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作而行之”一廉吏
马汉民
值开“中国气派、民族风格”通俗文学先河的明代文学大师冯梦龙诞辰440周年之际,欣喜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等地考察时对冯梦龙知寿宁县给予的高度评价:
明代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传之后世的文学家冯梦龙,科举之路十分坎坷,57岁才补为贡生,61岁才担任福建寿宁知县,任期也是4年。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当时的记载是:“牢房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
习总书记还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现在重温冯梦龙的《寿宁待志》,深感: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具有借鉴意义。毛泽东主席读过他的《东周列国志》、《智囊》,赞赏有加。鲁迅对冯梦龙的作品也是十分喜爱。习总书记褒奖冯梦龙为官能造福一方,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更是一位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倡导者,旨在推动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这不但反映了习总书记是一位通晓古今、知识广博的国家领袖,更是五千年文化古为今用的践行者。
笔者以大为感动、大为震惊的心情,反复学习总书记在兰考县常委会上的《讲话》,这使我陡然迈开了一大步,接近了冯梦龙。尽管我三十多年来几乎全神贯注地像福建的王凌同志一样,脑际里始终盘旋着冯梦龙的人生与他所创造的命运奇迹,组织和开展了有关冯梦龙的学术工作,可现在想来,我们缺少的正是习总书记所阐述的冯梦龙“吏治”上的关键问题,这无疑是冯梦龙生命中最为闪光的辉煌一页。习总书记博览群书,慧眼识宝,为我们“冯学”研究者开拓了研究的新课题、新主题,升华到“冯学”与当代政治相结合的思想高度,搭建了文化古为今用的桥梁,为“冯学”工作者今后开展研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冯梦龙在寿宁为官四周年,为解“寿民之苦、寿民之艰”而竭尽了自己的努力。在明末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一个七品芝麻官尚能以民为本地办实事、做好事,就贫困的山区而言,委实是破天荒的幸事。为此,冯梦龙在寿宁才成为“民不能忘”、万古流芳的人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具有强烈的“名人崇拜”的传统观念。百姓心里有杆秤,好坏亲疏分辨明。尽管冯梦龙离开寿宁已距今375年,但他生活在寿宁时的一言一行和从政业绩,均已成为坊间佳话,根植在记忆里、传承在言行中。
四年前秋天的一个上午,笔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寿宁鳌阳古镇。下得车来,我实实地感到冯梦龙文化扑面而来:走在以冯梦龙命名的大道上,下榻在冯梦龙宾馆内,越过高高的冯梦龙石拱大桥,便是壮观的冯梦龙文化广场。广场旁,一块镌刻着冯梦龙格言的玉白色牌匾上的一字一句,都启迪着后来人智慧的滋生;在南山山麓,高高耸立着的冯梦龙塑像,更令瞻者敬意顿生。冯梦龙慈祥的双目凝视着寿宁古镇,宛如关切地向“子民”问好……一切有形的设施,使来自冯梦龙故乡的笔者,对冯梦龙人生进行系列研究的始作俑者--寿宁,感慨不已。1985年,寿宁举办了第一次冯梦龙学术研讨会,开始了研究冯梦龙文化的作品和人生。因为有了第一次,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两次、三次、四次……促进了冯梦龙文化现象的研究列进了科研项目,为建立我国“冯学”体系性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目下,国内外研究冯梦龙的学者、专家已达四百多名,队伍仍在不断壮大。
在寿宁期间,感谢李安同志带领笔者一起采风。所到之处,但遇长者,只消言及冯梦龙,无不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叙述说冯梦龙的故事。三百多年前的旧事,在寿宁百姓的生活里穿越时光,鲜活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迄今仍保留在寿宁的这片热土上,已成为了寿宁一份珍贵的文化宝藏。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学是活态的,叙述者在叙述昨天的故事时,又加上了今天的新观点。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所讴歌的对象就是爱民如子的冯梦龙,印证了冯梦龙的故事,不论在寿宁或苏州,都具有极大的民众基础和百姓市场,更经过数百年来叙述者的千锤百炼,在艺术上都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珍贵的口碑资料极具研究价值,我们视作“研究的活化石”,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保护它、传承它,将成为我们的责任担当。
寿宁在挖掘传统文化遗存过程中,刘春民同志又带领一批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编纂《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一书,这是为研究冯梦龙知寿宁吏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横断面。书中作品对习总书记褒奖冯梦龙为官清廉积极响应,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冯梦龙其人、其事,让更多人认知、效学他写书为人民、做官为人民的高尚情操。愿更多的文学工作者能学习冯梦龙“作而行之”的人格魅力,唯有这样,其作品才能成为经典的传世佳作。
2014年9月10日
(马汉民: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名誉会长)第1章赴任寿宁黄立云明崇祯七年六月,六十一岁的冯梦龙由丹徒训导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丹徒县地处江苏西南部,北与扬州隔江相望,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训导相当于如今教育主管部门的副职。寿宁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且与苏州有千里之遥,但一个岁贡出身的人能由训导直接升任七品知县,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喜事。
六月十三,在南下福建赴任寿宁知县之际,冯梦龙到常熟,专程拜访了曾在福建兴化府任过几年理刑推官的苏松巡抚祁彪佳,一是向故人吿别;二是想了解一些福建的风土人情。这次见面,祁彪佳在日记中写道:“广文冯犹龙亦以升令进谒。”
从苏州到寿宁,冯梦龙先由水路坐船到吴江县城--松陵,随船相送的是曾参与校阅冯梦龙多部著作的同乡好友张我城。到了松陵,两人离船上岸,只见街上一个算命摊前围满了人。冯梦龙对张我城道:“你一向文思敏捷,现在我出个字谜当面领教一下!”说罢吟道:“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张我城略一沉思,挥手一指卦摊,笑着道出谜底,原来是个“卜”字。两人继续漫步,忽然传来一阵弹棉花的声音。放眼望去,只见一名中年男子背插一根弯竹竿,一张“大弓”悬胸前。该男子一手执弓,一手挥动木槌,只见弓弦不断震动,眼前棉花如雪花飞舞。冯梦龙见景轻吟:“一物身长数寸,头圆颈细堪夸。佳人一见手来挝,揭起罗裙戏耍。席上交,无限欢,声音体态娇佳。看来俱是眼前花,直弄得成胎始罢。”
地描绘了棉花弹成棉胎的全过程,实在令人回味无穷。“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张我城与冯梦龙在吴江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舟车劳顿,八月上旬,冯梦龙到达福建建宁府治--建瓯。冯梦龙虽是第一次到建瓯,但他对正德十二年任建宁府推官的会稽人季本十分推崇。《智囊补·季本》载:季本初仕,为建宁府推官。值宸濠反江西,王文成公方发兵讨之。而建有分水关,自江西入闽道也。本请于所司,身往守之。会巡按御史某以科场事,檄郡守与本并入。守以书趣本,本复书曰:“建宁所恃者,唯吾两人。兵家事在呼吸,而科场往返动计四旬。今江西胜负未可知,土寇生发叵测。征吾二人,其谁与守?即幸而无事,当此之际,使试录列吾两人名,传播远迩,将以为不知所重,贻笑多矣。拒违按院之命,孰与误国家事哉!”守深服其言,竟不往。冯梦龙在旁边批注:“此守亦高人。”并在文后加以述评:“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选事避难,睹此当愧汗矣!”
八月初十,冯梦龙由政和县前往寿宁,经过外屯、镇前、澄源等村,穿过与政和县交界的石门隘,方才到达寿宁境内的南溪村。南溪是一个有着千余人口的李姓血缘聚居村,因为地处通往建宁府的必经之道,故寿宁县在南溪村建有公馆、铺递、社仓。这里虽为寿邑西隅,但村前溪流碧波荡漾,水中鹅鸭三五成群悠闲觅食;一群光着屁股的少男在水潭里快乐地嬉游;村中一条人工修建的水渠沿街缓缓流淌,少妇闺秀们在渠边嘻嘻哈哈地浣衣洗菜;从书塾里隐隐传来一阵阵稚气的蒙童读书之声。这些生机蓬勃的南国山区水乡风情,让冯梦龙感到十分的新鲜愉悦,旅途跋涉的寂寞劳乏也随之消解了许多。
夜宿南溪公馆,想起白天经过的水绕山环危岩叠嶂,横塞溪端凿其中以通往来的石门隘,冯梦龙不禁诗兴大发,吩咐仆役备好笔墨,临窗挥毫写下他进入寿宁境内的第一篇文字--《石门隘》,诗曰:“削壁遮天半,扪萝未得门。凿开山混沌,别有古乾坤。锁岭居当要,临溪势觉尊。笋舆第2章重阳巡游巧安排黄立云重阳节那天,冯梦龙正在衙内指导下人重新悬挂”四知堂“匾额,忽然衙役匆匆来报,说是鹤溪地方发生械斗,鹤溪里正在外面等候,请知县大人速往处理。
冯梦龙忙来到大堂,问里正:“械斗因何而起?”里正赶忙回道:“因争先巡游祭祀黄山公而引发械斗。”“黄山公,何许人也?”冯梦龙好奇地问。里正见冯知县对黄山公感兴趣,就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黄山公,原名黄槐,寿宁韶托人,宋政和年间进士。在任徽州知州期间,境内蝗灾、旱情不断。黄槐上奏朝廷,请求赈灾救民,但蔡京之流不予置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抱孩子。眼看灾民流离失所,黄槐不顾个人仕途与身家性命安危,下令徽州各县开仓放粮赈灾,徽州人民终于有了一线生机。
黄槐知道未经朝廷批准,自己擅自开仓放粮赈灾,蔡京之辈不会放过自己,就改名黄山,挂印弃官遁回故里,隐居鹤溪。
黄山在鹤溪隐居期间,为百姓狩猎除害护卫家园,设馆办学启蒙开智,采药疗疾驱瘟祛病,引进先进农耕技术,抗旱防涝确保丰收,为开发开化鹤溪奉献一生。黄槐逝后升天成仙,鹤溪百姓将黄槐尊奉为“黄山公”,在当年办学之所修建黄山公庙,内塑黄槐神像,以纪念一代爱民知州。
冯梦龙听到这里,起身问曰:“先贤一心为民,邑人知恩图报,为何又会引发械斗?”
里正说:自黄山公庙建成之后,鹤溪百姓凡有疫病、旱涝,或为祈求财运死后荫佑闾里,因此每年都在重阳期间举行黄山公巡游祭祀大典,一为缅怀先贤恩德;二为祈求黄山公护佑境内黎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四境村民以为先祭者更为灵验,因此争先恐后,屡屡引发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冯梦龙听后,唤集衙役,让里正前面带路,匆匆赶赴鹤溪。刚刚跨进村口,就听见村中人声鼎沸。里正先将冯知县一行引至众厅歇息,再将溪坪、鹤溪、洋尾、洋后四境村头召来与冯知县见面。
冯梦龙看见众人陆续到齐,先请各位村头介绍一下村中情况,谈谈怎样才能让黄山公巡游祭典有序进行。冯梦龙仔细听完众人意见,心中已有解决方案。他叫里正带着众人一齐来到黄山公庙,在大殿黄槐神像前焚香点烛,摆上三茶三酒及一应供品。又叫衙役拿来纸笔,亲自在纸上写下溪坪、鹤溪、洋尾、洋后四个村名。
待一切准备就绪,冯梦龙对众人说道:“今天本县来到鹤溪,看见四境村民对黄山公感恩戴德无比尊崇,不仅令本县十分感动,也是对本县的一次教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不管为官还是做人,只要一念为百姓,一心为公益,多做有益社会之事,就会被人思念乃至流芳千古。如果黄山公在天之灵看见各位因他而口角,甚至发生争执械斗,黄山公会高兴吗?”众人异口同声回答:“不高兴。”冯梦龙清了清嗓子,继续说:“对呀!黄山公肯定不愿大家因他而争吵打斗。我想,今后四境的重阳巡游次序,就请黄山公做主安排,以后各境逐年依次循序进行可好?”
冯梦龙见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就将写有溪坪、鹤溪、洋尾、洋后四个村名的红纸裁下,揉成团放进供桌的签筒里,并率众人在黄槐神像前跪拜叩告。然后亲自用竹筷将四粒纸团依序一一夹出,由此定下四境的巡游顺序,并要众人誓愿,从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不反悔。
自冯梦龙排序规定黄山公巡游线路后,数百年来,村民们严格遵守代代依规而行,再无口角、械斗之事。黄山公巡游之日,村民沿途设供,井井有条,许愿还愿、祈求保佑的供桌排满街道。沿途龙腾狮跃,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声震耳欲聋。村民们倾巢而出,到处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主祭道士在每村都要做数场法会,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