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
7493400000076

第76章 秦汉(40)

那时国家政事日渐败坏,皇帝的统治大权落到了外戚与宦官手中。张衡因此向皇帝呈上奏折,陈述这些事情说:“唯有陛下通达的智慧和美好的德行,受到人民敬仰,本应承受天意继承皇位,但中途遭到颠覆,帝王的美德一度被埋没了。今得以迅速升迁,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正如人们所说,将要登上崇高位置的人,必定是先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亲身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知道百姓的疾苦,历经过很多的艰险难易的人才能明辨事物的真伪,所以能处理种种事务,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有的事都能处理得很妥当,政绩显著,诸业兴盛。怪不得神灵赐给福禄,百姓给予荣誉。而今天下人事对立局面未得解决,灾祸不断发生,神灵虽然遥远,但暗地相合的儆戒就在眼前。仁政赐福,淫乱降祸,就像影子和声音一样随之而来。注重恩惠道德就会产生美好的结果,坚持过错就会带来祸患。通向天堂的道路虽然遥远,但吉祥和凶恶的事是可以看见的。近代的郑众、蔡伦、江京、樊丰、周广、王圣等人都可以效法。所以,恭敬俭朴、威严禁忌、必受到福气。奢侈荒淫,谄媚怠慢,很少不被杀戮的。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情欲胜过天性,随欲而行,不知回首,难道只是不贤吗?中等才能的人都是如此。假若不是贤达,见有所得不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积累坏事而成罪过,其罪是不可原谅的。当初假使能瞻前顾后,做事谨慎周到,将前事当成镜子而引以为戒,则怎么能落入凶险灾难的境地呢?高贵宠幸的臣子,大家都敬仰,臣子有罪过,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赞扬美好的事,非难丑恶的事,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怨恨之言充满四海,神明降其祸害邪僻。常年雨水不充足,反思有什么过失,正如《洪范》书中所说:‘国君行为有差错,则出现久旱不雨。’担心群臣穷奢极欲,昏庸地越过法典和礼教,从下面影响到上面,因此加速了灾祸的到来。前年,国都洛阳发生地震,山崩地裂,地震的强烈破坏,给震区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君以静治于前,臣以动治以后,威望出自君主,不趋于下级,是合乎礼治施行的政治。我内心很担心圣上对治理国家的事有懈怠情绪,制度、政令不是完全出于皇帝一人,不能下决心政专于己,让群臣与圣上具有同样的威望。君威不可分于他人,君德不能让别人共有,正如《洪范》中所说:‘臣下如擅专威福和美食,就有害于国家。’上天鉴察甚明,虽然离得很远也不遗漏。上天以灾异警示于人,前后已有数次了,但未看出有什么改变,所以灾祸反复出现。自然不是圣人,就不可能没有过失。希望陛下考虑,所以才考察古代率由旧章,不要使驾驭臣下的刑德八柄,不由天子。如果恩泽都由皇上施给下面,事事依据礼制,礼制完善了,奢侈越轨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事情合理相宜就没有凶患过失。然后神灵也因为天下治理恰当,而灾祸消除不会再有了。”

东汉开国之初,汉光武帝刘秀善于用图谶来预言治乱兴废、吉凶得失,到汉明帝、汉章帝,还是效法祖先。刘秀建立东汉,振兴汉朝之后,儒家学者都争先恐后学习宣扬神学迷信的图谶和纬书,并且还加附以迷惑人的妖言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都是虚妄之言,不是圣人的说法,于是向皇帝上疏说:“我听说圣人明确审定阴阳历法以确定吉凶,重视用龟甲和蓍草占卦,同时也采用九宫(按:中央宫加上卦的八宫)的方法占卦,通过天象以验证人事间的吉凶之道,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有的是观察星辰运行合乎规律可不符合规律,来确定千万气候寒暖变化的原因,有的是根据龟甲和蓍草的占卦、策问情况而进行吉凶判断,女巫男觋装神弄鬼祈祷预言吉凶,他们这样做的根据,其道理是各不相同的。事先确定各种现象所预示对应的吉凶祸福,然后再以事实去证验,因为一些有知识的人推崇它,所以称之为谶书。谶书开始出现的时候,知道它的人很少,从汉朝代替秦朝,经过激烈的战争才建立汉朝,功成业就,可谓是件大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尚没有出现图谶之学。如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夏侯胜、眭弘等人,都以讲阴阳灾异等学术而闻名,在他们的著述中,没有一句讲谶书的事。西汉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所领导校订的国家秘藏图书,查阅审定的所谓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家之学术著作,也没有谶说的记录。汉成帝和汉哀帝之后,才开始听到谶说之言。《尚书》记载上古帝王唐尧命令部落首领鲧治理洪水,鲧用了九年时间而绩业无成,被杀死在羽山,大禹奉首领虞舜之命继续治理江河、兴修水利,获得了成功。而《春秋谶》却说是由名叫共工的人治理的洪水。凡图谶之书都说黄帝讨伐蚩尤,而唯独《诗谶》一书认为是“蚩尤失败,然后是唐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般与墨翟(墨子)的故事,其事出自战国时期,并非是春秋时代的事情。该书又说“另外有个益州”,而益州的建置始于汉代。长安周围三辅地区的帝王坟墓,历代都可知道。至于谶书图中的内容终止于汉成帝时。同一卷书,几件事前后说法互相矛盾,圣人的言语势必不能象这样的。恐怕一定是一些弄虚作假的人要挟世人,以骗取资财。过去有位在宫廷任侍中之职的贾逵(字景伯,是天文学家和经学家),他曾摘录谶书中互相矛盾的事三十余件,那些宣扬图谶的人都不能解答。至于王莽篡夺汉朝的王位,给西汉造成莫大的祸患,八十卷所谓谶纬之书为什么没有预言而引起人们的戒备?由此可见,图谶纬书形成于西汉哀帝刘欣和平帝刘衍之际。而且《河图络书》的篇幅,著录已经固定,后人想加上谶纬之说,是不容许轻易改动的。东汉永元年间,清河郡的谶纬学者宋景根据历史记载推测,预言要发生水灾,并且虚妄地说,他很清楚地看见了伏羲氏传给大禹平治水土的玉简。有些人以至于放弃家产,逃往山上,以避水灾。后来都没有应验,于是又重新采取以往已发生过的事,用来作为验证。至于东汉顺帝刘保恢复帝位,谶纬家们也未能预先知道。所以,谶纬之说是欺骗世人、有害风俗的虚妄之言,以此来欺瞒皇上和达官贵族,事情的真假十分明显,不如将其揭露和禁止。何况律历、卦候、九宫、风角之卦占,常常能够得到应验。世人就是不肯学习,而且竟然认为是不可信的。就好象绘画家,实际存在的东西难以画得像,而虚假的东西可以随意乱画,别人不好讲究。应该把收藏的图谶之书,一概严令禁绝使用,才能使正邪不再有所混乱,各种典籍就无缺点和受到玷污了。”

张衡于阳嘉元年(132年)升任公车司马令侍中,皇帝召引他到自己所住的宫内任职,他在皇帝左右,常以含蓄的语言议论政事,并给予暗示和劝告。皇帝曾问张衡天下有什么憎恨厌恶的事情,宫中的太监们害怕所作的坏事被告发而毁掉自己,都用眼睛看着他,于是张衡未用真话对答而离开。宦官竖子们唯恐日后会有所祸患,索性都在皇帝身边说他的坏话。

张衡常常图谋自身安全之事,认为吉凶之间具有依赖转换关系,其结果难以预测。于是就撰著《思玄赋》,用以宣扬、寄托自己的感情和志向。

汉顺帝刘保永和初年,到诸侯国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作相。当时河间国王刘政态度骄横,各种设施超过出了与自己身分相应的规定,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强大族,也和河间王一样做出不合法度的事。张衡一到任,严明法律,整顿法度,暗中查明奸党的姓名,很快将这些人捉拿归案,于是从上到下的人都规规矩矩,没有人敢再做越轨的事,人们都称颂他对国家政事治理很好。任职三年,上书请求退休,未获允准,被征召授以尚书之职,协助皇帝管理文书等事。东汉永和四年(139年)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著有《周官训诂》,崔瑗认为与诸儒生不能有什么不同。张衡又想继孔子研究、解释《周易》所作的《彖》、《象》之书尚未完成的部分,遗憾的是最终未能完成。还著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等共三十二篇。

汉顺帝永初年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桃马余等在洛阳南宫东观从事著作,修撰《汉记》,据此制定汉代的礼仪制度,上书请求张衡参加研究其事,恰巧此时刘珍、刘桃马余二人相继逝世了,因而张衡常常因此叹息,想最终完成这件事情。他在做侍中期间,上疏请求允许他专门从事东观的修撰事业,收捡整理遗文,全力继续修撰《汉记》。又条陈司马迁、班固所记叙的与典籍不相符合的事有十多项。还认为王莽传中只应该记载他篡位的事就足已了,至于逐年逐月记录国家大事及灾祥,宜放在《元后本纪》中。又认为淮阳王刘玄即位,为大家所公认。刘玄于光武帝刘秀初年为将军,然后即皇帝位,所以应该以更始年号建于光武年号之初。多次上书,始终不被采纳。到了后人著述的时候,都不详备,对此人们感到很遗憾。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论道:崔瑗称颂张衡说:“技术穷究天地,制作和自然造化相同。”他“数术”与“制作”的精巧细密难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吗!推究张衡设计制作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巧夺天工的构思,似乎天地都无法包蕴他的灵秀之气;运用心思制作候风地动仪等机械,世界上任何人的智慧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说他的思路深刻精微,是人的智慧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礼记·乐记》上说:“德行先建立起来,而后技艺才能方能获得发展。”衡量张衡这种才智思虑,难道仅仅是“艺”吗?他的技艺精巧,对德行又有什么损害呢?

道教的兴起

从战国始,黄老之学便开始盛行起来,并逐渐分衍为几个流派。当时,申不害论学本于黄老而专主刑名,韩非也喜谈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齐国邹衍则将黄老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使阴阳五行成为道家的一个分支。在齐楚,神仙方技家则将黄老与养生之术结合起来,以致古代的医学、房中、神仙等祛病延年著作,多托于黄帝名下,这些在后来成了道教成立的重要渊源。

汉初,黄老之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影响颇大。以上几股思潮也都相应地得到了发展。汉中期,武帝重用董仲舒提倡儒学,但仍充分利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谶纬之学。汉武帝自己也非常相信神仙方术,当时有个名叫李少君的人,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称炼丹的一系列程序是黄帝得以成仙的途径,武帝马上让人按此去办。如此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对道术的信仰翕然成风。至汉成帝(前32—前7年)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把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与真人奉命传达“天意”给经书创造者的观念结合起来,即把天帝、真人、方士的构成体系融于经书之中,并让天帝之道教人的使者直接干预社会政治生活,企图借神仙之力替天传道。

到了东汉,黄老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奉黄老养性以求长生的风气遍及朝野。光武帝勤政不怠,太子刘庄劝他:“陛下你虽然有禹、汤的英明,但缺乏黄、老的修身养性之福。希望您爱好精神,优游自宁。”楚王英到了晚年也更喜黄老,并把黄老与浮屠置于一起祭祀。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刘曾赐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予王苍,这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绘图成册的道术宣传品。

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流传后来作为道教早期经典的《太平经》一书,顺帝在位时(125—144年),由琅邪人宫崇把它献给皇帝。它开初只是一个提纲式的文本,经过一些好道者的不断增饰,最后由于吉、宫崇等的编纂,逐步发展成一部内容庞杂、行文有差、卷帙浩繁的著作。该书继承《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阐述了其宇宙万物的生成理论。又针对汉代政治动乱、天下不平的现实,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社会危机的“太平世道”理想。并且着重阐述了长生久寿的理论及具体实施的各种方术。又以天人感应等现象来解释所谓“天人一体”的思想,将神、仙、人置于一等级分明的世界体系之中。因而,其中既继承了道教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原始宗教、巫术及儒家伦理思想,也吸收了当时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等自然科学成果,以致奠定了以后道教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后,在《太平经》的感召下,形成了道教中的一支,即太平道。

也就在差不多同时,即顺帝年间,沛国丰县人张陵到蜀郡鹄鸣山学道,造道书,创五斗米道。这种道得具有主神崇拜特征的多神教,神谱中有大量天君神官,皆各有所治,各有所主,而又以“泰清玄元”、“太上老君”等为主神。这一派也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其途径则是由神仙除去死籍,消灭三尸,不让魂魄远离人身,或节禁魂魄不弃人身。又常用禁咒符水和传统的中医方法来治病救人。其中,也有一些试图通过服仙药以求长生的迹象,诸如行气、导引、房中术等道术也得到阐述。为扩大这一教派的影响,张陵创立了24个教区,称24治,各治由祭酒主持,奉道者都编户入册,并要求教徒在一定的时间会集到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们是否有违反禁忌、戒律的行为。会后教徒回家,还须向家人传达“科禁威仪”,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