 明朝后期(1522~1627年)(1)

⒈帝王后妃宫廷风云人物

世宗朱厚骢

明世宗朱厚骢(1507年~1566年),年号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于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公元1521年即位,革除先朝敝政,清理宦官庄田,裁革锦衣卫,朝正位置一新,后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政治腐败,国势日趋没落,谥曰孝肃皇帝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发了“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门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

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为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嘉靖统治时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壬寅宫变”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烧炼,求长生,因此凡是能够延长寿命的方法他都喜欢尝试,有人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

一天清晨,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干清宫,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一个宫女害怕起来,他跑出干清宫呼救,方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这就是震惊中国的“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对道教的崇拜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许多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他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但就是不舍得处理他,嘉靖后期,皇帝专心烧炼,长时间不上朝,朝政把握在严嵩手中,他立朋党,除异己,威风八面,后来由于年老,思维缓慢,不能再为嘉靖皇帝撰写青词,才被嘉靖皇帝找借口罢黜了。嘉靖朝的军事可谓喜忧参半,北边蒙古不断侵扰,一次竟打入京畿(史称庚戌之乱),另外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的叛乱。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与此相反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总督胡宗宪采取剿抚并重的办法,几乎彻底解决了长达百余年倭寇问题。这也算嘉靖皇帝不多的功绩吧。

时间流到了嘉靖皇帝生命的最后几年,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载后。

穆宗朱载后

明穆宗朱载后(1537年~1572年),年号隆庆,世宗皇帝的三子,30岁登基,是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公元1538年被封为裕王,世宗死后即位,穆宗继位后,严惩方土,下令释放海瑞,在为6年,终年36岁。朱载后可以说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

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有人将万历前十年繁荣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张居正,没有朱载后放手让张居正在政务中去锻炼,没有穆宗皇帝对嘉靖朝弊政的改革,万历朝的繁荣就无从谈起,因此将朱载后归于明朝比较好的皇帝之一。当然,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朱载后也有自己的缺点,有人说他懒,的确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从这方面看他是很懒,但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不也是懒与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给管仲吗,他照样不失春秋五霸的称号。不过朱载后的懒于政事毕竟是不可取的,同时他贪色,整天在后宫里忙来忙去,被人比作后宫中辛勤的小蜜蜂,最后他也是死于色,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隆庆朝也并非太平无事,“庚戌之变”就是在他统治期间爆发的,这也是土木之变也先率兵包围北京城后,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好在蒙古人关心的并不是北京城,而是金银财宝,壮丁工匠,因此这次蒙古人并没有大举进攻北京,而是大肆掳掠了一顿后,驮着战利品回了老家,不过这次战争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边的防御,此时张居正在朝,戚继光在边,为巩固明朝的边防做了很多努力,使得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再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

隆庆六年五月,宫中传出了皇帝病危的消息,被女色掏空了身子的隆庆皇帝,从此再没有站起来,他匆匆走完了六天的帝王生涯,把大名江山留给了年仅9岁的皇子朱翊钧,终年36岁。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穆宗皇帝第三子,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万历。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称年亲政后,却不长视朝,身居内宫,社会越发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后看中,多次临幸,不想竟珠胎暗结,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36岁,于是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张居正由于操劳过渡,于万历十年去世,终年58岁。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严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厌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机弹劾张居正,这时太监冯保已经失宠,皇帝成年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势对张居正非常不利。开始万历皇帝还并不忍心对张居正下手,但是经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许多读史之人看到此处,都不免为之遗憾。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当时的日本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平壤之战体现了明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一举取得了此次攻坚战的胜利。但是日本人很快缓过了气,明军的继续前进受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当时由于国内很不稳定,军费开支很大,日方也想回国整顿,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各自罢兵。谁知日本人一向说话不算,三年后又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此时宛如一代英主,毅然决然再次派兵,本来吝啬的他,此次也动了血本,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的银两、粮草。但这次日本的进犯是有备而来,明军在战场上没有占到一点便宜,除了零星的小胜利之外,难有大的作为。好在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将领率兵回国抢占地盘,朝鲜战争以明军的不战而胜画上了句号。不管怎样,万历皇帝在这件事上处理的还是不错的。再来说说国本之争,万历年轻之时,偶尔行到母亲的寝宫,发现了一个宫女长的非常可人,于是私下临幸,谁知宫女竟怀了龙种,万历的母亲本就是宫女,因此,并没有为难这个宫女,反倒让万历皇帝封他为妃,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兴起,并不当真,新劲一过便不想负责任,因此他对王氏、朱常洛都没有什么感情。另外一点,当时的郑贵妃,宠冠后宫,是万历皇帝的心尖,郑贵妃是邀宠的好手,把个万历皇帝弄的神魂颠倒,对她言听计从。郑贵妃也有儿子,朱常洵。这个小孩长的也招人爱,出身也好,万历皇帝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他为太子,于是就想出了种种办法,但遭到正直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应该是众大臣,因为朱常洛毕竟登上了皇位。梃击风波可以说是从国本之争演变而来,他也是郑贵妃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掷的最后进攻,国本之争大臣的势力占了上风,郑贵妃心中非常着急,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张差,在太监的配合下,他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的门口,当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守门的太子宫中太监当场抓住。这就是著名的梃击案。以上只是对此案的一家之言,关于案件的说法还很多,总没有一个定论,因此此案被列为了明宫三大疑案。此案也说明了当时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是多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