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7476600000029

第29章 随机应变——绝境生存的法宝(1)

处于危难之际,绝境之地,必须随机应变,说难听一点,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和尚念得经。

只有随机得道,才能从困境之中奇谋百出,得以脱身,所以说,随机应变是绝境生存的法宝。

l、随机应变——诈死还朝得保命

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庶子。齐僖公死后,按照嫡长子制度,由齐襄公继承了君位。齐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他继位后,成天饮酒作乐,滥杀无辜,致使国力衰微,内乱不止。齐国在诸侯间没有什么作为,许多大臣和公子纷纷逃到国外避难。襄公庶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逃到莒国,而庶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护卫下逃到鲁国。小白一向刚毅果断,聪明敏锐。在齐国时就和不少有权力的卿士大夫交游;在莒国避难期间,仍和国内的大夫高侯、国氏交通联络,以期寻机掌握齐国大权。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今山东博兴县境内)去打猎,碰到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给丢了。

齐襄公的叔伯弟弟公孙无知,对齐襄公的位子觊觎已久。这时,他听说齐襄公受伤被惊吓,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公孙无知即位好景不长,又被一帮大臣给割了头,国君的位置于是空缺下来。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到这个消息,都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都急忙行动起来,都想尽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同时又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不出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

小白一行正在急匆匆赶路,行至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突遇管仲军队的埋伏,护送小白的军队马上准备迎敌。双方摆开阵势尚未交锋,管仲早已看好公子小白,他对准公子小白胸膛猛射一箭,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军队大乱。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就带人撤回,并提前通知公子纠,伏击任务已顺利完成。公子纠一行听说小白已死,顿觉轻松,于是放慢了行速,不再紧张赶路,这样过了6天才到达国都临淄。可此时,小白早已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原来小白一行人半路突遇管仲伏击,小白一看大势不妙,便将计就计,骗过了才智过人的管仲。管仲的一箭的确射中了小白,但这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使他得以幸存。古人宽衣博带,带端有一青铜做的钩,称为带钩,一般长约三市寸,宽约一寸左右,其作用相当于今日的腰带扣。小白当时中了一箭,却侥幸没有受伤,他便心生一计,随即大叫一声,顺势倒在车上装死,麻痹了管仲。管仲带兵撤走以后,公子小白下令,驱车速奔,日夜兼程,结果提前赶回临淄。在大夫高侯、国氏等人的拥戴下,小白当了齐国国君。

鲁庄公得知小白已当了国君,大为恼火。他想趁齐国政局混乱,齐桓公根基未稳之时,以武力威迫齐国,让公子纠当国君。而齐桓公即位后,一方面立即整顿军队,安定国内局势;另一方向,对鲁国的进攻,命鲍叔牙率军迎敌。两军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相遇,鲁军首先发动进攻,结果被齐国主力以逸待劳杀得丢盔弃甲,鲁庄公乘坐的战车也当了齐人的战利品。鲁庄公弃车逃跑,齐军乘胜追击,在危急情况下,两名鲁国武士打着鲁庄公的旗号把齐军引开,庄公才得以乘着驿车逃回了鲁国。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攻打鲁国,他要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不然,齐国军队就要继续进攻。出于无奈,鲁庄公只得逼死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当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人才,文武双全,齐国要是重用了他,将来对鲁国会非常不利。不如杀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齐国的使者听到这个消息,急急忙忙赶来见鲁庄公说:“管仲曾差一点射死我们的国君,国君恨之入骨,准备亲手杀死他,以报仇雪恨。你们不能杀他,否则我回去没法交差。”鲁庄公听信了此言,就把管仲关进囚车,一齐交给了齐使者。管仲心中明白鲍叔牙的良苦用心,自然是十分高兴,但高兴之余又有些许恐慌。恐慌的是生怕鲁国反悔,再将他追回去。情急之中,他想出了一条脱险之计策。他编就了一支动听的歌并教会推囚车的士卒唱,士卒边走边唱,既娱乐了身心,忘却了行程中劳累之若,无形中又加快了速度。这样,管仲一行很快地就走出了鲁国国境到了齐国。在齐国的堂阜(今山东蒙阴县西北),鲍叔牙上前迎接,将管仲送到临淄。

桓公得位,鲍叔牙出力很大,桓公本来要他主持齐国大政,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他对桓公说:“我在政治、军事、外交、治理民事和团结各类人士等五个方面都不及管仲。管仲博通经典,学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是天下的奇才。今天我把他请来,是为让您得到一个贤明的相国。”鲍叔牙的话音刚落,桓公就怒气冲冲地喊道:“管仲当年差点把我射死,这一箭之仇我一定要报。我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如今你却推他为相,成何体统!”鲍叔牙诚恳地说:“当大臣的各为其主。当时,管仲也是为了公子纠,射你一箭的事不能怪他。如果你赦免了他,他对你也会同样尽忠。再说,你若能用这样的仇人,天下的贤能之士听说你尊贤礼士,不计私仇,也都会来投奔您的。”齐桓公觉得管仲也许如鲍叔牙所说是一天下大贤,就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了吉祥日子,亲自把管仲迎进王宫,赐座求教。齐桓公和管仲谈了三天三夜,越谈越投机,毫无倦意。最后,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并依管仲的推荐,任命了公孙隰明、宁越、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为官,令他们各治其事。齐桓公还尊管仲为仲父,通告百官:“国家有大事,先告诉仲父,然后再告诉寡人,重大的决定由仲父裁决。”齐桓公大胆选贤任贤,杰出的人才管仲果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为后话。

齐桓公为了能得到天下贤士的赞助,他朝思暮想,费尽心机。庭燎求贤的故事也曾广为传颂。

齐桓公曾命令在宫庭前燃烧起巨大明亮的火炬,表示准备日夜接见各地前来投奔的贤能之士。然而,整整过了一年时间,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齐桓公为此很苦恼。一天,一个乡下人大摇大摆地来到王宫前,自称是贤人求见。齐桓公不敢怠慢,立刻传令接见。当问到这位乡下人有何才能时,乡下人拍拍自己的胸脯,傲气十足地翘起大拇指:“我会念‘小九九’算术口诀!”桓公闻听又好气又好笑:“先生难道不知道会‘小九九’口诀,乃是末流小技,也配称为贤才来见国君吗?”乡下人一改刚才的表现,严肃地说:“大王,您的过错就在这里。我听说宫前求贤的火炬点燃了一年,也没有人登门求见。’这是因为大王是贤能的君主,各地贤能之士都觉得自己不如您高明,所以都不敢来。我会‘小九九’口诀的确微不足道,但对我这个只会念‘小九九’的人,大王如能以礼相待,还愁有真本领的人不来吗?高耸巍峨的泰山是由颗颗砾石堆积而成,浩瀚的江海是由涓涓细流聚集而就。诗经上有言:英明的国君有事能请教农夫,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治国有方!”

农夫的一席良言,说得齐桓公连连点头称是。当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并给了他优厚的待遇。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贤士就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另有一次,齐桓公率军去讨伐背约负盟的宋国。在途中遇到一位衣衫褴褛形似农夫的放牛人。农夫见桓公从此地路过,一边放牛,一边肆无忌惮地用歌谣讥讽起桓公来。桓公开始很恼怒,命令手下人抓来这位农夫。农夫毫无惧色,桓公倒纳闷了。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位农夫名叫宁戚,并不是寻常百姓,而是一位意欲投奔明主的贤士。了解了这些,桓公的怒气顿消。当天晚上,齐桓公让人找来衣冠,为宁戚封官授爵。有人建议道:“宁戚是从卫国来的,这儿离卫国不远,何不派人去调查一番呢?”齐桓公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看此人是个大才。他不拘小节,在卫国可能有小过失。如果查访到他有过失,封他爵位不好;而放弃人才又太可惜了。”于是当天晚上,就在军营里举着火把,点亮蜡烛,拜宁戚为大夫。大军到达宋国边境,宁戚自告奋勇地请求出使宋国,说服宋君来投降。宁戚见到宋国国君宋公,晓以利

害,并盛赞桓公的德行和人格。宋公相信了宁戚,就派使者带上一份厚礼,随宁戚见齐桓公谢罪并请求原谅,表示今后一定遵守盟约。由于重用宁戚,从而收到了不战而胜的功效。

齐桓公心胸开阔,注意求贤、用贤、信贤,为齐国的强盛和他的争霸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不变而亡——老皇太后自取灭亡

东汉灵帝死后,由他的儿子刘辩即位,这么一来,宫中便有了两个皇太后:一个是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一个是灵帝的皇后、当今皇帝刘辩的母亲何氏。这婆媳二人便开始了一场争权夺势的角逐。

刘辩当时只有14岁,朝中大政由何氏之兄何进所掌握;董太后也想插手朝政,便命令她的侄儿、票骑将军董重联络宦官与何进相抗衡。何氏是一个极有手腕的女人,她处处设置障碍,使得董重什么事都过问不了。董太后愤愤不平,大摆婆婆的威风,斥骂儿媳何氏道:“你如今那么霸道,无非是仗着你哥哥的势力,我让我的侄儿董重砍何进的脑袋,还不易如反掌!”

这位董老太后也真是愚不可及,此时的朝廷已是何家的天下,你一个孤立无援的老太婆,又有什么力量能够制服何进呢?而且即使有除掉何进之心,这种事情也只能暗中进行,哪能虚张声势、大事张扬,如同村妇斗嘴,只图一时之快呢?果然,何氏告知了何进,何进便以董太后交结宦官、贪利敛财为由,将她迁出宫去,董重被迫自杀,董太后惊吓而死。

古代官场如同战场,保守机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如果一位将军在决战的前夕向对手耀武扬威,大事声张说:“我要进攻你们了!”这样的将军十个有十个都会失败。

官场也是如此,要想从对手那里夺取权势,事先一定要不露声色,要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切不可打草惊蛇。董太后村妇斗嘴式的战斗方法,自然只能自取灭亡。

董太后姑且勿论,后世有一些政坛上的奸佞之辈,野心不小,智商太低,迷信什么舆论的力量,在去进行一场他们计划中的决战之前,不去积蓄力量,反而舞文弄墨,虚张声势,结果暴露了自己,全军覆没,被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也真是一群愚不可及的人物!

3、鸿门宴,刘邦玲珑得脱险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大军至函谷关下,一看关门紧闭,重兵把守,勃然大怒,令黥布攻破函谷关。十二月,进驻戏。

这时,刘邦十万大军驻扎霸上,项羽四十万大军驻扎戏,两支大军对垒,剑拔弩张。冬日阴冷的天空愈加显得沉重而暗藏杀机。刘邦见此阵势,心中忐忑不安,猜不准局势将会如何。

刘邦的部将曹无伤想投靠兵众势盛的项羽,派人向项羽挑拨说:“刘邦急着做关中王,让子婴为丞相,珍宝全部据为已有。”“亚父”范增也进言道:“沛公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听说进入关中后,不取财物,不宠美女,看来他的野心不小。要赶快攻击他,千万不能失掉时机。”项羽听后即决定第二天向刘邦发起进攻。

眼看着一场激战第二天就要展开,项羽的叔父项伯马上想到好友张良还在刘邦麾下,明天的决战刘邦必败无疑,张良于自己有恩,这次一定要通知他一声。于是当夜单骑飞奔至霸上,劝张良离开刘邦。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处境危急,我走太不仁义,应当给他讲一讲。”说完立即去见刘邦,说第二天项羽大军必会到霸上决战,并问他是否有把握抵抗。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连问计策。张良说:“先对项伯解释,就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请项伯进入军帐。刘邦称项伯为兄,亲自为项伯敬酒祝寿,并缔结了儿女婚姻,解释说:“我进入关中,登记吏民的户籍,封闭秦朝的府库,不敢有丝毫妄动,等待将军到来。派兵守函谷关,是为防止意外。我日夜盼将军来,怎么敢背叛他?希望您能为我向项将军解释明白。”项伯答应帮忙疏通,并嘱刘邦于次日亲自拜谢项羽,解释原委。

项伯赶回楚营,即刻将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说:“沛公不先攻入关中,您怎么会这么轻松地入关?立有大功却去攻打他,不太好。不如明日好好接待他。”项羽答应在鸿门见过刘邦后再做打算。

第二天,刘邦率精心选择的将士百余轻骑往鸿门进发,走之前,萧何一再叮嘱,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易动武,在项羽面前只须解释请罪,一味抬高他的功劳。尽管这样,刘邦仍然觉得吉凶未卜,一路之上只暗地里默记着当着项羽要讲的话。

项羽这天不禁有些得意,自己虽未能先入关,但自己的威名看来波及颇广。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以礼相待,方显出自己的大度,如若亚父所讲趁机除掉他,岂不让各路诸侯笑我嫉贤妒能。

一会儿,刘邦、张良、樊哙等人抵达鸿门。刘邦立刻进见项羽,施礼谢罪说:“我与将军合力攻秦,您在河北,我在河南,想不到能先入关破秦,在这里见到将军,一路之上的曲曲折折、真是一言难尽啊!我并不敢居功先占据咸阳,一直在等待将军的到来。现在我们之间有误会,一定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

项羽一听,似合情合理,说:“是您的部下曹无伤告诉我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便下令在军帐中摆下宴席,招待刘邦一行。

宴会之上,项羽、项伯东向坐主席,范增南向陪坐,刘邦北向坐宾席,张良西向侍坐。食物丰美,丝竹清丽,刘邦却恨不得插翅飞回营中。项羽一面微笑劝酒,一面暗自忖度:“看刘邦的确气度不凡,将士也有英武之气。亚父说他以玉块示意,我摔杯为令,四处埋伏的人马便可一拥而上,拿下他首级易如反掌。但要撕破脸面,不太容易啊。”项伯一脸忧虑的神色,生怕有什么变故,丢了亲家的性命。范增抱定必杀刘邦,故只冷冷地不动声色。张良环视四周,揣度各位的神情,见机行事。

酒过三巡,范增看项羽仍神态自若,劝酒谈笑,并无摔杯之意,急得一次次举起所佩玉块示意。项羽装做没看见,迟迟下不了决心。范增出帐对项庄说:“项王心软,不忍下手。你上前祝寿,舞剑助兴,顺势杀掉刘邦。不这样,我们都将是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帐拔剑起舞。项伯一看项庄名为舞剑助兴,却剑剑含有杀机,心想不妙,起身与他对舞。只见剑影流光,竟打得难解难分。张良坐不住了,起身到军门外对樊哙说:“大事不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快快入帐来保护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