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孩子一生的10大教育方法
7458100000012

第12章 习惯教育(6)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和你谈起他的抱负,谈他将来打算干什么,这时候不要打断他的谈话,和他交心地聊聊,让他感觉到有实现梦想的希望。对于孩子们来说,梦想也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础。我曾经教过一个很胆怯,却梦想当将军的学生。我于是鼓励他说:“如果要当将军,就必须学会大声地对士兵说活。”后来有一次,这个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表现得很出色。我请他谈谈体会。他对我说:“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将军了,台下坐着好多士兵,在聚精会神地听我发表动员演说。”梦想的习惯能使人获得强大的动力,当一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倍受打击,挫折与孤独感蓦然袭来之时,梦想便是他摆脱困境的惟一希望。

善于交往与合作

有一位科学家说,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在一次“迷路”实验中,我们把五个六周岁的儿童分别带到陌生街区的不同位置,然后暗中监控他们的行踪。其中,有两个孩子很有礼貌地求助于路过的行人,仅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回到了出发地点。另有两个孩子闷着脑袋“独立奋斗了近一个钟头,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向行人问路,才得以走出迷途。令人遗憾的是,有一个孩子一开始就显得无助,也不知道问路或请求别人帮助,最后竟急得大哭起来,我们只好把她接了回来。

交往和合作与其说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学得的一种能力,不如说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有交往与合作的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性格不是人先天的个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Y.Jung,1875~1961)认为,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外向只是他的表面特征,其骨子里还是内向的。这就是说,外向与内向同是个体的人格特质,都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的处事习惯、思维习惯和情感习惯使其中某一种特质表现得更加突出一点罢了。外向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交往与合作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教育赋予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已经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纳入整体,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和别人打交道。是不是习惯于与他人交往、同他人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孩子的发展空间。

幽默感是一种淡泊的健康的心态,一种以微笑的方式迎接社会压力和生活挑战的勇气,一种在缤纷的变化中仍然坚守着内心信念的能力,一种面对成功与挫折同样积极而平和自然的认识习惯和人生态度。幽默感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有人问球王贝利,在一生中哪一个进球是令自己最满意的?贝利回答:“下一个!”

记者曾经追问贝肯鲍尔,为何时常在大赛中踢不进点球?贝肯鲍尔答道:“要么是最完美的,要么干脆不进!”

幽默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内心的积郁太重,必然阻碍个体前进的步伐;只有轻松的心灵才能够自如地应对外在的压力。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幽默感的人总是满怀希望地正视未来。常往光明的一面看,正是人类成功的诀窍

聪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活跃的思维足以使他们以幽默的形式对付突如其来的窘迫。美国释奴运动领袖菲力浦斯(W.Phillips)有一次被一位牧师诘难:“先生不是要拯救黑奴吗?为什么不直接到非洲去宣传呢?”菲力浦斯回答说:“先生不是拯救灵魂的吗?为什么不直接到地狱里去呢?”

过去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由于成绩不很理想所以成天闷闷不乐。“每天都不高兴,实际上是在对自己说,未来是没有希望的,”我告诉他:“这一切可以改变。你试着每天背诵一个笑话,并把它讲给十个人听。”两年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成天都乐呵呵的,总有说不完的笑话,毕业时顺利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可见,幽默感和具有幽默感的思维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相较之下,有幽默感的孩子更懂得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真谛,因而成功也最乐于来到他们身边。

倔强地坚持

若干年前,美国麦当劳奇迹的创造者雷·克洛克用他的成功验证了这样一条制胜法则——惟有坚持无可替代。坚持性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特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的人往往与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只有坚持无可替代”,这句浓缩了已故的雷·克洛克一生奋斗经验的格言,至今还陈列在麦当劳总部他的办公室里。

坚持也是一种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在很多次的失败之后,我们学会了对痛苦的麻木。淡化对于失败的痛苦感受,一个人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勇气无所顾忌地向目标迈进。总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害怕可能到来的挫折对自已的打击,这样的人必定无法坚持内心的信念,更谈不上对既定的目标抱有坚定的执着。

挫折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坚持性的最好途径。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从中制造适当的困难,鼓励孩子战胜阻力达到目标。在这种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善始善终,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假如一个孩子从儿童期就能够做到任何分内的事务都坚持不懈,不夸大失败的苦楚,也不“钻牛角尖”似地固执于错误的方法,渐渐地,顽强的毅力就会转变为他的习惯性作风。蔑视挫折,惯于坚持,末来的成功便不是幻想。

科学点击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负厚望,但是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你的厚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你付出不懈的努力。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你也要时刻记住——惟有坚持是无可替代的。

建议

1.要使孩子做一名成功的人,就是鼓励他们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实际做到了。

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没有做到自己想要做并且也能做到的事,在能力与目标上,他们显然缺少了某些品质。

3.若使孩子做一位成功者,而具备的品质,做到以上四点却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共同具有的品质。

品行恶劣是习惯的养成

名人名言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朗茨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

正直的人最吃力的工作是经常把最难消除的恶念从人类的灵魂上清除出去。

——雨果

“会撒谎,是聪明人的做法”

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爱说谎话的毛病使他身边的人都不接纳他。他说谎话常常并非有意为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的。问他为何会这样,他也不知其然,只觉得别人都不再相信他说的话,心里很是苦恼。

“大约在6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我还能依稀记得。某一天,我知道食品柜里有一小袋‘牛肉松’,妈妈答应在晚饭后便拿给我吃。下午的时候,家里来了两位妈妈不很喜欢的乡下客人:一位叔叔和他的小儿子。出于礼节,爸爸让我去取来那袋‘牛肉松’和小哥哥一道吃。我打心眼里不乐意,我更愿意一个人把它吃完,于是空着手回到客厅,对大家说:‘那袋零食已经在中午的时候被我偷吃了。’客人笑了。待客人们走后,爸爸责备我不懂事,为什么那样自私而且撒谎。妈妈便很凶地对爸爸说:‘好东西干嘛不给自己的孩子留着,非要给那些乡巴佬。孩子这样做很聪明,以后才不会吃亏。现在的社会,谁还那么老实。’爸爸怕妈妈,屈服了。从此我便觉得,聪明的孩子就应该学会不说真话。”

看来,正是这位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的错误导向,造成孩子养成了爱说谎话的不良习惯。此习惯积习已久,并且不断受到母亲的强化,要转变过来是很困难的。那么,会撒谎究竟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呢?皮亚杰在另一个女儿雅克琳还只有一岁四个月零十二天的时候,很偶然地把她从她极想再玩下去的一种游戏上强行抱开了,然后放在婴儿围栏里,不准她爬出来。她大声地喊也不行。接着,她很明白地表达了想要上卫生间的需要,尽管在数分钟之前她刚刚上过卫生间,此刻根本没有这种需要。从围栏里刚出来,她就朝那个游戏爬去。

皮亚杰因此认为,人类在生命初期,思维开始萌动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为实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的迂回的解决方式。这种迂回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撒谎的内在机制。可见,这种行为不过是人类普遍的思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没有善与恶的道德意义。但它又是一种社会行为,说谎的动机和后果,赋予了这种行为的社会评价和道德判断。谎言不能想说就说,善意的说谎也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下被允许,出于恶意和私欲的谎话则坚决为社会所不容。如果说谎成为习惯,最终失去的将是信誉与真诚,而获得的只能是恶劣的社会形象。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言行和早期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家长不仅自己要懂得此中道理,更要使孩子也尽早学会诚实。

行为放纵,根源于溺爱

一位中学校长说:“溺爱是吞噬孩子美好心灵的蛀虫,娇宠是不良品德的温床”,这句话道出了家庭教育之大忌。父母的态度与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个性的形成。父母总是一味娇宠和偏袒孩子,必然导致孩子的任性、反抗性、幼稚、刁蛮、依赖和社会性缺乏。许多孩子后来变得行为放纵、为所欲为,无视纪律和国法,皆起因于幼年期在家庭中缺乏适度的情感呵护和行为约束。1991年四川成都地区的一个性格暴躁的青少年,由于一件小事不顺心意,便残忍地杀死了溺爱他的舅舅。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区“四虎二狼”伏法记,也是部分干部的子女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溺爱之下,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家庭中没有受到过任何约束,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他就会对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的约束感到不习惯,甚至是无视之、逃避之或有意与之对抗。有这样一个在课堂上用凳子打老师的学生,末了,他余怒未平,竟在办公室里气呼呼地要求老师给他道歉,理由是“在家里父母都不敢这么大声对我说话”。听了这话我们感触颇深,由于父母的溺爱,娇气和霸气目前在部分青少年学生身上不仅显著,而且成为学校教育的障碍。我们后来请到了这个学生的家长,自然你可以想象出家长的态度,他的母亲走进办公室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的乖儿伤着没有。”我们对这位母亲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她的孩子就算毁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连连点头称是,然而回到家却依然不改一贯的做法。当然,现在改变也已经为时过晚。中考的时候,这个孩子在考场上睡大觉,结果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至今还在家中依靠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体现在对其成长与发展的帮助和个性健全的关怀方面的。子女在物质上的必要需求应该满足,民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应当具备,但在行为上的要求却要严格。以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作为家庭规范的准绳,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必要前提。在孩子的面前,父母当中至少应该有一方,要树立威严而不可凌犯的绝对威信,要让孩子在将犯错误时感觉到一种威慑、畏惧和无形的约束。他律与自律是相辅相成的。父母一味溺爱,只能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而为的习惯,将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沉重的代价。父母宽容而不纵容,孩子方能健康地成长,同时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规范,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攻击性与破坏欲

严格地说来,攻击性与破坏欲都是人类的一种被压抑的本能。它们之所以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乃是由于个体尚未完全社会化,即在其成长过程中,这两类行为缺乏有效的社会性约束。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相互陌生的30个人按年龄阶段划分为三组——儿童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每组10人,每人发给两只气球,让他们用这些气球进行3分钟的游戏。不给予任何额外的指导语,只提供场地和发令信号。结果,儿童组一开始就把这些气球“噼噼啪啪”地踩爆或压爆;而中年组和老年组起先还能像打排球一般托着这些气球玩,但当规定的时间快要到了的时候,他们也都把气球“噼噼啪啪”地踏爆了。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1870—1937)说:“游戏最能暴露人的各种本能倾向。”为什么中年组和老年组一开始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游戏,这同日常生活中的成年人不直接破坏身边的事物是一个道理,因为有外在的社会压力的约束。儿童一开始就采取了破坏的方式,因为他们尚未完全社会化,不能意识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中年组和老年组后来也采取了破坏方式,是因为在最后的紧张状态下,约束感被抑制,本能的倾向终于显现出来。

在中小学阶段,一些孩子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欲。他们寻衅打架,辱骂同学,不尊重师长,破坏公物,随意侵占别人的学习用具,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产生,除了遗传的因素以外,早期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力度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这些孩子一般不会自我克制,当某种冲动一出现,便自发地寻求行为宣泄,此类行为明显带有动物性特征,缺少应有的社会性。

品行恶劣是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年龄特征。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如果把一颗糖给他,他会笑;把糖拿走,他就会哭,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一个40岁的成年人,给他吃糖他便笑,把糖拿走他便哭,那么这人不是在做戏便是一个白痴。决定这种年龄特征的,除了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的因素。40岁的成人就不爱吃糖了吗?他也许也很喜爱,但是他的社会角色不允许他做出只有幼儿才可以做出的行为。

科学点击

假如一个孩子在4岁的时候常常和别的小朋友打斗,别人充其量说他顽皮或好胜;但当他14岁的时候还时常和人打架,别人就一定会说他行为恶劣。尽管这可能无关乎道德认知,纯粹是一种行为习惯,然而一个人既已走入学校和社会,就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评价和制约。

建议

1.品行恶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后天不良习惯的养成。

2.品行不好的孩子,跟家长教育有直接的关联,不是家长怂恿,就是教育不到。

3.发现孩子品行不好的行为,家长应给予纠正,并做好长期的耐心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有助于启发灵感的习惯

名人名言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