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7482700000061

第61章 重要课题简介(2)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政府可以凭借其管理国内宏观经济的权力和在制度安排方面的规模效应,使得市场这种自由的社会制度在新的路径依赖下,降低本土企业实现升级的预期交易成本,减少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确定性。这样,政府通过规则竞争对国际市场就进行了微调,从而达成或接近一种新的市场均衡,为本土企业升级开辟新路径。《文化转型与文艺理论学科重构》该课题系福建社会科学院2010年院一级课题,由刘小新研究员主持完成。其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

当代中国文化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体制乃至文化思维方式都随着社会转型而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文化转型对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文艺理论构成了重大挑战,传统的文艺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文艺理论学科领域发生的一系列论争和产生的种种分歧都显示出文学理论学科重构已是大势所趋。

本课题试图以这些成果为起点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对文学理论产生的种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文艺理论重构的可能方向和路径。文学理论总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时相应地自我调适,21世纪前10年中国文论的发展与重构大体包含如下三个维度:内容上,风行的文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同时亦引发了系列的问题及论争;方法论上,广为接受的话语分析刷新了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及研究路径,催生了汲取反本质主义营养并致力于本土特色建构的文论著作;理论走势上,文学理论向理论乃至后理论演进,理论进入融合发酵与反思批判期。本课题以文学地理学重构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地域理论,还是西方赫尔德、斯达尔夫人和泰纳的文学社会学,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都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现今,文学地理学必须从环境决定论转向文化地理的生产理论,文学的想象与叙事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了“地方感”的编码与建构,参与了地理空间的生产。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的知识语境中,文学地理学还必须辩证地思考“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重要课题。成果还探讨了古代文论与当代文学理论重构的关系命题,认为尽管一些举足轻重的儒学范畴不再拥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但它仍然是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的宝贵的理论资源。古代文论能否有效地介入当代文学理论重构,要看在新的文化结构和人文场域中,古代文论能否透过新的延伸和创造性转换重新切入我们时代的经验。《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该课题是2010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一般项目,由全毅研究员负责,主要成员有张旭华、吴德进、李婷等。

该课题首先确立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探讨了福建外向型经济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式的巨大变化,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福建外向型经济需要实现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是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该成果提出福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5个方向:

1.外向型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路径:(1)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2)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整合,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4)改造和发展多元外经贸经营主体,加快国营外贸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5)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强化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

2.外资利用的结构与效率提升路径:(1)加快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和地区导向,使外资投向服从和服务于福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2)大胆创新引进外资的模式和招商方式,增加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与利用外资的自主性。(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3.区域合作升级路径:在区域合作中,福建外向型经济可以通过市场整合实现外贸发展空间扩张,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比较优势提升,通过闽港、闽澳产业合作加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与升级目标。

4.闽台产业联动升级路径:(1)注重引进台资标杆性重大项;(2)促进内外资企业适度集中,加速有效关联与融合;(3)鼓励本地企业培育自己的高级要素,实现价值链提升;(4)以竞争环境促进台资企业技术溢出,提高台资集群网络的当地根植性;(5)构建有利于内外资企业融合的区域文化。

5.贸易与投资的政策环境优化路径:(1)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2)加强出口产业政策管理,政策目标应由注重出口规模向效益转变。(3)改善进口管理,促进内外经济协调发展。(4)政府应转变职能,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台湾政局变化重点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简介该课题为2011年院一级课题,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郭健青主持完成。

2011年台湾政局将有两项重大变化。其焦点将围绕着在2012年1月14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选”。首先是民进党党内要进行初选,推举出一位代表民进党与执政的国民党角逐2012年的“大选”。现任的民进党党主席蔡英文从就任以来,带领民进党从2008大选惨败的低谷中走出,在连续进行几次小型选举、包括民意代表的补选,及县市长的选举还有“五都”选战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使民进党从上到下恢复了信心和士气,有了和国民党再战的基础。另一位前民进党主席、台北县长苏贞昌有许多基层绿营人士的力挺,其扎实、勤政的作风颇得相当部分选民的支持。民进党内最有战斗力的派系新潮流系在党内力挺苏;其他民进党大佬、派系将在苏、蔡二人之间作出抉择。蔡、苏二人谁将代表民进党出战将标志着民进党不同的选战策略和蓝营马英九的不同应对。

蓝营国民党肯定仍将以马英九应对民进党挑战。马英九有连任优势,但也在“八八风灾”、“进口美国牛肉”等一系列施政引发民众对其不满,加上2008年的金融风暴,其第一次竞选时的政纲,特别是经济目标要完全达到有困难。但从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关系是60年来最和平、稳定的局面。台湾民众对此有深刻感受,到时将用自己的选票来表明他们的选择。

2011年的台湾政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重大的: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和两岸和平发展将是大陆期望的。两岸关系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两岸通过签署一系列协议,包括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带给台湾民众、产业界的和平发展红利是否能够体现在明年一月的大选中值得认真关注。用实际行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更全面、更深化、进一步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将是2011年大陆在两岸关系上所要做的努力,以确保东亚和台海局势必的稳定与发展。《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简介该课题是2011年福建社会科学院的一级课题,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徐晓望主持。本课题主要成果是专著《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和发表于《福建宗教》等杂志的若干论文。本课题负责人徐晓望以往发表过《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妈祖信仰史研究》、《闽澳妈祖庙调查》等专著,在该领域积累了较多的成果。《福建民间信仰论集》是其研究闽台民间信仰的新著。

作者采取史料考证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闽台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其中又以史料搜索为其特长。通过多年的研究,作者发现唐宋时期的佛教对福建民间信仰影响巨大,而后又影响了台湾的民间信仰。作者认为:唐宋时期的佛教密宗出现了民俗化的倾向,结果形成了瑜伽教在民间传播。加入该教的人员以学习密宗法术为主,成为民间巫师一类人物。在福建、台湾影响很大的闾山派巫法,即为其中一种。福建重要民间信仰——妈祖、临水夫人、清水祖师、定光佛等等,其实都与佛教密宗、瑜伽教、闾山派有关。正因为这个原因,迄今为止的闽台民间信仰中,都有佛教因素存在。例如,妈祖虽被视为道教的神灵,但其主庙之旁,一定会有观音庙相伴。台湾民间法师的许多仪式,都与密宗有些关联。

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年研究民间信仰的新成果。作者探讨了福建省女性生活和女神信仰的历史,对清代朝廷赐封天后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考证。作者最早提出齐天大圣信仰与东南的猴王崇拜有关,对福州一带的瘟神崇拜及其在台湾的传播,都有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作者尝试厘清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线索,对其在闽台发展的区域特点也有探讨,从而在闽台两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学范畴的文化阐释》简介该课题系福建社会科学院2011年院一级课题,由张帆研究员主持完成。其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成果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

一批举足轻重的范畴往往是特定学科的标记,这些范畴如同一个学科的稳固基石。毫无疑问,范畴研究是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文学学科内部的种种命题和推论通常围绕这些范畴展开,阐释这些范畴也就是展示文学学科的模式以及关注的基本问题。

本课题成果力图从知识谱系学的维度探讨文学范畴的发生与演变的成果,把文学范畴放到当代文化场域并对其当代意义进行文化阐释。成果集中讨论了以下概念:(1)“文学形式”。20世纪以来,在文学形式引起的激辩之中,形式主义学派关于文学形式自律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学派历史分析的观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果从意义生产的视角出发,分析主体、语言、世界三者的关系,指出:话语既是主体的内在构件;又是世界的外部构件;文学形式是符号秩序对快感的编排、整饬;赋予快感秩序是文学形式介入历史的特殊方式;文学形式是总体符号秩序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文学形式形成的小叙事负有探索历史的职责。(2)“80年代文学”。20世纪80年代文学从属于解放的叙事,80年代文学的生机勃勃与80年代文学的粗糙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90年代之后的文学从属于现代性叙事,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改造了80年代文学。通过具体地分析主体观念、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和形式探索,论文描述了解放的叙事与现代性叙事之间的转换,并且指出80年代文学如何参与当今庞大的文化对话网络。(3)“符号秩序与主体”。符号秩序就是历史与社会记忆,是文化和传统,游离于符号秩序之外的主体实则成了“主体的幻觉”,主体再也无法逃脱符号秩序和意识形态共同编成的规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