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德生前是汪精卫的亲信。一九二五年,汪精卫任命朱培德为政府会议委员和军需部长、第三军军长,一九二七年,他让朱培德当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政府主席。三年前,朱培德想建造一座别墅,写信给正在德国养枪伤的汪精卫征求意见,地址选在哪里好。汪精卫认为中国太贫穷落后,迟早会亡国,他自己早就做了在法国、或日本、或法属安南建别墅以度晚年的打算,加之,法国前任驻安南总督迪高士与汪精卫有深交,就建议朱培德把别墅建在河内。高朗街二十七号这个地址,还是迪高士亲自为朱培德选定的。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七日,朱培德因注射抗贫血药剂中毒,在南京突然去世。之后不久,赵慧君带着儿子朱维亮、朱维新来河内定居。朱培德生前积蓄较多,赵慧君的日子仍然过得很富裕。她家雇请了厨师、女工、轿车驾驶员和四个保镖,他们都是朱培德的同乡云南盐兴人。
陈璧君和陈春圃来到二楼会客室,一齐面对挂在墙上的朱培德遗像三鞠躬。陈璧君热泪盈眶,轻声念道:“益之先生!国难当头,祖国正需要你这样的忠臣良将时,你却含恨离开了我们。汪先生和我深深怀念着你。你安息吧!”
陈璧君的言行,深深触动了赵慧君的伤感,不禁泪水簌簌而下,站在丈夫遗像前一鞠躬,说道:“益之,汪主席派汪夫人和陈春圃先生,不远千里,从祖国看望我们孤儿寡母来了!”
这时,女工王嫂打来了热水,又忙着泡茶。赵慧君抑制着悲伤,擦干眼泪,对客人说:“这里天气热,先洗个脸再喝茶。”
陈璧君洗了脸,脱下身上的旗袍,换上短袖上衣和短裙。
不一会,赵慧君的两个孩子放学回来了。陈璧君问赵慧君:“两个孩子读到哪个阶段了,学业还好吗?”
“维亮读初中二年一期,维新读高小五年二期,成绩都是中等水平。”赵慧君脸色有几分忧虑,“这里的华人学校办得不好,尤其是中学办得差,我想送维亮回云南老家读书,又觉得他年纪小,不放心。”
“那就让我把维亮带回国,叫他与文悌、文恂一道在重庆南渝中学读书。”陈璧君亲切地说,“南渝中学是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办的,教师水平高,学校办得好,加之我妹妹淑君在那里任教,她会把维亮照顾好的,你可以放心。”
“汪夫人为我了却了一桩心愿,好,就这么办。”赵慧君高兴极了。接着,她把话题转入曾经使她兴奋过的一件事,说道:“听说日本政府发表声明,中日和谈不以蒋先生为对手,期望汪主席组织新政权再与日本和谈停战,是吗?”
“是的。”陈春圃疑惑不解地说,“由于蒋先生保密,国内还有许多党国要员都不知道,朱夫人在河内是怎么知道的?”
“是二十天前,日本驻河内领事馆秘书市田丰生先生对我说的。”赵慧君解释说,“市田丰生的哥哥市田俊夫,是益之在江西当省主席时结识的好朋友,他特地要市田丰生来看我。”她想了想,面向陈璧君,“汪主席是怎样打算的?”
“汪先生感到很为难。”陈璧君言不由衷,“不出面主和吗?感到辜负一大批日本朋友的期望,出面主和吗?又感到困难重重。”
“有日本政府的支持,相信困难可以慢慢得到解决。”赵慧君恳切地说:“甚望汪主席把拯救祖国的使命担负起来!”
“汪先生的初步打算是,如果决定出面主和,他想去香港,或者来河内,先与日本政府的代表接头,再回国组织新政权。”陈璧君望着赵慧君,捉摸着她脸上的表情。
“欢迎汪主席来河内,就住在敝舍。你们看,我这房子宽敞明亮,环境也安静。”赵慧君满腔热情。
“谢谢!我一定建议汪先生来河内。”方陈璧君说,“但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请你放心。既然汪主席夫妇过去和现在,一直把我当作知心人,我就应该以知心人的赤诚,来对待刚才所说过的一切。”赵慧君微笑着站起身来,“二位先休息一会,我去伙房看看晚餐准备得怎样了。”
陈璧君是第一次来河内,很想去大街上一游,领略一番异国风光,但想到自己是秘密来这里,担心发生意外事,只好作罢。
五点左右,王嫂来请陈璧君和陈春圃下楼吃晚饭。赵慧君用带鱼、熊掌、鸡、羊肉招待客人。陈璧君望着带鱼和熊掌,高兴地对赵慧君说:“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今天,不仅鱼和熊掌得兼,还有其他好菜,真是感激不尽!”
“特别是熊掌,这种珍贵食品有钱也很难买到,不知朱夫人是怎么买到手的?”陈春圃问。“是我姐夫、姐姐从苏俄邮寄给我的。”赵慧君说,“他们给我寄来两只,两个月前,汪夫人来信说要来河内,就留着这只今天才吃。”
赵慧君的姐夫是国民党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杨杰。他与蒋介石是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一九三0年,曾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他被国民党政府派往苏联任军事特派员,负责组织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工作。一个月以前,改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后因杨杰反对蒋介石独裁和挑动内战,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也就是杨杰准备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前一天,蒋介石派军统特务将他暗杀于香港寓所。
陈璧君猛然想起三个月以前,杨杰在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的抗日战争必胜》的事,想到杨杰是极力主张抗日的,担心赵慧君在通信时,无意中流露汪精卫来河内的秘密,说道:“杨杰先生在《真理报》上大骂和谈是妥协投降,如果他今天也在座,席间的气氛就不会有这么融洽。”
赵慧君是个有素养的女性,虽然陈璧君说得含蓄,但仍然能够明白个中奥妙,也用含蓄的语调说道:“他骂他的,我行我素,反正莫斯科的风刮不到河内来,河内的风也不会刮到莫斯科去。”
陈春圃面对陈璧君和赵慧君颇有水平的谈吐,怀着钦佩的心情频频点头。
二十日上午,陈璧君带领陈春圃和朱维亮乘飞机回国,十一点二十分抵达云南昆明。
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龙云偕同妻子顾映秋,驱车前来机场迎接。这位五十四岁的彝族首领,自从十七岁离乡外出投军以来,再没有穿过彝族服装。今天,他身着黄色呢料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制服,斜佩武装带,脚蹬黑色长统皮鞋,威武地来到客人面前,满腔热情地说:“欢迎汪夫人和陈先生来昆明做客!”
他犹豫了一会,用带有歉意的语气说:“本来决定让汪夫人和陈先生住在我的公馆,想不到岳军兄今天上午来到昆明,他又不愿意住宾馆,只好让他住在我的公馆里。如果汪夫人和陈先生愿意与岳军见面,仍按原计划安排,好在我公馆的房间多。”
陈璧君听说张群来昆明,心里一怔,忙问:“张先生来昆明干什么?”
“研究开发个旧锡矿的事。”龙云说。
陈春圃心虚,问道:“张先生是否知道我们从河内来昆明?”
“我们彝族有句谚语:‘墙无缝隙不透风。’我在昆明筑着铜墙铁壁哩!”龙云语意轻松,感情真挚。
“太感谢了!”陈璧君欣然一笑,想到她的胞弟陈昌祖在昆明航空学校任校长,侄儿陈国璋在航空学校任教官,“那我们住到航空学校好了。”
“二位是第一次来昆明,让你们住航空学校,我没能略尽地主之谊,真过意不去。”龙云的抱歉发自内心。
“来日方长,请志舟先生别将这点小事挂在心上。”陈璧君情真意切。龙云夫妇驱车将陈璧君一行送到航空学校。宾主分手时,陈璧君对龙云说:“我有重要事情与你磋商,不知你什么时候有空?”
龙云略微思索了一会,说:“今晚上估计张先生会找我研究锡矿的事,那就把时间定在明天上午八点吧。如果有变化,我要贱内顾映秋来向你报告。”
晚上七点左右,陈璧君和陈春圃正兴高采烈地向陈昌祖、陈国璋宣扬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的事、董道宁秘密赴日的情况,龙云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你不是晚上与张先生研究锡矿的事吗?”陈璧君赶忙起身打招呼。
“张先生有点感冒,不大舒服,早就睡了。”龙云面对陈璧君坐下来。
陈昌祖和陈国璋从陈璧君的眼色里得到启示,给龙云泡了茶、递了香烟就离开了。
“我把日本的声明在同仁中进行传阅,绝大多数人十分拥护。”龙云异常兴奋地说。
“在日本国内也是拥护者居多。”陈春圃把董道宁秘密赴日的情况绘声绘色地夸说了一遍。
“蒋先生的下台是天经地义的事!”龙云激愤地说。
他的不满是有原因的。他从一九二七年五月起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五年后因与蒋介石若即若离被撤销总指挥职务。他为了在云南站稳脚跟、巩固地盘,以保境安民为由,在云、贵两省招募八万多部队,成立两个军,自任总指挥。蒋介石为了防止龙云利用枪杆子与他闹对立,于两个月前,以抗日为名,将龙云三分之二的部队改编第六十军,任命卢汉为军长,开赴山东前线去了,龙云更是耿耿于怀。眼下,他望着陈璧君和陈春圃欣然一笑,气壮地说:“由汪主席出面组织新政权,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既然日本政府对汪主席如此信任,希望汪主席肩负起恢复中日和平、结束中日战争的历史使命来!”
“汪先生感到问题很复杂,还在犹豫不决,特地要我和春圃来,与志舟先生磋商磋商。”陈璧君见龙云开诚相见,也就把他当成知心朋友。
“哎呀!怎么用上‘磋商’二字来了。”龙云谦虚地一笑,心里却挺热乎,“汪主席拿出决策来,我坚决拥护,全力支持!”
“不是客套,的确是磋商。”陈璧君微笑着,“汪先生一向对志舟先生十分钦佩,在他心目中,你是一位既有政治谋略,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革命家。对于是否出面主政这样的重大问题,在未做出决策之前,理所当然地想听听志舟先生的高见。”
“过誉了,汪主席过誉了!”龙云喜笑颜开地说,“好,既然汪主席对我这么器重,我就说点个人浅见。依我看,对于中日和谈停战,在国内除了共产党和冯玉祥、李济深、李宗仁、张治中、邵力子等少数人以外,都是拥护的,在日本,诚如董道宁在横滨和东京的所见所闻,自不必说,在国际上,除了苏俄,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等大国都是支持的。再说,汪主席是党国元老之一,曾两次出任中华民国主席,又一度是政府首脑,现在还是政治会议主席,在国际国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他主政,中国人拥护,日本人拥护,国际也一定会给予支持。”龙云说到这里,见陈璧君姑侄俩满面笑容,就加重语气说:“可以预见,以汪主席为首的新政府,将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政权,坚不可摧的政权!”
“对志舟先生的政治远见,非常钦佩!”陈璧君心里乐得痒痒的,见彼此情投意合,就摊牌亮底了,“请问志舟先生!建立新政权的时间,你看在什么时候为宜?”
龙云想了想,说道:“依愚见,不宜操之过急。先冷一个时期,听听国内各方面的反应,看看蒋先生还会使出哪些招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说完,他爽朗地一笑。
“高见,高见!”陈璧君也开心地笑了。她感到来昆明游说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进一步笼络龙云,就转弯抹角地说到开发个旧锡矿的事,问道:“张先生这回来,打算给你多少开发资金?”
“他说先给五百万元法币。”龙云的话里包含着不愉快情绪。“物价天天涨,五百万元顶个屁用!”陈璧君挑拨说。
“八年前,蒋先生为了搞垮冯玉祥先生,就拿出一千五百万元收买韩复榘和石友三叛变。那时的一千五百万元,比现在三千万法币的价值还高!”
“是呀!蒋先生花钱,唉!”龙云不满地摇摇头,“我也说不出个滋味来!”
“不用急,等中日和谈成功了,让我这个华侨后裔抽身去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走一趟,向那里的华侨求援。”陈璧君神气十足地伸出五个指头,“至少给你搞到价值五千万元法币的外汇!”
“好!我殷切期待着这一天。”龙云高兴极了,“成功了,我为汪夫人竖块五尺高的碑,竖在个旧锡矿的山顶上,让它流芳百世!”
“不用立碑,”陈璧君笑着摇摇手,“为了志舟先生的事业,也是为了振兴中国的矿业,到时我一定去南洋走一趟。”
龙云缓缓起身,愉快地打着手势说:“二位是春天来春城,又碰上好天气,明天上午让贱内顾映秋陪同你们游游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片片、水鸟点点的滇池,看看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日照澄波、云横绝顶的西山,再品味一番挂在大观楼上那脍炙人口、被誉为天下第一的长联,怎么样?”
“原来志舟先生是位诗人。”陈春圃高兴地说,“听了你用诗歌般的语言介绍,巴不得马上启程。”
“这算什么!论诗文,汪主席才是行家。”龙云说。“昆明名胜古迹多,早有神往,本想去游览一番,了却多年的心愿。”陈璧君已是心不在焉,“可是,有许多事情等着回武汉办,这次游览不成了。”
人的思想感情真怪,忧愁苦闷的时候,没有闲情逸趣去游览名胜古迹,到了大喜过望的时候,也对千古胜地不感兴趣。陈璧君正是如此。她不但没有兴致去游览昆明的秀丽风光,连去重庆探望胞妹陈淑君和文悌、文恂两个子女的计划也取消了。意想不到的一路顺风和即将由此带来的神话般的奇迹,在她感情的天平上,大大重于思亲的分量。于是,吩咐陈春圃送朱维亮去重庆,她于第二天乘飞机回到武汉,结束了为时八天、行程一万四千余里的秘密游说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