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影响一生
7455000000024

第24章 好心理成就一生(3)

为此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便找家长,可家长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恨铁不成钢,就对白奇动用家庭暴力,事后还要给他施加压力,然而越是如此,白奇越是每况愈下,对于学习的抵触心理也越强,甚至练习、作业也开始抄袭其他同学或者偷工减料,遇到难题就少做、漏做,字迹也很潦草,有时干脆不做。在平常的期末考试中他更是坐了10分钟就匆忙交了卷,真的是不管耕耘,也不管收获了。

此外,白奇还经常与其他同学一起逃学,寻找各种理由旷课,偷偷去学校外面的网吧里玩游戏。当校长亲自找白奇谈话时,白奇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就是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印着铅字的课本,不喜欢倒胃口的数学公式,不喜欢嘲笑我的同学,更不喜欢批评我的老师,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我的人生乐趣。

像白奇这种对学习的消极反应,实际上是青少年厌学症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烦躁、厌倦情绪,持冷漠、逃避、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厌学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它是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对学习的课程或者授课老师不兼容的消极情感的外泄。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兴趣的严重缺乏。学习兴趣能够使人的学习进入高效状态。学生在浓厚兴趣带动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其产生学习的喜悦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使学习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因此也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

当厌学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产生了逃学行为。逃学是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学生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

逃学旷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辍学,并常常同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多次逃学的学生可能会养成习惯性逃学心理,与集体相隔疏远,对老师和同学相抵触。逃学也为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因为这种学生正是坏人教唆犯罪的对象。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学生逃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

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严所致。这样,其心中产生反感、畏惧,以及学习没劲、上学让人苦恼的心理。于是希望逃离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等,也会导致逃学。

2.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不是娇生惯养、无原则迁就,就是专横管教、随意打骂,特别是对子女抱有过高希望,促使子女压力太大或与父母对立。这同样使青少年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造成逃学。

3.学生本身的个性缺陷

大多数逃学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在克服学习困难时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特征,特别是在外界影响自己学习的诱因出现时,不能控制自己,在受到老师责备和同学嘲讽时,会产生不满和自卑情绪。有些青少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上的困难,不是想怎样去克服,而只是感到厌烦或想逃避。

心理专家指出,有过逃学经历的青少年学生,应该知道逃学的危害,它会耽误自己的前程,会妨碍我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要知道,很多离开学校后,流落到社会上的青少年,由于没有文凭和能力,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只能长期颠沛流离,或者做些劳动强度大、薪水报酬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而许多找不到工作或无法忍受这种工作的人,就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在避免青少年逃学的问题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青少年自身要认识到其危害

如果青少年学生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烦时,最好去和父母,或者是信得过的老师和同学多多沟通与交流,以求缓解学习压力。逃离学校,一走了之是最下等的策略,也许可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

2.教师和学校要加强教育

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从而减少他们的厌学、逃学行为。

此外,教师应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一方面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若发现问题,应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教育,使学生尽快地返校学习。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差生。差生并不是生来就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忽视、歧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真诚地关心差生,注意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避免厌学、逃学发生。

3.家长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家长要合理地分析孩子在哪些方面占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引导孩子怎样去努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信心去应对学习,不会产生厌学。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方面让他们感觉的父母的关爱,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况和活动场所,及时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加以引导。

4.社会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政府应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学生逃学后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是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这些娱乐场所应该严格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勤于检查,发现情况应及时予以重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逃学之后也觉得无处可玩,从而减少逃学现象。

心语提示

青少年的厌学、逃学,尤其是逃学,一直是家长和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为防止厌学、逃学的发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校教育从呆板的、生硬的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都能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这样能有效避免厌学、逃学现象的发生。

由于择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当前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对择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章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系统介绍了择业前的种种心理准备工作,以引导其排除心理障碍,走出择业心理误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摆脱择业焦虑的困扰

所谓择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长期焦虑不安的心理障碍。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怕字当头,向往就业、关心分配,可是一谈到分配就有大难将临之感,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生理上表现为轻者长吁短叹,重者血压升高,疲劳不堪;行动上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无所适从。

焦虑的内容一般包括: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成绩不佳的同学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的是不想回到本地区而焦虑;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招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毕业后往何处去而焦虑。

李某,男,23岁,性格内向,上大学之后,他就有明确就业意向,并善于为今后的择业打基础。根据现在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他努力学习英语并通过了国家六级考试,认真学习微机并过了国家三级考试,同时还积极在学生会担任部长之职并入了党。可随着就业条件的成熟,毕业日期的临近,他反而害怕其毕业分配来了,每当学校来了用人信息,他浑身的血液就加速沸腾,既想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向,又害怕知道,生怕失望会再次降临。为了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他向全国至少一百个用人单位发去了求职简历,结果都如石沉大海,没有音讯。在此期间他心情日益低落,整日焦虑不安,唉声叹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好像命运非要给他开个天大的玩笑似的。那些日子,他精神恍惚,优柔寡断,失去了往日的灵气,就连病魔也特别愿意光顾他,更不用说有规律地学习,有计划地锻炼自己了。

毕业就业时由于烦躁、急切等原因,在应聘时心理没有很好地调整,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一定要树立自信,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

相对于男生和家庭富裕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女生、贫困生、后进生们的就业时心理落差更大,很容易颓废、暴躁或抑郁。

择业焦虑不但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对于择业焦虑,要立足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只要自身心理素质好,就可以经受任何风浪、波折的冲击和考验。心理专家建议,要想提高心理承受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客观分析自我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丰富而深刻的,他们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但其自我认识往往要高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常会导致择业的失败或失误。

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对自己要有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评价,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获得最后的成功。

2.调整就业期望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从社会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就业目标,目标定得太高,碰到合适工作的机会就很少。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找工作会相对容易,但由于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有差距,时间长了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抱怨。因此,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定好位,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3.注意力分散

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一个新的兴奋中心可以冲淡或抵消原来的兴奋中心,使焦虑情绪逐渐消失,如听听音乐,参加体育运动等,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因种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反应中,以求得心理平衡。

4.适当进行宣泄

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的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苦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也可通过打球、爬山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心语提示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择业焦虑症状很正常。在求职中,大学生要注意“三要六不要”要冷静、要自信、要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不要有羞怯心理、仕途心理、攀比心理、依附心理、低就心理、造假心理。如果确实心理问题严重,则要向心理医生求助。做到这一些,再加上平时学习踏实,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未雨绸缪话择业准备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前景。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是择业的良好开端。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不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亲友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关心当成社会给予的最终认可,而要勇敢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因为求职择业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对此,心理专家建议: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包括: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避免从众心理;避免理想主义;克服依赖心理。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要迈好这第一步,首先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3.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选择。

首先,要放开眼界,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大学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全面发展,力争在社会上凭实力谋取一席之地;要丢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其次,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西方不亮东方亮”,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再次,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挫折,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4.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一次转折,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背上沉重精神负担,成为困扰莘莘学子们的一大难题,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焦虑

焦虑是一种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幻想

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由于害怕面对严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不要参与竞争,“天上掉个馅儿饼”,如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隐入自我欣赏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能找到理想的工作。