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7482700000052

第52章 研究报告(9)

依托高新区作为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的优势,汇聚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台湾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对接区;推动华映光电、华映显示等重点台资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吸引更多台资显示器件企业进入园区,推进显示器件产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完善,形成以新型显示器件为主,上下游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园;继续推进福州高新区与台北内湖科技园交流合作,加强科技人才互访、信息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海峡两岸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先行区”。

(二)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采取“政府搭台、台资运作、以台引台、高位对接”机制,建设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重点引进和发展光伏电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将绿谷基地建设成为台商独立开发、建设和管理,台商企业集中、科技含量高、产业聚集强的台商专属投资工业区、海峡两岸高新科技产业合作区和台商宜居区。

(三)南安光电信息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南安光伏电子产业基础、区位、材料等优势以及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已有条件,建设南安光电信息科技产业合作基地。重点推动海峡两岸在平板显示、LED及光伏电子、IC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光电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大陆光电信息产业从中低端的应用产品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并重的高端转型,将基地打造成为承接台湾光电信息产业转移与技术辐射的载体,形成海峡两岸重要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和光电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出口基地。

(四)漳州精密仪器和钟表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漳州市蓝田、金峰工业区等精密仪器和钟表产业密集区,建设漳州台湾精密仪器和钟表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以台商投资密集区域为重点,加强与台湾同行在研发、制造、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合作,主动承接台湾精密仪器和钟表产业的技术转移,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精密仪器和钟表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海峡两岸精密仪器和钟表产业走向高端化,将漳州打造成海峡两岸精密仪器和钟表科技产业的“创造”基地。

(五)林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三明、南平等地主要林区,充分利用闽台两地森林资源的互补性,建设海峡两岸林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重点在林木种质资源交换、林木非木质利用技术、森林旅游开发利用、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推广台湾林业“五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闽台林业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建成亚热带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和科技合作平台,将林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成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示范区。

(六)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重点推动海峡两岸在休闲农业、台湾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名优茶果种植业、特色种畜养殖加工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台湾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对接,提升海峡两岸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层次,将合作基地建设成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示范区。

(七)水产饲料和养殖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以正源饲料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福建省水产饲料和养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水产饲料和养殖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立海峡两岸水产饲料与养殖现代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加强与台湾现代水产养殖模式与技术规范、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水产配合饲料、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品现代营销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海峡两岸水产饲料与养殖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特色显著的合作示范基地。

(八)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高标准综合实验室”、“台湾名特优植物园”(引种基地)和“两岸农业良种快繁基地”等平台建设,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科技产业合作基地。重点建设两岸专家合作研发平台,全面跟踪引进台湾各类优质农业良种、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山地生产机械与农业设施关键技术;建设两岸优质良种的引种试种基地和良种快繁基地;建设两岸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库,为两岸农作物的优质育种提供种质材料;建设海峡西岸生物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入台示范推广大陆研发的优质高产农业良种的先行先试工作,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两岸蜂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九)厦门大学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依托厦门大学学科优势,为海峡两岸科技人员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围绕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海洋与环境、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台湾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构筑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研发优势,努力把合作基地打造成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创新发展平台、成果转化和服务平台,为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提供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主要任务

基地及其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地辐射和对接能力,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拓宽两岸交流合作渠道,努力完成基地建设目标。

(一)创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依托基地研发能力较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联合两岸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创新支撑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检测、人员培训等综合服务。

1.整合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每个基地都应结合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建立至少一家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并切实发挥其在合作基地技术创新中的主体性作用。已经建立的创新载体,要在机制和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得到提高,成为基地产业创新的主要支撑力量。

2.强化基地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直接为基地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设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以基地已有的行业和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强基地产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网络、专业性的数据库、专利检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提高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两岸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集和融合。基地要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贸易、法律、财务、管理、营销、人才培训等服务的中介机构;支持省内技术中介机构与台湾中介机构合作举办培训班或讲座,为企业进行专项辅导和诊断。

(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

加强两岸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改造提升传统产品,迅速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重点支持基地内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对基地产业具有很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普遍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努力提高龙头骨干企业在集聚创新要素和组织创新活动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力争到2013年,若干基地培育形成产值规模1~10亿元并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行业骨干企业。

2.围绕基地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引进基地产业中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企业,着力对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和研发环节,促进基地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鼓励和支持两岸企业共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载体,加强对引进技术的研究与追踪,开展联合攻关,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整体水平。

3.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科技资源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创新型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到2013年,企业研发资金、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和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长,实现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开发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大力吸引台企在闽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1.吸引台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到基地独立或联合创办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汇集两岸科技力量,使基地成为大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对台科技合作的桥头堡,提升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

2.以现有基地为基础,依托基地龙头骨干企业,利用两岸科技资源,在电子信息、太阳能、新材料、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中,全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攻关,力争在LED的研发、生物科技、特种功能新材料等诸多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和广泛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提升福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3.设立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引进引导基金和企业技术升级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力度,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基地优势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在产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中寻求突破。通过科技攻关和开发,全省每个基地3年内都应形成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基地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高新技术产品。

(四)培育一批服务海西建设的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所形成的科技企业、创新项目、创新平台等,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技人才高地。

1.重视科技人才交流。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海西科技论坛等各类专业展会平台,促进两岸专家和企业精英的相互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建立关系往来,联合开展学术交流、项目攻关等。举办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两岸产业技术和学术交流论坛,建成两岸科技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两岸针对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途径、政策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和建议的桥梁,推动两岸科技交流逐渐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基地通过聘请、兼职、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入股、访问讲学等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促进闽台科技人才合理流动。落实《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和《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的政策措施。对于攻克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个人,给予较高奖励。

3.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基地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台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投资主体在基地建立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机构,鼓励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在基地开展培训。推动与台资企业和科研机构达成协议,探索共同培养、校企融合、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在科技部和省政府的指导下,由福建省科技厅牵头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基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对外合作处),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的议定事项。基地各成员单位所在地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把基地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纳入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考核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基地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基地所在地的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地发展规划引导和目标管理,把培育、建设和推动基地发展作为本地科技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深入调研,加强指导,主动服务,不断推动和支持基地的发展。基地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做好基地建设的项目规划和方案实施的具体工作。

(二)实施项目带动

要以项目为抓手,引进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吸引一批在相关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带动相关上下游企业在基地内形成规模效应。探索基地引进重大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落实责任,加快重大项目的落地。地方政府应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对接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先支持、优先保证来闽投资的台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类要素。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点台资项目,比照省重点项目办理。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用地,可减免30%的耕地开垦费;对属于福建优先发展且用地节约集约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可按不低于国家颁布工业用地最低价的70%确定出让底价;工业项目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符合规划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三)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