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7495500000024

第24章 驻藏军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处理(14)

驻藏军人违法心理与预防

一、如何分析军人犯罪心理人的行为源于需要,需要引发动机,动机的驱动产生行为。人总是不断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如果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客观现实条件而又挖空心思追求非法满足时,犯罪愿望和观念就开始萌发。一旦抑制不了外部的诱惑和内心的躁动,犯罪行为就可能发生。从犯罪需要到犯罪行为的转换,犯罪军人充满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规律。1)犯罪的需要结构畸形需要是军人犯罪的原动力。同一客观现实的刺激物,可以引起青年官兵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比如,拾到了贵重物品,有的不声不响地寻找失主,送还后甚至不留姓名;有的据为己有,把它变为个人的私财;也有的向对方讨价还价获取好处,或当作敲诈的资本。这些不同的做法,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明了个人需要结构的状况。青年官兵生活的环境相同,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也无太大的差异,极少数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是他们畸形需要的恶性发展。青年官兵正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的黄金时期,对人生抱有很高的期望,物质和精神欲望比较高,其很多需要是积极的、合理的。但如果对这些需要的认识产生歪曲的理解,对需要的追求恶性膨胀到与社会要求完全背离时,这种需要结构就是畸形的。

2)犯罪动机的形成凡是引起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犯罪活动是犯罪动机所驱使的。军人的犯罪动机,既可以由生理物质需要的畸形发展而引起,也可以由精神需要的恶性膨胀所诱发。犯罪动机从萌芽到犯罪手段的选择,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当犯罪动机处于萌芽状态时,作为一种欲念,常常表现为时隐时现、若即若离。产生犯罪动机并一定都能导致犯罪,如能正确的引导、有效的管理、严格的控制,是遏制犯罪的重要条件。

3)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的转化有一个过程,包括准备和实施阶段。所以,犯罪的人总是对犯罪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机会因素,给予特别的关注。一旦外界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就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犯罪行为。尽早察觉犯罪准备的迹象,严格控制能引起犯罪的机会,就可有效地制止犯罪的形成。

二、如何预防军人激情犯罪

当发现消极激情爆发的苗头或消极激情刚刚爆发时,就应采取迅速、果断、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控制,以避免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1)设法转化就是充分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耐心疏导具有爆发行为和消极情绪者,以转化到积极方面或别的方面去。其注意力发生转移,激情的强度得到缓解,情绪暂时得以控制。激情的爆发和消除,取决于对方的认识和自控能力。进行转化控制,要根据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及时地调节,转移“视线”,力求使矛盾得到缓和;同时,要给当事者创造下台阶的机会和条件。许多消极激情形成的怒发冲冠状态,是在当事人大脑神经受到巨大刺激而无法承受时爆发的。因此,做缓和工作时,要尽快使当事人脱离当时的环境,避免原有的情境刺激,引导另一方做让步,防止矛盾冲突升级。

2)及时冷化就是通过冷处理的方法,使强烈爆发出来的激情处在抑制和消退状态,待情绪稳定之后,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犹如“扬汤止沸”。实行及时冷化,要用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警告当事人,使他认识到一失足则成千古恨,不能因一时的冲动,酿成终身的懊悔。要让围观者迅速离开,防止当事人为了保住面子,硬把事情僵化到严重地步。不要硬逼当事人马上承认错误,给予思考和转化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当事人弄清事实,消除误会,沟通思想。如果激情爆发事出有因,就要在肯定他原来正确的一面的同时,指出其采取极端措施的危害,通过启发开导,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积极强化就是在当事人处于剑拔弩张的激情状态,批评和劝告无效、不能解决问题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其危险行为,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其方法之一是用行政命令使当事者冷静下来。它对有一定觉悟和认识能力强的官兵比较适合,当他们听到命令后,会在情绪失控中猛然醒悟,进而使激情消退,但对认识水平较低、受害较重或吃软不吃硬者,不一定能产生作用。方法之二是对消极激情爆发到极点、随时都可能贸然行事,采取凶残手段或造成某种威胁的人,要果断地采取必要的限制保护措施。必要时,将当事者暂时看管起来,以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

三、如何预防军人报复性犯罪

报复性犯罪,是主体感到个人或集团利益被侵害时,采用非法手段进行回击的一种犯罪行为。此类犯罪案件与军队其他各种犯罪比较,发案率较高,且多采用暴力手段,危害性大,后果严重。因此,针对军人报复犯罪的心理特点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注重发挥教育的内化作用,提高军人的认识能力报复性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军人个体的认知水平有重要关系。为此,要通过思想教育,从根本上减少报复性犯罪的思想动因,搞好法律宣传,使每个军人学会冷静地进行法律思考、自我控制、自我警诫,避免报复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2)加强个性品质训练,增大军人的心理容量注重培养军人的抗挫折能力,提高他们对各种困难、误解、屈辱、不公和意外打击的耐受力,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此外,还必须引导军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情感。在内心矛盾冲突时,设法化解消极情绪,扭转失衡心态,防止报复心理的产生。

3)疏通宣泄渠道,化解互相间的对立情绪挑选一些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同志,经过一定形式的培训后,组成“心理咨询小组”,在基层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便少数处于不良心境的同志能够在正确的心理诱导下,排除淤积在心底的焦虑或激愤,得到心理平衡。对心理矛盾突出、情绪严重对立的个别人做工作,也应适当地运用宣泄疏导的方法,进行“冷处理”,使他们有控制地释放激情。

4)加强心理预测,及时发现和消除报复性犯罪苗头心理预测应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客体预测,即通过对军人所在环境的综合研究,把握可能引起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各种诱因,把工作做在前面;另一方面是主体预测,它是对军人自身情况的预测,包括从个性心理特征上预测,从个体需要上预测,从行为表现上预测等等。通过预测,发现和掌握个别人的侵害性心理意向及时调整,防止报复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驻藏军人其他常见心理问题与处理

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心理就是指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常表现为忧郁、悲观、孤僻。这种心理一经产生,若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中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和表现。

一、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幼年时期,由于幼年无能而在内心产生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有的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有的人却处理不当,从而产生许多精神病理现象。

根据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论断和大量的经验事实,可以把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则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首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是新的目标总要以已有的目标实现为基础。例如登山,登上了1000米的高度就要向2000米进发,如果1000米高度尚未达到,甚至几经挫折,那么这个人首先想到的高度就只能是1000米,或者还会低于1000米。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她)的需要和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若一个人几次努力都失败了,他(她)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因此,对于自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从小事做起,增加成功的经验,特别要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社会对个人行为缺乏正性强化每个人常常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之处。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较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士(如父母、领导、老师)对自己过低的期望和评价,就会影响其本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自己低估了自己。父母常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也有的父母对子女失去信心,恶语相加,久而久之,就导致子女形成自卑感。有不少年轻战士缺乏自信,有较强的自卑感,往往与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带兵方式有关。

3)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人的一生中经常面临新的选择和考验。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和驾驭。性格内向、胆小多疑的人往往夸大外部困难而低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产生心理负担,限制了能力发挥,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印证了自卑者的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4)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导致自卑有的人因为生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生理残疾、身患疾病、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等)而感到自卑,有的人因为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智力水平较低、能力较差、性格古怪、脾气不好等)感到自卑,还有的人则因为恶劣的生活境遇(如家庭出身不好、经济贫困、职业地位低下等)感到自卑。

二、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1)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者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的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窄变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你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你的注意力就会被他人所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心情就会变得开朗。另外,通过与他人交往,能多方位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由此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不等于滥交,而是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自卑者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而不宜选择那些心胸狭窄、盛气凌人、冷漠孤傲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否则,只能加重其自卑心理。

2)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自卑心理既然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调,那么对其克服的重要办法,就是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要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你过去的成功经历,借以激发你的自信心;而对自己过去失败的事例,要进行重新归因,不要将失败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自己,尽量作外部归因。当你面临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怕,我错了别人也不会取笑我的,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以前比这更难的事我都能干好,何况这点事情“。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卑心理是可以减弱甚至消失的。

3)增加成功的体验自卑感通常是由于自我表现过程中道受挫折和失败而引起的,所以,成功地表现自己,补偿过去的失败,对于战胜自卑感是非常重要的。要懂得循序渐进地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自己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力争首次行动成功。首次行动的成功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以往的局面,使情况发生了转机,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另外,切不要忽视小小的成功,因为任何的成功都会提高人的自信。随着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便会逐步被自信所取代。

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是指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企图排除乃至破坏别人优越状态的激烈的情感活动。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

一、嫉妒心理的基本特征

1)人际关系中的排他性嫉妒心理的排他性表现为嫉贤妒能,排他赞己,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嫉妒心理的恶性发展,便会产生攻击行为,如因妒人貌美而毁其容、妒人成功而毁其誉等等。

2)态度上的逆向性没有嫉妒心的人,对真、善、美的事物,总是表现出赞誉的态度,因羡慕而效法;而嫉妒心强的人则越发表现出厌恶、愤怒和不能容忍的态度。

3)对象的广泛性一般地说,嫉妒的对象没有固定性。不管关系远近、是否对其构成直接威胁,他(她)都会自觉或不觉地流露出嫉妒和不满,但由于利害冲突不明显,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只有当被嫉妒者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与自己大体相当,且有某种利害关系或是竞争的直接对手时,才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贬低嫉妒对象的优点和长处;蓄意寻找其缺点毛病,吹毛求疵,渲染夸大;制造流言蜚语,造谣中伤;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甚至产生暴力性的侵犯行为。除此之外,有些嫉妒心理的表现具有隐蔽性,不轻易表露出来,也不愿意承认嫉妒心理是构成自己行为的动机,更不愿意让嫉妒对象察觉出自己是嫉妒者。

二、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1)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不接受现实,一旦自己地位低于别人,就会用想象来编织他人的缺点,捕风捉影,吹毛求疵,制造事端。这种人在家里家外,都易生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