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7457300000029

第29章 打扫人格的心理暗角(4)

具有攀比心态的个体,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往往并不愿意去接受现状,而是希望甚至是强求自己能够和他人一样,尤其是一些外在的东西上。和别人一样漂亮,和别人一样成功,和别人一样富有,和别人一样找个好丈夫,和别人一样有个良好的背景……

但要明白的是,人生中的一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对于出身,我们能够做的只有接受。而是否能够取得成就,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达到和别人一样的位置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我们周围的人外在表现和过去有所不同时(指大家认同的好的方面),个体往往最容易发生攀比的心理。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大家都认为能够有一番作为,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地位。可因为种种原因,多年过去了,只是一个普通人,若身边一位过去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却突然发现他混得比自己好得多,内心因为产生强烈的震撼,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反差,以及对自尊心的过度打击,此时攀比而产生的痛苦会更强烈。

人心不足蛇吞象

哲人云:生活累,一小半缘于生存,一大半缘于攀比。这话很中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感到生活太累,其实并非穷得生活不下去,而是跟别人比起来觉得差距太大,心理失衡所致。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根本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确实如此,对于现代的许多人来说,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生活的幸福并不难,难的是他们往往追求的却是要比别人更幸福。

其实,追求幸福也很简单,要诀之一就是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你只要与那些比你更穷、工资更低、房子更小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自豪感就会陡增。相反,如若与远远强过你的人相比,就会觉得生活很不幸福,甚至觉得糟糕透顶。据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攀比别人是成反比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够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就说明了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凡事都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攀比,自己的劣势就出来了。

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里面提到: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住房,在很多时候似乎并不是出于实际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邻居有多大住房,如果邻居住房小,自己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这不是攀比又是什么呢?

可怕的是,攀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上瘾性,极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爆发群体性失衡心态,甚至还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畸形。事实上,在当下一定范围的群体中,炫耀比阔,宣泄物欲,贪图虚荣,已成为一种病态。

“大款”就不用说了,他们相互斗富,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但可悲的是,一些毫无实力的“富翁”也不甘示弱,竞相攀比,即使债台高筑也乐此不疲,还美其名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啃老族”、“月光族”的不断涌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其中攀比心理也有很大的“功劳”。

“人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曾提出过着名的“三知观”,即: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所以做人还是知足点儿好,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

知足常乐莫攀比

《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曼肯说过,财富就是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

曼肯说,最好的基点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是动过手术的吗?

人的攀比,实际上是一种欲望不满足的心理过程。可见,放纵欲望的驰骋,而人的欲望又是没有止境的,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欲望没有达到,因而愤愤不平,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分量,就能安于平淡,安于平实的生活,心里知足,从容处世,淡化得失,自然就会波澜不惊,心神安定。

宋代禅师慧开有个偈子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就是说任何事物或季节,都存在着自身美妙的特点。如果没有“闲事挂心头”,就会感到每个季节都是极为美好的。这里的“闲事”就是功利的欲求,即使是在非常美好的季节,有了这个妖魔作怪,就会打破生活的宁静,让人心神不宁。攀比就是这种妖魔,你的心头被它占据,就总是不能满足,总是欲壑难填。

应该说正当的比较是需要的。如果我们自身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于实实在在的事情上,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就不会在攀比上动脑筋,从而感受到“人间好时节”的惬意和美妙。

七、改掉吝啬 学会给予

吝啬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其实并不难。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我一分,我敬人三分,这当然好,但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只想让人敬你,而你并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

吝啬是一堵墙

欧洲文学中有着名的四大吝啬鬼:葛朗台、阿尔巴贡、乞乞科夫和夏洛克。其中的葛朗台尤其吝啬,死到临头还抓着手中的金子不放,因为他只膜拜金钱这个上帝。

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也是一个因为看见燃着两个油灯而不肯咽最后一口气的典型吝啬鬼。

吝啬者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吝啬者往往都很会打小算盘,自己尽可能少地付出,而求多获得。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因此既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而是只让别人求我,我不求人。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在孤立自己,是不利于在社会生存的。

单就吝啬而言,并不能构成一种病,也不存在什么“吝啬症”之说,但作为某种病的症状还是可能的。如精神病中的偏执病就可能有极度吝啬的表现,特别是大脑器质性病变者,也有此种情况发生,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吝啬是受病态意念所支配的。

人们常说的“冲昏了头脑”,其实就是思想变得狭窄起来,在该人的意识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只知道收获,而付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有一部外国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吝啬,他生怕柜子里的酒被人喝掉,于是把一瓶毒酒放在酒柜中。没想到在急剧愤怒时,以酒浇愁,自己却误服毒酒身亡。这故事就说明吝啬者的思想是狭窄的。

白俄罗斯明斯克市有一位着名的心理医生斯普鲁托夫斯基,他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财迷心窍的人和吝啬鬼易得多种疾病。他认为,对金钱的贪婪和刻意追求,整天害怕失去钱财的忧虑,是一种精神折磨。他通过60道测试题,在240位病人的答卷中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在生病之前,都把金钱看得过重,甚至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而用钱却省而又省,恨不得把一个铜板当两个花。财迷导致失眠,心跳加速,睡眠不足,从而诱发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等。

吝啬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爱钱如命。他们不懂得健康是人的最大财富。身体瘦弱,舍不得买营养品、滋补品;得了病,硬撑着,不愿寻医问药,延误治疗时机。这类人患各种常见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3~7倍。

吝啬是一堵墙,它将正常的人际交往挡在了外面,将你的身心健康挡在了外面,将你美好的人生挡在了外面。

富翁们的“吝啬”生活

富翁们有许多“吝啬”的小故事,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在以“豪爽潇洒”为特征的现如今仔细想想这些故事,更觉富翁们“吝啬”的可贵。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饭店前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但盖茨认为太贵,即便在朋友坚持付费的情况下,盖茨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美国之行,走进了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先生的家,并接受了他的家宴。一国领袖到富商家做客,真是给足了面子。

那么,比尔?盖茨先生究竟是用什么美味佳肴来招待胡主席一行的呢?原来就是美国普通家庭都可享用的极为普通的三道菜式:烟熏珍珠鸡沙拉、黄洋葱配牛排和牛油杏仁大蛋糕。不免令人感到这位身价数百亿美元的超级富豪的“寒酸”相。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问:“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回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于是付给他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相对于普通人的吝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中国首富李嘉诚的“吝啬”让许多人不可理解。其实“吝啬”是很多富翁们的生活本色和财富态度。我们不会想到,身价466亿美元的比尔?盖茨竟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甚至对打折商品感兴趣。我们也不会想到很多富翁过着节俭的生活,《华盛顿观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显示,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曾经补过鞋,58%的“富婆”和将近一半的富翁们都用优惠券买食物。

他们对自己“吝啬”,然而,他们对于慈善事业却是一掷千金,比尔?盖茨捐资300亿美元创立了世界最大慈善组织“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说,“所有生命,不管在哪里度过,都具有同样价值。”“获得最多的人,也被寄予更多(希望)。”

两句朴素的话,道出一颗慈善的心。

盖茨基金会目前的项目已基本惠及美国各州和世界各地,中国也有不少项目在其中。例如基金会日前已经与中国达成初步协议,将在未来5年内,向中国提供2亿美元用于艾滋病的防治问题。

李嘉诚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设立了被他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精心呵护其发展壮大,以实现自己“奉献家国桑梓”的夙愿。他亲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在过去20多年来,已捐出及承诺捐出之款项约77亿元,其中64%用于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和文化体育事业。

给予是快乐的

吝啬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他只站在自我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常用的话语即“我干好自己的就行了,别人的我管不着”。

吝啬的人难以有一个良好的社交关系。这种自私的行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所应培养的仁爱、同情心,破坏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对社会进步造成危害。

另外,吝啬的人极易遭遇失败的人生。他们在事业上、家庭上、人生发展上、情感上都可能因这个性格而遭受磨难。

吝啬对人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每一个有此缺点的人都应自觉加以克服。

(1)自省法。吝啬之人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吝啬举止不会一点感觉都没有,也不会对别人对自己的吝啬有成见没有一点感觉。把自己与周围的朋友、同人比一比,想想自己干吗这么克扣自己、克扣他人,就应该明白,人活在世上,钱不是唯一的目的,除钱外,亲情、友谊、快乐同样重要。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气吝啬只会割断亲情、友情,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须知关心与帮助历来都是相互关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相互帮助,你才会快乐。

(2)信仰法。吝啬的人,应该培养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仰,要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像佛教徒、基督徒那样宽容,有怜悯心,多做一些好事,渐渐克服吝啬的毛病。

(3)享受法。尝试着去给街上可怜的乞丐一角钱,或者将盲人从马路对面牵过来,或者给你的恋人买上一束红玫瑰,你会发现虽然占有钱财也有快乐,但那种快乐是被人白眼视之的快乐;而你给予的那种快乐,既愉悦了自己,同时也愉悦了别人。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更乐于做一些给予别人的事情,因为你从中享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测测你的吝啬度

假如一天你看到一只猴子从树上跌下来,虽然有点奇怪,但你认为猴子哪部分会先着地?

A.头B.臀部C.脚D.手

分析解读

选A:你是绝对不肯吃亏的人,因为头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这类人不论是与朋友一起吃饭或跟人合作做任何事,到分账的时候,连一块钱也会斤斤计较,是个非常吝啬的人。

选B:你对金钱反应迟钝,只要是朋友开心,就毫不考虑一掷千金,因为你这种性格,吝啬与你无缘,而朋友却视你为大好人。

选C:这是个比较安心的方法,因为即使受伤,伤势也很轻微。选这个答案的,可能是个慎重的人,虽然小气,可是怕人讲闲话,偶然也会表现自己不太吝啬的一面。

选D:你的脑筋转得很快,能干而少吃亏,是那种与朋友一起吃饭会想尽办法不用付款的人,小气程度亦相对地高一些。

八、湮没报复 宽大为人

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耶稣也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一些伤害时,不能产生报复心理,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要有容忍的大度和胸怀,让大家都沐浴在宽容的阳光和雨露下。

冤冤相报何时了

古往今来心怀歹意、寻机报复的人屡见不鲜,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忌恨奥瑟罗没有提拔他做副将,就寻机报复奥瑟罗;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因为尤二姐先与贾琏有染,后又被贾琏纳为妾后,危及自身的地位,就寻机报复,害死了尤二姐。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私心没有得到满足而找机会进行报复的事也是多有所在的。

某单位有两位副科长王某与杨某,他们同在一个科室工作,机构调整时,变科为处,上级决定留任一个,升为处级,另一位作二线安排。这样杨某就到了二线,但他不仅不反省自己的德才,却总怀疑王某从中做了手脚,从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杨某竟然买通打手,将王某打伤致残,在家养伤。杨某又贿赂单位领导,并给王某制造莫须有的错误等,通过这些手段使自己爬上了处长的位置。

报复心理是说当人们受到强烈破坏性刺激后,做出某种与对方行为相对抗的反应性心理。报复心理是自卑心理的极端表现。为了维持心理平衡,无法从行动上去实现某种欲望,于是便从心理上自我发泄,诅咒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比自己地位高的和曾经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人,都怀着一种惩治的心理,有时甚至采取诽谤、侮辱、侵犯人权、违法乱纪等不正当手段。极端时,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甚至对社会和他人都深怀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