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7475400000033

第33章 尽心上(5)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的。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没有厚待,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的了。进步太快的人,后退也会很快。”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的性质是一样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还没有做完就停止了,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没有停止,没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的问题,进步快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还是达不到。这就应了孔子的那句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或者叫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由此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继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及”与“过”的弊病。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应”是消极,“过”是积极。消极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积极会有什么弊病呢?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朱熹《孟子集注》)就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从客观方面也有不少例证。《后汉书·李因传》说:“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太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因受皇帝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以至迅速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官场险恶,尤其如此。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者,其退速”。或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只有遵循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才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顺利到达目的地。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评析】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过让世界充满什么样的爱。孟子这里就做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等级。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按照朱熹的说法,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则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就谈不上对禽兽草木等“物”了。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就不是什么爱惜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等级,但这些亲疏等级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等级,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原因,这些对象本身有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从亲爱自己的人的角度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知道,这个“爱的系列”又正好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都是经过用心深刻思考的。既然如此,要想得其精髓,读者也只有用心体会了。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就是指让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①小功②之察③;放饭流歠④,而问无齿决⑤,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①缌(xī):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

②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

③察。指仔细讲求。

④放饭流歠(chuò):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歠:饮,动词。

⑤无齿决:《礼记·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评析】

俗话说:“扔了芝麻拣西瓜。”为了小的失去大的,为了次要的却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末,这就叫做“不知务”。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因此,应该先做当前急切应办的事。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善于借用古人之意的毛泽东于是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这也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论”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了矛盾的发展,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成的时候,比如说阶级斗争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仍然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放,那当然是“万目”都不张了。相反,如果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转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在经济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当务之急”的时候,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万目”也都自然会张开了。国家的情况是这样,个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样如此。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解决了就会不断取得成效。总而言之,“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话来说,当我们朋友、同事、同学间互相见面时问:“最近忙什么?”时,但愿你所忙的,正是“当务之急”,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然,更不要是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故事】

没有永恒的富贵

《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中说:“俺曾见金陵玉阙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细细品品这一段弹词,就会发现和上文所说的意思一样。

“我将要看见你流落在荆榛荒草里面。”西晋大将索靖预言西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骆驼如是说。后来,西晋果然如他的预言而亡掉。当世局发生变化,无论怎样的豪门权贵,转眼之间都会家破人亡。当人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只知道靠自己的权力,以武力去制伏他人,对于即将衰败甚至灭亡的命运,却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实在是可悲之至。

没有永恒的富贵。《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排场。书中有句话“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了。大观园的锦绣繁华,都达到极致的地步,其烈火烹油之势,赫然权势冲天。但是元妃预言,不可能总是有权有势,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干净的一天。后来荣国府被查抄,家道一落千丈。

随着时势变化,富贵繁华都可能失去,但有的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挥霍财富,为所欲为。财富没落的过程也因他们的行为加速了,富贵已成为昨日黄花。

在战争中,胜负强弱也是不断变化,如富贵一样。战胜的一方如同拥有富贵的一方一样,容易得意忘形,不懂珍惜。于是很快,他们就失去了战争的先机,由胜转败,盛极而衰。

战国时期,四家大夫——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掌握了晋国大权,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

开始,因势力强大,智家胁迫其他三家各交出100里的土地及其户口。虽非心甘情愿,魏、韩两家不得不勉强按要求交出了土地及户口。但赵家拒绝交出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势力范围,他的理由是维护先人的祖业。

于是,由于受智家胁迫,魏、韩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率领兵马坚守在晋阳城内。因城内粮草武器充足,同时又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三家兵马围困晋阳两年多,但还是没有把晋阳攻下来。

后来,智伯瑶想了个主意,他让士兵将晋水改道,直冲晋阳城,淹没了大半个晋阳城池。但晋阳城内的军民,依然不肯投降。

看见城破在即,智伯瑶得意忘形,无意中说出在日后必要时,同样也会用水来攻打魏、韩两家。此语令魏桓子和韩康子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唇亡齿寒的现实,终于促使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被围困在晋阳城内的赵家兵马,将晋水引入智家的营寨,并向智家的兵马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最终他们杀了智伯瑶,将智家的全部财产、土地和户口三家平分了。

不久以后,这三家的子孙废了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就形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的故事。

绝代豪富也罢,千古英雄也罢,都不过是逞一时的荣华,弄一朝的权势。百年之后,一切都像一场美梦,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被野心所困,就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勾心斗角,就会转而享受生命本身,这也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