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7482700000046

第46章 研究报告(3)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5平方米以上。2005年福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1.4平方米,2009年已达37.5平方米,年均增长1.5平方米。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福建省城镇住房总量,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供应量的大幅增加,预计2015年福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有较大提高,达到45平方米以上。

国内外对比: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广东省为34.13平方米;2009年重庆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9.42平方米,上海市为34平方米。

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指标解释:指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即食物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100%。

指标用途:用于衡量城镇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左右。2005年福建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2010年为39.3%,高于全国平均值3.6个百分点。未来5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预计2015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01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达到36%左右。

国内外对比: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7%,广东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天津市为35.9%。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指标解释:指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即食物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100%。

指标用途:用于衡量农村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左右。2005年福建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1%,2010年仍为46.1%,期间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未来5年福建省应大幅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预计201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01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2%左右。

国内外对比: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广东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天津为39%。

4.城镇家庭负担比。

指标解释:指城镇家庭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的人数,即城镇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与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之比。

指标用途:用于衡量城镇家庭就业人口的负担状况。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省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约为1.8左右。2005年福建省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9,2009年下降至1.81。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就业人员负担人口可能面临上行压力,2015年城镇家庭负担比保持在1.8左右。

国内外对比:2008年全国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97;2009年重庆市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85。

5.农村家庭负担比。

指标解释:指农村家庭平均每一劳动力负担的人数,即农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与平均每户劳动力人口之比。

指标用途:用于衡量农村家庭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状况。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约为1.4左右。2005年福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为1.47,2009年为1.43。

国内外对比:2008年全国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为1.41,2009年重庆市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为1.31。

6.粗离婚率(‰)。

指标解释:指当年离婚对数占年平均人口的比重。

指标用途:用以反映某时期婚姻解体状况,也是评估婚姻和谐和家庭离散趋势的重要依据。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省粗离婚率保持在2.2‰以下。2009年福建省粗离婚率为1.61‰,根据测算,2000年至2008年全国离婚对数以年均近9%的速度递增。目前福建省粗离婚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15年福建省粗离婚率依然维持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的趋势,或保持在2.2‰以下。

国内外对比:2008年全国粗离婚率为1.71‰,2009年重庆粗离婚率为3.56‰,辽宁为3.05‰,上海为2.53‰,北京为2.40‰,天津为2.29‰,浙江为2.07‰,江苏为1.87‰,山东为1.60‰,江西为1.39‰,广东为1.24‰。

(四)职业状况指标

1.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标解释: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指标用途:用于衡量城镇居民失业状况,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情况。

测算依据:预期201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研究报告2%以内。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008年为3.86%,2009年为3.90%,2010年为3.85%。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全省就业形势将继续趋紧,预期201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国内外对比:“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预期2015年控制在5.0%以内。广东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005年为2.6%,2010年为3.0%,预期2015年控制在4.0%以内。重庆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010年为3.9%,预期2015年控制在4.0%以内。上海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010年为4.5%,预期2015年控制在4.5%以内。

2.行业人均收入比。

指标解释:指一定时期内,人均职工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比率。

指标用途:用以反映地区行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状况。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全省行业人均收入比稳定在2010年水平。2005年全省行业人均收入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比)为4.03∶1,2006年全省行业人均收入比为3.75∶1,2009年全省行业人均收入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与最低行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比)为3.84∶1。“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预计2015年全省行业人均收入比能稳定在当前水平,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将得到控制。

国内外对比:2008年河南省行业人均收入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与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比)为2.92∶1,2009年上海市行业人均收入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与最低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比)为8.12∶1,2009年甘肃省行业人均收入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与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比)高达15.2∶1,远远高于西方欧美国家5倍左右的差距。

3.每万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件)。

指标解释:指每万人口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审查,符合受理条件而正式立案、准备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

指标用途:用于反映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的发生率,衡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争议状况。

测算依据:预计2010~2015年全省劳动争议立案受理案件数将呈下降趋势。全省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受理数2003年为5623件,2004年7204件,2005年7626件,2006年8548件,2007年9451件,2008年14438件,2009年16522件,2010上半年8293件。“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注重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预计2010~2015年全省劳动争议立案受理案件数将呈下降趋势。

国内外对比:从全国数据来说,仅2010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就有15.3万件,其中广东省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所占比例最高。

4.职业病发病率(‰)。

指标解释:指每千名作业职工中,新发现患有某种职业病的病例数。

指标用途:用于反映一定时期内职业病的发病状况,衡量各种职业对职工健康的损害情况,也反映了劳动保护工作的质量好坏。

计算公式:职业病发病率=职业病新发现的病例数/劳动者人数×1000‰

测算依据:预计2015年福建省职业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2000年以来,全省每年职业病新病例数以800例左右的速度上升。如2002年全省共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870例,其中尘肺病714例,慢性职业中毒92例,急性职业中毒34例,其他各类职业病40例。目前,全省职业危害涉及面达20多个行业,主要分布在煤炭、矿山、冶金、化工、陶瓷、蓄电池、石材加工、纺织、制鞋等产业。这些企业与产业职工达数10万人。尘肺病是最普遍、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之一,它集中分布在煤炭、矿山、冶金、石材加工等行业。同时,铅等重金属引起的职业中毒仍然高发,相当多的制鞋、箱包加工等企业的苯浓度仍存在超标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将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职业中毒发病及死亡人数列入省政府安全生产考核指标,每年下达目标管理责任书。预计2010~2015年,随着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职业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

国内外对比:2000年以来,广东省每年新发职业病病例均超过400例,其中尘肺病和隐性中毒病例相当突出。2006~2008年,黑龙江省职业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影响的主要职业病是尘肺、一氧化碳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其他职业病(哮喘)等。2000年以来,山东省平均每年新发职业病病例700~800例,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

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指标解释:指每生产出1亿元GDP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

指标用途:用于反映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状况以及社会安全状况。

测算依据:预计到2015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安全形势好转,2006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61,2009年降至0.27,相比下降了55.74%,2010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34,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指标内。根据福建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全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公众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预计到2015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内外对比:2010年全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01,比2009年下降19%、比2005年下降71%。国务院安委会已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目标,到2015年全国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2005年广东省亿元GDP死亡率0.527,2007年下降到0.292,2010年与“十五”期末的2005年对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了62.7%。

(五)社会状况指标

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指标解释:指15岁以上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

指标用途:用于反映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衡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

测算依据:预期到2015年福建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2010年全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十二五”期间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预期到2015年全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

国内外对比:2008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2009年接近8.9年,据估计2050年的中国预期人均受教育年数达到17年。2000年美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2008年为13.63年;2008年日本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9年。

2.科教文卫体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一定时期内,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

指标用途:用于反映地区科教文卫体事业的投入发展状况,衡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