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婚恋要懂心理学
7455400000003

第3章 恋爱卷——“心”会跟爱一起走(2)

青春美貌成婚姻筹码

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女性把自己的容貌当成和男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她们重视外表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很多女性,往往舍得花费大量的钱财来投资服饰、化妆品等,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越漂亮,钓到金龟婿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卑心理

这一误区多见于大龄女性。这类女性认为,年过30还独守闺房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谈婚论嫁,也最怕人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

封闭心理

这一误区也多见于大龄女性。这类女性本来就不善交际,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甚至不愿与结过婚的同事来往。她们往往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喜欢独处,交际范围十分狭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她们择偶的机遇。

一见钟情

男子口若悬河、才华出众,女子美丽可爱、楚楚动人,相互吸引,一见倾心,随即结为伉俪,既风情又浪漫。这种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模式,现实生活中亦屡见不鲜。所不同的是,悲剧为多,喜剧见少。这是因为,一见钟情仅仅是为对方的某一优点所强烈吸引,彼此缺乏了解,当缺点和弱点在婚后逐渐暴露出来时,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和难以忍耐。

宁缺毋滥

有很多人在择偶方面总是预订指标,按图索骥。于是在一年又一年的蹉跎中,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依旧没有出现,当朋友的孩子已经会喊“阿姨”“叔叔”的时候,自己还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殊不知,所有的标准都是你在遇到某个人之前定的,而且你设计的那个完美恋人也不一定存在,所以可适当把标准放宽一些,你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唯美爱情。

过分看重金钱和地位

这种择偶心理是以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学历地位等外在素质作为择偶的主要条件。然而,人的地位是在变化的,由于爱情和婚姻的基础是地位,所以当对方的地位发生变化时,爱情和婚姻的大厦也就会发生动摇。所以,在追求配偶“条件”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品德、性格、理想、情操等内在素质。

攀比虚荣心理

择偶时特别看重别人的评价和外界舆论,没有自己的主见,因而常常面对众多的异性朋友举棋不定。他们常以与自己同层次人的恋人或配偶为镜子,要找一个不比别人差的人。人各有长,世上绝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结果,有这种择偶心理的人,很容易落下“顾了面子,误了青春”的结局。

温馨小贴士

选择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心理,但不管你的标准和要求如何,请你记住,爱情和婚姻最重要的基础应该是相互的敬慕和热爱,这是爱情和婚姻能够得到长久维持的保证。

二、情人眼里出西施——审美错觉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其实这是恋爱中的一种审美错觉。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而产生意象形态的变化。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作为审美形态,一般来说,会随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古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音乐大师贝多芬相貌丑陋,可年轻美貌的勃伦施维克小姐为他神魂颠倒。《巴黎圣母院》的埃丝美拉达看出敲钟人的善良、正直,可没有对他产生爱情,而对人面兽心的卫队长却钟情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具备性吸引力,但仍有异性选择,并深深爱着她(他)。这是因为,在两性交往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的内在美——诚实、刚强、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能力强等品质被相恋的一方认识。

这时,内在美会弥补、掩盖外表形象的不足,使对方觉得自己很美。人们因此选择并深爱着他(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上称为“审美错觉”。

此时,你对外貌的看法,足以会被行为与心灵的美与丑改变。当你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一笑一颦中体验着内在的美好心灵时,美会随之产生,其自然相貌在你眼中会变得格外美丽。由此可知,影响恋人择偶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对方的思想、道德、个性等内在因素。所以有一些人,在他们的眼中,不管对方的相貌是丑陋还是如鲜花般魅力四射,总有某一点深深地把自己吸引。

一般来讲,热恋中的男女,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因为对方的某一外在原因,把对方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恋人,“情人眼里出西施”讲的就是这么一种感觉,这种审美视觉在客观上好像是失真的,但是在主观上却是真实的心理体验。

我们知道,法国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在品味人体雕塑时,他时时就会从错觉中呼唤出种种不同的奇特的异化意象:有时“像劲健的摇摆的小树”;有时“像一朵花,宛如花的吐放”;有时“像柔软的常春藤”;有时人体向后弯曲,“好像弹簧”。“又像小爱神洛斯射出的无形之箭的良弓”;有时只见背影,“上身细,臂部宽”,“又像一种花瓶”,“一个轮廓精美的瓶,蕴藏着未来的生命之壶”……总之,这正契合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欣赏效应。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里,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人们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大背景都相同的前提下,人的审美观也有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一个人,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完美无瑕,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很是普通和平凡。但不管怎么样,审美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外表美,也针对心灵美,而且心灵美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审美错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让人挖掘出恋爱对象身上更内在的美以弥补某些不足,那么就可以推动爱情向前发展,而不至于使相貌平平的人孤独终身。

但是,如果爱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这样的审美就容易埋下隐患,导致日后婚姻和家庭悲剧的发生。如果审美错觉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爱的激情日渐平息,光环效应随即消失,那时悔之晚矣。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避免发生恋爱中的审美错觉呢?

用理智战胜感情

我们通常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恋爱中,人的感情常常占据指导地位,从而导致感觉和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一定要在恋爱的时候对自己、对对方做一下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不要让感情的因素冲昏头脑,被“审美错觉”引入歧途。

听取别人意见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恋爱中的男女往往容易被爱的错觉所迷惑,把恋人的某一点当做他的全部,甚至觉得恋人是完美无瑕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此时,你应该认真听取家人和朋友们的建议,从而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重新审视对方,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培养对爱情的审察力

一般来说,爱情最能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需要,而只有当恋爱中的男女彼此从内心真正吸引对方时,这种感觉才能够天长地久。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和恋爱态度,培养对爱情的审察力。

温馨小贴士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恋爱中的男女往往容易被恋人的某一点所诱惑,面对恋人的缺点和不足却毫不察觉。因此,要认真听取和分析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一见钟情

在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够欣赏到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像前世约定的一样,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地点浪漫地邂逅,然后一见倾心,从此成为白头偕老的爱人。

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么浪漫的故事?其实,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自己在某一时刻所遇到的对象跟自己所策划的恋人标准相近或者吻合,再或者就是被对方的某一特点所吸引,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爱慕和崇拜。由此可见,一见钟情也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一般来讲,一见钟情的对象往往有着一副姣好的容貌和身材,是“大众情人”,能够给人一种心动的感觉。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第一印象也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甚至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现状和经历,所以也会造成极大的痛苦。

一见钟情是很有争议的恋爱方式,很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感情的冲动,是导致爱情和婚姻不幸的重要因素。因为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此也就需要了解,而了解就需要时间,所以适当的时候,给爱情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说到一见钟情,大多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回想起来的感觉,而这样仅仅基于第一感觉的爱情,潜藏着太多的危机。所以,即使一见钟情,即使两情相悦,也不要太过于相信第一感觉,给爱情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让爱情在时空里得到历练和验证。

一些喜欢浪漫的女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她们往往是盲目的,是无所适从的。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当然或许你的身边也曾发生过,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故事已经屡见不鲜。

张娟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倾国倾城的身材和美貌。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不知多少位男子曾经为之痴迷,但是她始终不为所动。理由很简单,没有感觉。

可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晚会上,一种让她怦然心动的感觉竟然从天而降。当时,李刚就像从天而降的白马王子,他开着一辆新款宝马车,穿着一身国际名牌……张娟对他很有好感,她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那种感觉,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其实说白了,只是她骨子里的虚荣心在作怪。不到一个月,他们就结婚了。

结婚三个月后,张娟突然间发现,她喜欢的白马王子根本没有喜欢过她,而她只不过是用青春换来了自己的心理缺失,整件事也只不过是一场爱情和婚姻的游戏。张娟悔恨之极,两个人也很快走到了婚姻的尽头。

其实很多时候,许多第一印象、第一感觉,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一场爱情游戏而已。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一见钟情和第一感觉呢?

1.第一感觉捕捉到的往往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东西,而单凭直觉做出的评价往往是简单的,平面化的。

2.第一感觉所捕捉到的信息往往是流动的,是瞬间变化的。因此,单凭第一印象容易把事物凝固化、绝对化,就看不到事物变化的轨迹。

3.在一见钟情者的眼里,对方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被夸张地放大,在光晕效应的作用下,想象代替了现实,觉得一切都是非常完美的,没有半点瑕疵。

温馨小贴士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浪漫的爱情故事,总是充满着偶然的,看似上天安排的。但“一见钟情”的背后藏有太多不为我们所知道、所了解的因素,而真正的爱情来自彼此的心灵相吸。

四、豆蔻初开的幻想——初恋

初恋,是情窦初开时的幻想,是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可以说谁都有初恋,只不过你是否敢于去追求。或许有些人会把初恋的感觉埋藏在心底,永远不表达出来,或许有人会勇于去表达,去说出自身的想法,获得对方的芳心。

对于人类而言,初恋是人生当中最完整的记忆。可以说,你会忘记自己的第二个、第三个男人,但是第一个却会永远刻在你的心里,让你怎么也挥撒不去。这就是初恋的感觉,一种“欲罢不能”的无奈与心灵的冲动。

1.善待你的初恋

少男少女之间发生的相互爱慕之情,是名副其实的“初恋”,也是一段不成熟的恋爱。但是这种恋爱是拒绝世俗的功利主义的,是不考虑婚姻的,是一段纯美的感情经历。它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虽然它像梦一样迷蒙而短暂,但它注入人心的那种温馨和向往,是培养美好的崇高情操的最好精神食粮之一。

我们可以肯定少男少女的两性感情,但是我们不能放任少男少女盲目地坠入“爱河”。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不知道情为何物,更不识水性,招架不住巨大旋涡的冲击,闹不好会被淹溺。

李琳15岁了,既温柔又漂亮,而且学习成绩优异,非常可爱。她上初三,与同班一个男生要好。然而,出乎父母的意料,这位男生是班里最调皮的,学习成绩更在倒数,只不过能说会道,颇有女生缘。而他们所谓的要好,究竟是纯洁的友情,还是少男少女之间相互吸引的朦胧的爱意,还是两者都有的一种并不分明的混沌感情?他们自己也不能够说清。

李琳的父亲风闻此事后,立即警告李琳说:“我早就警告过你,上学期间不许谈恋爱,搞对象,你要是不听,小心我打断你的腿!”李琳听到父亲这般难以入耳的教训,很是不满,从此,她不再与那男生公开接触了。

由公开转入“地下”,神秘感也随之而来,性意识的觉醒使这对少男少女有了一些亲吻之类的肌肤接触,这越发使他们难舍难分。纸里包不住火,李琳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一天晚上,大家去村上看电影,李琳又到那男生家里。两人正在卿卿我我,她的父亲大喝一声猛然出现,两人吓慌了。老父举起棍子就打。男生的兄长闻讯赶来,双方厮打起来,搞得整个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李琳趁机跑回家,又气又羞又急,竟拿起一瓶农药喝了下去。当药性发作时,她后悔了,可已经晚了……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就这样被剥夺了。

那么这出悲剧是谁酿成的?不可否认的是高举“挞伐早恋”之鞭的家长。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长,一见男女生交往,哪怕一起谈过一次话,一起走过一段路,写过一封信,递了一张纸条,就定性为“早恋”,接下来就是煞有介事地研究如何“防治”。其实,这些往往远非我们所说的“恋”,不过是一般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作为家长,此时,野蛮阻止是最愚蠢的方法。因为孩子涉世不深,不明白此时他的人生的重点在哪里,如果一味地阻止,反而会助长他的逆反心理,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早恋的孩子加以正确的疏导,使他们认识到孰轻孰重,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一个15岁的初三女孩,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她就读于市里面一所着名的中学。

但是初三上学期,她突然很认真地与一个同班男孩恋爱了。女孩儿的父母没有过分阻挠,而是与她进行了一次坦诚地交流:

母亲:“女儿,你是不是觉得他是天底下最英俊的男孩子?”

女儿:“我觉得我认识的男孩子当中只有他最优秀,而且人长得也帅气。”

母亲:“妈妈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才上初中,还没有出过这个城市一步,你认识的男孩子还没有几个?要是你以后离家上大学遇到更好的怎么办?”

女儿:……母亲:“你说你要上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者医生。说真的你将来会遇上很多好男孩?妈妈并不反对你现在谈恋爱,交朋友,但是你知道,妈妈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你15岁就有了男朋友,这男孩子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到那会儿你怎么办?你会不会后悔?”

女儿:“可是,现在让我离开他,我会很痛苦的。”

母亲:“你初二时买的那个mp3呢?”

女儿:“前两天,您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音质比那个好,就把原来那个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