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淑秀
台上衣冠霞帔,生旦净末,长袖善舞;台下蒲扇翩翩,老少妇孺,济济一堂。
每逢春节期间或农历六月,在寿宁许多乡村,热热闹闹的社戏总会如期上演。鼓乐声声,唱腔绕梁,几天几夜,不罢不休,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说起这社戏可不一般,它叫“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
《寿宁待志》中记载:“西溪人多习戏……”作为一代著名戏曲家,冯梦龙与北路戏的成长有着一段不解的渊源。
明崇祯八年六月的一个中午,冯梦龙带着县丞微服私访来到凤阳乡境内。炎炎烈日炙烤得地面都在冒烟,冯梦龙又饥又渴,煞是难熬。恍惚中,远处传来声声鼓乐,袅袅乐音,循着声音的方向,冯梦龙加快了步伐。
近了,近了,前方不远处隐隐约约露出飞檐翘角。原来,廷家洋陈氏宗祠里正上演着一年一度的“六月戏”。冯梦龙忘了饥渴,与县丞一起找了条凳子在戏台前坐下。出场的是一个花旦,音色甜脆,行腔跳跃,婉转亮丽,伴着锣鼓、大钹、唢呐、二胡,余音绕梁,而且人美服华,唱腔介于联曲体与板腔体之间,节奏多变,尤其是以后半拍起音的音乐穿插在乐句中和大音程跳进等的变化,使曲调活泼奔放,优美动听。冯梦龙看得如痴如醉,忘了连日来政务的烦扰。
可是,当一个老生上场时,其音色清澈明亮,夹念白于行腔中,且唱“停!”冯梦龙大喝一声,将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台上演员也愣住了。“干什么?砸场啊?”几个正看得入迷的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惹得火冒三丈,撸起袖子,走到冯梦龙面前。县丞连忙解释:“我们是县城来的……”“县城来又怎么样?你以为你是县太爷啊?”观众都停止了看戏,围了过来,连剧团的团长也出来了。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的县丞连忙挡在冯梦龙面前:“这位真是冯知县!”“冯知县?听说冯知县是个书生,能这般鲁莽?”“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冯太爷能来吗?”
观众你一言我一语……无奈,为了解围,冯梦龙只好亮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给观众讲解了刚才这个段子的错误之处和这个曲目编排得不合理的地方。听冯梦龙说得条条是道,都瞪大了眼睛:“原来冯太爷还真懂戏曲?”“那当然,冯大人是著名的戏曲家。”县丞不无骄傲地说。剧团团长马上把冯梦龙迎进后堂,向他虚心求教。冯梦龙把剧团的所有剧目剧本都认真地看了一遍,发现不少剧目不仅唱词简单,而且押韵几乎不合规律,甚至错别字连篇。
“多好的剧种啊,我该帮帮他们!”冯梦龙当即决定担任剧团的总指导,并把自己的几个剧本交给他们。
一来二往,团长与冯梦龙成了好友,他们一有空就一起研究戏曲,研究剧本的创作、人物形象的设计等。一部部新作诞生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让剧团一天天红火起来了,周边地区的戏帮也都纷纷前来向他们拜师学艺,社戏慢慢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需要,许多村庄建起了剧院,经济稍差的也在宗祠或宫庙里设个戏台,逢年过节都演上几天几夜,有钱的人家逢着红白喜事也都要请个戏班,热闹一番。
渐渐地,一支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渐趋成熟,与后来从赣东南、浙西种之一。
“半假半真千古事,一颦一笑百年人。”曲终人散,然历经数百年后,北路戏在二○○六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冯梦龙的名字也镌刻在寿宁人民的心中。
山一程,水一程,苏州才子寿宁城。风一更,雨一更,一代知县留名声。
……为了纪念这位“祖师爷”,也让当地党员干部从冯梦龙的勤廉事迹中受到启示,寿宁县创作了《戴清亭》、《寿宁知县冯梦龙》等廉政剧目,每年春节期间在全县各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