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出色的女孩
7455200000019

第19章 和谐的教育离不开沟通(2)

《赏识你的孩子》的作者周弘的女儿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个聋人女大学生,中国第一个聋人留美硕士生。她1岁半时全聋,3岁半才开始学说话,到5岁时居然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时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千位数,创下新的吉尼斯纪录。16岁考入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3月又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心理学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谈起对女儿的赏识教育中周弘写道:

为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我教育女儿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我相信她是天才还不够,关键的是让她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深深体验到给孩子塑造好孩子的感觉,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受铃木镇一的启发,为树立婷婷的自信,我首先塑造她是天才的感觉。怎么塑造呢?除了平时不断地在她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外,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让女儿真正找到了天才的感觉。

美国19世纪有一位又盲又聋的女伟人——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我对她的事迹很感兴趣。有一天我看《海伦.凯勒传》,无意中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我女儿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看到这里我脑子一闪,精神为之一振,天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箭一般地冲回家,兴奋地抓住婷婷。

“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发现了。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因终于找到了。搞了半天原来你是海伦转世啊!”

“怎么证明?”婷婷不解地问。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伦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吗?”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纸黑字,一天不差。”我把书递给婷婷。婷婷连忙凑过来,一看,有点儿失望:“她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两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据我了解,一天不差,海伦妈妈生她时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顿时,婷婷两颊飞红,两眼放光,仿佛海伦的血液在血管里奔腾,海伦的灵魂在脑海里游荡,感觉找到了!

……

为了保持婷婷的感觉,我抓住每个学习和生活的细节,让她时时体验到,她当时的行为就是天才的行为。由于早期识字,女儿特别喜欢读书,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女儿是个听障孩子,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坚强。为了强化她是天才的感觉,我在女儿的玻璃台板下,压了一张美国的《天才儿童行为表》,表上第一条就是看起书来废寝忘食。我有意将女儿的行为与《行为表》联系起来。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我并未将书没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儿拉到写字台前,无限激动地对女儿说:

“婷婷啊,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第一条写的是什么?看书时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第一条就符合,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女儿眼睛一亮。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女儿越来越坚信自己是个天才,她的感觉也越来越好。婷婷的故事也许对许多家长有所启发。为什么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不好,许多家长百思不解,彻夜难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找不到感觉。什么感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学习天才的感觉!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而故事中的父亲周弘正是给女儿贴上了“好孩子”“天才”的标签,最终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式的海伦·凯勒,让女儿走上了一条超越身边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成为全国十佳少年,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女儿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她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她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她贴上勇敢的标签,她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她贴上胆小的标签,她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她贴上勤快的标签,她就会变得勤劳;给她贴上懒虫的标签,她就会变得懒惰。

作为父母,希望女儿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女儿贴上怎样的标签吧!但要切记,不要因为女儿偶尔的行为,就给她贴上不好的标签。要培育阳光健康的女孩,就给她贴上正面的标签。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女儿会成长为一个聪明自信、乐观勇敢、勤奋进取的好孩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赏识你的女儿,即使再让人头疼的女孩,只要告诉她其实她可以做得很好,那么她就会做得非常好。从此刻起,学会给你的女儿贴标签吧!

1

给女儿贴好标签

幼儿时期,女儿的情感态度都是直接的,你给她贴上什么标签,她就会做出与标签一样的事情来。比如,你说她是个乖孩子,她就会表现出乖的举动来;你说她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她就会打人、骂人,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来。作为父母,应该及时给女儿贴上好标签,哪怕是她很不乖,也不要放弃,找准一个闪光点,把这个亮点放大,贴在她身上,她就会向着你期望的目标一步一步靠近。

2

学会赏识你的女儿

孩子都是渴望赏识的,只有得到大人的赏识与认可,她才会觉得自己的伟大与价值,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所以,父母应该抱着自己的女儿最好的观点,就如周弘在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中所说的那样: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教育箴言

我们当父母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不是好女孩需要夸奖,而是夸奖使她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女孩需要责骂,而是责骂使她们变得越来越坏。父母的教育习惯,决定女孩的成长习惯。因此,不要用女儿的缺点抹杀她的优点,女儿的优点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很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可是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决定只捐出身上的一些零钱。然而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依旧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啰里啰唆的演讲,真正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但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偷拿走了两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父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时常发生。如:当女儿由于粗心,一次考试没考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重复对女儿没考好这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女儿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实在忍受不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因为学习不好,总是遭到父母的责骂,有时还免不了要受到惩罚。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她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5名,数学只考了40分,妈妈看到成绩单后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笨呀,考了这么一点儿分,你脑子里整天都想了些什么?傻瓜也能考这些分数,你一个女孩家就不怕被人笑话吗……”女孩感到很委屈,就哭了起来。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断妈妈的责骂。

等妈妈吵完之后,她抽噎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感到父母对自己一点儿都不好,也感到自己实在是不争气。可是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她的成绩都在班级的最后面徘徊,当然,父母对她的责骂仍旧一如既往。后来,她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上学,甚至上课睡觉、说话,放学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到家里也不愿意学习,结果她的成绩滑落到全班最后一名。

现如今,很多家长在“盼女成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女儿不厌其烦地说教、叮嘱、责骂,整天喋喋不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女儿“刻骨铭心”。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由于小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女儿心里就会抱怨:“为什么总这样子对我?”女儿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恢复平静,反抗心理就强烈起来。

因此,父母对女儿的批评与责骂不能超过限度,在女儿犯错误时,也应该只对她批评一次。如果非要不停地重复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女儿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对抗心理也会因此而减少。

那么,父母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应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呢?

1

表扬或批评要有“度”

表扬时,要善于抓住女儿的“闪光点”,但表扬不能太频繁,否则,时间长了孩子“腻”了,表扬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批评时,更要讲究艺术。要切记:女儿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女儿犯了同样的错误,应该换个角度、变个方式,千万不能“穷追不舍”。

2

父母教育女儿要做到“点到为止”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是留适当空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父母在平时与女儿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她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女儿就会敞开心扉,和你交心。

3

父母不要当众责骂女儿

在学习与生活中,父母应该和女儿多交流,了解女儿的真实想法,这对父母教育女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父母要知道女儿也是有自尊心的,即便是她犯了错误,父母也不要立刻责骂女儿,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责罚她,而是应该在她平静下来后,跟她讲道理。

教育箴言

虽然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或者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正是这些我们一直忽视的问题,使我们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他们纯真的心灵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细小的伤痕!

父母对女儿的伤害不一定就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也会给女儿带来难以言表的伤害。

有一个小女孩在网上写道:“当一个鸡蛋就要孵化成功,小鸡就要破壳而出时,小鸡发现壳内已经罩上了一层紧密的笼,我觉得我就是那只小鸡,而我的妈妈就是以管束、唠叨我为乐的。”

现在很多父母对女儿的方方面面都要干涉,让女儿觉得一点儿自由都没有。

“你放学必须马上回来!”

“不许你和马小虎交往,他不是个正经孩子!”

“不许你穿这条破牛仔裤,像什么样子,不伦不类的!”

“不要当班干部,会耽误学习的。”

“在学校听话啊!”

“作业做完了吗?抓紧啊!”

“多吃点儿有营养的,对身体好。”

总能听到家长把“不准”“不要”“不许”这样的嘱咐挂在嘴边,但随之而来的也许只是女儿的声声埋怨,“知道了,真烦!”“好啦,啰唆!”家长总觉得女儿小,有些道理要反复讲才行,但女儿却已经慢慢把自己当成了大人。因此,会有很多女孩觉得父母很唠叨,亦有父母认为是女儿不听管教。在这场无止境的家庭角力中,究竟会对女儿造成什么影响呢?

“我希望有一间房子,房子很大,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把爸爸妈妈都挡在外面,免得他们从早到晚地看着我。”

“我想到天上去,再也听不到爸爸妈妈唠叨。”

“我想世界上应该有一种药,爸爸妈妈吃了,只会说‘可以’,不会说‘不行’。”

听听女孩们的话,父母的过度干涉,让女孩们怎样地可怜又无奈。现在的女孩虽然不愁吃穿,可她们的精神世界却贫乏得可怜。她们需要呼吸氧气,活动的空间和心灵的自由,需要被父母理解、肯定和信任。她们缺的不是无休止的唠叨,而是科学恰当的忠告。

心理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太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父母面对未成熟的女儿,又不懂如何满足她的要求,唯有强迫她去顺从。这样,父母愈唠叨,女儿愈希望得到自主,父母便愈唠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丁丁自幼聪明伶俐,十分好学,很小的时候,她就表露出出众的才华。在大庭广众之下,她无所顾忌,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能够对答如流,写的作文也很精彩,大人们看后都很惊奇,夸赞她有学问,将来定是个才女。

可是近来丁丁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急得父母团团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丁丁却知道这是为什么。自从丁丁得到众人的夸奖后,父母对她的要求更严了,对丁丁的一点儿小错误都要唠叨个没完。即使在正常情况下,父母也会每天千篇一律地重复着一句话:丁丁,作业写完了吗?怎么写得这么慢,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总是不断地说教,令丁丁感到特别厌烦,并开始觉得学习怎么这么累呀,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呢?

虽然丁丁也曾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别总是批评我?我都是大人了,知道该怎么做,你们老说,我觉得很烦!”但是爸爸妈妈却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我们天天看着你还没有学好呢,要是不看,难保你会变成什么样,赶快学习去。”父母的不信任使丁丁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学习兴趣不断减退,成绩也开始下滑。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好好学习,少犯错误,可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把这种迫切的心情转化为唠叨后,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家长终日不停地唠叨,会使女儿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出现逆反心理或者养成懒惰的习惯。此后,当女儿再次面对家长的唠叨时,她要么不以为然,要么开口顶撞。

作为父母要知道,尽管女儿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她不喜欢父母过多的唠叨与管束。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女孩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唠叨,而觉得这是在教育女儿、关心女儿。其实不然,关爱应该是让女儿感到温暖和理解,并对她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而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女儿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女儿心中树立的威信。

要想做女儿喜欢的父母,就要在平时减少对女儿的唠叨,还给女儿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

保持冷静和理智

很多父母对女儿不满意时,就爱唠叨没完。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唠叨。作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和冷静。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唠叨的欲望,就替女儿想想,她需要的是民主、开明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唠叨的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